科學推進特色小鎮規劃與建設,是推動城鄉統籌與區域創新發展,加快推進新型城鎮化、農業現代化、農民市民化的創新實踐;也是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實現新舊動能轉換、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有效路徑。為科學推進特色小鎮規劃與建設,前不久,青島市政協組成專題調研組,深入到嶗山、黃島、城陽三區和即墨、膠州、平度、萊西四市及市發改、城鄉建設、規劃、土地、統計等相關部門進行調研,并赴浙江杭州、寧波兩市考察學習。
近年來,青島市出臺了《關于加快特色小鎮規劃建設的實施意見》,明確了特色小鎮工作目標、創建要求、規范程序、保障措施和組織領導;有關部門齊抓共管,加大推進力度;各區市還成立了相應的組織領導機構,出臺了相應的扶持政策,特色小鎮建設取得了明顯進展。膠州市李哥莊鎮、平度市南村家電小鎮等十幾個鎮先后入選全國和山東省特色小鎮。
特色小鎮建設為經濟社會發展增添活力
調研組了解到,特色小鎮建設為青島經濟社會發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一批特色小鎮正成為推進青島市新舊動能轉換的生力軍。特色小鎮具有明顯的發展優勢,它們以藍色、新興、高端為導向,聚焦軌道交通、機器人、虛擬現實等新興產業,代表著先進生產力的發展方向,已經成為經濟轉型升級的重要載體,為全市新舊動能轉換注入了活力。如,城陽區棘洪灘動車小鎮、嶗山智谷虛擬現實小鎮、膠北現代智慧物流小鎮等。
一批特色小鎮正成為新型城鎮化建設的示范點。特色小鎮承載著部分城市功能,是連接農村和城市的重要紐帶,是導入新的產業、集聚新的人口的優質空間載體,是促進農業人口轉移和推進農民就近城鎮化的公共服務平臺。如膠州市的李哥莊鎮、平度市南村家電小鎮、黃島區的泊里鎮等。
一批特色小鎮正成為美麗鄉村建設的新樣板。美麗鄉村建設、特色小鎮打造是實現“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重要舉措。近年來,一些特色小鎮立足本土優勢,拓展發展空間、突出村落特色、植入旅游產業,通過分類培育,打造出了美麗鄉村建設新樣板。如即墨靈山玫瑰小鎮、大信太陽能小鎮和平度店子農谷小鎮等。
另外,一批特色小鎮正成為推進全域旅游的新亮點。如黃島區海青茶園小鎮、平度市大澤山葡萄旅游古鎮等依托農村綠水青山、田園風光、鄉土文化等資源,大力發展休閑度假、旅游觀光、養生養老等產業,使之成為繁榮農村、富裕農民的新興支柱產業。
更重要的是特色小鎮建設還帶動了當地百姓增收致富。從調研情況看,部分特色小鎮2015年、2016年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長率要明顯高于全市城鎮居民和農村居民。比如特色小鎮黃島區藏南鎮2015年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為9000元,2016年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至12000元,增幅為33.3%。而青島全市2015年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為16730元,2016年增至17461元,增幅為4.4%。
特色小鎮規劃建設存在短板
與瑞士的達沃斯小鎮、美國的格林威治對沖基金小鎮等發達國家的特色小鎮相比,青島特色小鎮建設存在起步晚、產業支撐弱、特色不夠鮮明、文化底蘊不夠濃厚等問題。
