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特色小鎮建設在我國如火如荼、遍地開花。據統計顯示,截至2016年,全國入庫特色小鎮項目共計11260個,投資額13.5萬億元,落地率為31.6%。有媒體進而指出,如今特色小鎮建設在很多地方已經徹底走樣,變成了一個筐,什么項目都往特色小鎮里面裝。
同樣是香菇小鎮,浙江慶元有食用菌企業200多家,產業鏈條完備,一半農民從事這個行業;而有的地方香菇產業從零起步,也大干快上建“香菇小鎮”,其實就是企業的一個大的香菇生產基地。這種無本之木的特色小鎮,是否能夠長久是顯而易見的。與此同時,各地以農作物命名的小鎮眾多:葡萄小鎮、蘿卜小鎮、胡椒小鎮、油茶小鎮……其實很多只是農作物的生產基地。此外,一些特色小鎮特色產業不夠,就用吃喝來湊,成了吃喝一條街;還有一些特色小鎮成為了變相的地產開發項目;更有一些特色小鎮生活配套設施、基礎建設、商業設施嚴重不足,無法滿足作為特色小鎮的宜居、休閑的要求……這些地區特色小鎮存在濫用概念、名不副實、盲目發展、質量不高、房地產化等不良傾向,特別是錯誤地把行政建制鎮、產業園區、旅游景區、房地產項目等冠名為特色小鎮,極大地混淆了特色小鎮的概念。
筆者這些年因為工作的關系,走過不少山清水秀的特色小鎮。自認為,既然稱為特色小鎮,除山清水秀外,還要有濃郁的歷史文化底蘊、極具特色的產業底蘊等。特色小鎮像一條彩帶,一端連著城市,一端連著鄉村,它有利于人口、資本、產業、人才的最大的合理流動,也是鄉村振興的有力抓手。特色作為小鎮的靈魂,是根植于其特定的人文歷史、自然資源土壤中的。如果沒有任何積淀,硬是拔苗助長,憑空建設一個所謂的特色小鎮,不但是牽強附會,還會成為過眼煙云、空中樓閣。
而那些成功的特色小鎮,無不是靠著品質、靠著特色、靠著挖掘歷史傳承而崛起的。例如,浙江紹興的黃酒小鎮,按照紹興市政府確定的“一鎮兩區”創建模式,東浦片區以“創新黃酒產業、發展黃酒文化旅游、打造黃酒養生社區”為定位,打造融生產觀光、展示體驗、文化創意、休閑旅游為一體的特色小鎮。浙江杭州的玉皇山南基金小鎮則著力打造中國版“格林威治小鎮”,現已累計入駐金融機構1000多家,資管規模達約6000億元,成為杭州國際化的重要平臺,并計劃在未來加強和格林威治基金小鎮的合作,互相借鑒、共享,力爭成為中國一流、世界領先的基金小鎮。
特色小鎮是我國新時代下的一個經濟發展新引擎、新動力,對破解大城市病、加速鄉村振興、加速產業合理布局、加速城鄉一體化進程,都有著重要意義。在建設特色小鎮中,絕不能搞大躍進,搞大突擊。而要根據所在地方的自然資源、歷史資源、文化資源進行合理的設計、整合、完善、聚集。力爭搞一個就成功一個,真正把小鎮的品質極大地提升起來,真正成為宜居宜業、觀光休閑的優美區域。
國家發改委明確2019年特色小鎮工作重點
在12月14日下午舉行的國家發展改革委12月份定時定主題新聞發布會上,新聞發言人孟瑋對下一步特色小鎮建設發展的相關問題給出明確答復。國家發展改革委將會同國務院有關部門,切實強化對特色小鎮的統籌指導、統一行動,抓緊健全特色小鎮高質量發展長效機制。
具體包括:
統一規范地方創建工作。特色小鎮主體是在地方,國務院有關部門將引導各地區落實地方政府責任,堅持政府引導、企業主體、市場化運作,堅持遵循規律、控制數量、提高質量。在省級特色小鎮創建名單中,一次性剔除行政建制鎮,推進特色小鎮內涵正本清源,防止已公布的403個全國特色小城鎮自我宣傳為國家級特色小鎮的行為。在市縣創建名單中,引導市縣政府整改或淘汰濫用概念的不實小鎮,以及特色不鮮明、質量不高的問題小鎮。規范取締企業隨意把不符合小鎮標準的項目冠名為小鎮的行為。
統一優化部門創建工作。推進新型城鎮化工作涉及多個部門,要堅持統一步調、協同發力。下一步,有關部門將按照特色小鎮工作整體安排,統一整合優化創建政策,研究制定特色小鎮原則性內涵標準,既要強化規范糾偏,又要強化典型引路,鼓勵各地區大膽探索,創造更多更好的可復制經驗,確保特色小鎮沿著正確軌道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