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謹防“千城一面”,東莞應緊抓“特”字,多方合力,打造具備特色鮮明的產業形態、和諧宜居的美麗環境、彰顯特色的傳統文化的生產、生活、生態空間載體,夯實人民向往和追求的“美麗東莞”未來。
人對自然的熱愛,皆因自然有著巨大的塑造能力,可以滿足人類對于一切生活方式的想象。
但是,自新中國成立以來,隨著資本毫無章法的過分干預,讓“城市的現代化和都市田園化”的新型城鎮形態在中國已經成為了幻想。如今高樓大廈、玻璃幕墻幾乎成了大城市的標配,城市變得越來越“千城一面”,活生生一片水泥森林。隨之,人民的生活也變得越來越刻板,就甚是想念往日的鄉村小鎮。
為此,自去年以來,全國各地轟轟烈烈掀起一場特色小鎮的革命,以探索新時期人與自然、城市與鄉村、城鎮與產業協同發展的新模式。
東莞作為改革開放的先驅,自然也參與其中,現東莞已有長安智能手機小鎮和大嶺山莞香小鎮入選廣東省公布的首批特色小鎮創建示范點名單。但是,建設特色小是一項系統工程。為謹防“千城一面”,東莞應緊抓“特”字,多方合力,打造具備特色鮮明的產業形態、和諧宜居的美麗環境、彰顯特色的傳統文化的生產、生活、生態空間載體,夯實人民向往和追求的“美麗東莞”未來。
那要怎么做呢?“無產業,不小鎮”。在搭好環境和文化的外部框架后,要往里面填充什么,是東莞必須著重考慮的問題。
特色小鎮的核心是產業。如果小鎮僅是虛有其表的基礎配套空殼,沒與之匹配支撐的核心產業,或是單純地把產業集體搬遷的一個地方,那無疑與以往粗放的、低效的城市和產業發展路徑沒有多大區別。
對于不同類型的特色小鎮,《東莞經濟》認為,首先要充分利用好小鎮所在地的獨特資源,明確一個最有基礎、最有優勢、最具特色的產業作為主攻方向,突出“一鎮一主業”,而不是盲目追求高精尖的產業,忽略了地域資源和投資運營主體的資源配置能力的后果,可能導致產業落不了地。
于東莞,可以是傳統的制造業,通過特色小鎮推動產業轉型升級,推動專業鎮轉化為特色小鎮;又可以結合東莞的智造優勢,利用豐富的文化與科技融合發展經驗,培育新興產業,推動東莞高質量發展。
大嶺山智能手機小鎮《指導意見》提出,要著力構建特色小鎮高端要素集聚平臺,支持特色小鎮建設孵化器、加速器、工業設計中心、專門化總部基地等新型載體,促進產業發展向微笑曲線兩端延伸,努力將特色小鎮發展成為區域創新高地,全省現代產業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
從《指導意見》中可以窺見,特色小鎮應定位為一個推動產業創新發展資源配置的平臺,因為無論是招商引資或者快速孵化,都需要有一個宜創新宜創業的環境。
在全球行產業變革的背景下,優秀的企業在選擇投資目的地或是企業落腳地時,基本上都有清晰的戰略意圖和布局路線圖,對所謂的招商優惠政策可能不是那么敏感。相反,倒是面臨淘汰的企業更看重補貼和優惠政策,這些企業招來以后,可能還會加重地方的負擔。
為此,政府應以企業為構建核心,深化服務型政府改革,充分發揮特色小鎮資源配置平臺的作用,重點培育已經獲得市場認可的龍頭企業,適度通過對龍頭企業財政以及政策的幫扶,使其可以順利完成轉型;對待轉型無力的中小企業,一方面地方政府要順應市場,大膽選擇將其淘汰。另一方面,政府引導通過實現縱向一體化發展,將廣大中小企業作為核心企業的代工企業,逐漸實現精細化、專業化的分工與合作,將單獨零部件的質量、技術、生產效率等提升到一個獲得全球認可的高度。
另外,雖然產業是特色小鎮的核心,但文化也同樣是產業的靈魂,如何突出“特色”才是重中之重。無論是文化旅游型的還是特色產業型的小鎮,未來必定是充滿科技和創意的、富有人文氣息的宜居小鎮。因此,在這一過程中,東莞還應注意對當地文化的挖掘,如積極修復保護虎門海戰遺址、東岳廟等歷史古建筑,還原江邊村古建筑群等特色建筑風貌,深挖龍舟文化、佛教文化和粵劇文化底蘊。以特色小鎮為一空間載體,向全國、向國際展現一個立體的、有特色的東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