與國內先進地區浙江省比較,青島市特色小鎮建設存在著產業基礎弱、自然稟賦和文化積淀差距大等問題。浙江特色小鎮在產業規劃上提出“7+1”的范圍,入圍特色小鎮必須在經濟信息、環保、健康、旅游、時尚、金融、高端裝備制造等7大產業和茶葉、絲綢等歷史經典產業方面特色突出。同時,按照“寬進嚴定”的原則,實行特色小鎮“創建制”,加大土地、財政政策扶持力度。如杭州的夢想小鎮、云棲小鎮等,雖然推進時間不長,但依托自身優勢,發展成效顯著,成為社會各界關注的焦點,一些經驗很值得學習借鑒。
為何會存在上述差距?調研組認為有以下幾方面原因:
一是認識上有誤區。有些地方對特色小鎮內涵、模式、標準等方面的理解有偏差。有的把新建產業園區看成為特色小鎮,有的獵奇搞品牌套用特色小鎮,有的借機搞房地產開發,等等,一定程度上影響了特色小鎮規劃建設的科學推進。
二是政策支撐弱。雖然青島市設立了規模50億元的特色小鎮發展基金,但尚未配套出臺基金使用辦法;盡管土地部門給予積極扶持,但由于特色小鎮用地大部分是集體土地,土地保障存在著一些政策障礙,制約著特色小鎮的規劃建設。
三是特色不夠鮮明。個別小鎮規劃編制特色不明顯,差異性不強,有大眾化的傾向。
另外,目前青島特色小鎮還存在產業層次低、基礎設施不完善等問題,這些都制約著特色小鎮的規劃建設。
特色小鎮建設重在“產、城、人、文”一體化
特色小鎮規劃建設應體現國家鄉村振興戰略提出的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要求。實現這一要求,調研組認為首先要科學規劃布局,突出特色發展理念,在“產、城、人、文”四位一體上發力。
其次,要做特做強優勢產業,拉伸產業鏈條,為特色小鎮發展提供持續動力。積極培育供給側小鎮經濟,瞄準產業需求變化,緊扣產業升級趨勢,構筑產業創新高地,以高質量、差異化的供給滿足市場需求,提高產業核心競爭力,為特色小鎮建設提供持續動力。在拉伸上下游產業鏈條的同時,高度重視一二三產業間的協作和配套。有序推進產業園區化、園區城鎮化、產城一體化。加快發展“新六產”,著力構建農業與二三產業交叉融合的現代產業體系。積極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改革,探索打造田園綜合體,促進農村現代化、新型城鎮化以及經濟社會的全面發展。
第三是加強基礎設施配套建設,高度重視筑巢引鳳的服務平臺建設。加大基礎設施建設投資力度,著力提升承載能力,不斷完善服務功能,進一步增強對人口、產業、資金等要素的吸附力,為招商引資、發展經濟搭建平臺。按照適度超前、綜合配套、集約利用原則,加強特色小鎮道路、供水、供電、通信、污水垃圾處理、公共交通、寬帶網絡等基礎設施建設,注重做好與全市基礎設施配套網絡的銜接。加快推進教育、醫療、文化、商業等公共服務配套建設,實現全覆蓋、服務質量高。
第四是優先重點保障特色小鎮建設用地。堅持集約、節約用地原則,統籌考慮特色小鎮用地布局,科學安排用地計劃。進一步優化土地政策,按照國家部署,規范集體建設用地使用權流轉制度,適時推進城鄉統一的土地市場建設,規范集體建設用地使用權市場準入范圍和條件,為特色小鎮規劃建設用地提供有力保障。
第五是實施人才優惠政策,多舉措快速聚集小鎮“人氣”。制定特色小鎮人才優惠政策,營造鼓勵創新、允許失敗的良好氛圍,積極構建創新創業新平臺,吸納高端人才前來創業、就業;要創新小鎮居民招入機制,除考慮采取宅基地置換和商品房運作方式,吸引本地村鎮居民和其他區域部分富裕群體入“巢”之外,還可采取動員原有小鎮居民“等面積”整體置換等方式,快速聚集小鎮人氣。
此外,調研組還建議,積極挖掘特色小鎮旅游功能,讓特色小鎮作為全域旅游的新載體;創新機制,改善環境,特色小鎮建設投融資方式實施市場化運作;尊重市場規律,堅持企業為主體,引入有實力的投資建設主體參與小鎮規劃建設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