沿著深圳市龍崗區吉華街道甘李路一路向西上行,不多遠便可看到這樣一個客家村落:隨處可見的亭臺樓閣溢滿悠悠古韻,依依垂柳道不盡百年風華,一條條青石小道似在訴說著令人神往的古老傳說……
從被人戲稱“第三世界”的偏僻角落到國家級文旅特色小鎮,從凋敝破敗到華麗轉身,如今的甘坑客家小鎮可謂在一磚一瓦、一草一木間靜默地書寫著一個百年老村的“變形記”。
昔日:百年老村
日漸凋敝
在客家話中,“坑”是指小溪流、小水溝,“甘坑”是因泉眼遍布、溪水甘甜而得名。350多年前,勤勞智慧的甘坑始祖看中了這里四面環山、山間有水的自然環境,遂在此定居繁衍生息。
江河流轉,物換星移。“上世紀八九十年代的甘坑出了名的偏僻,外地人都把這兒稱作‘被人遺忘的角落’。”對于土生土長的“老甘坑”張新民來說,他對當時甘坑的凋敝破敗記憶猶新,“那時候,要從甘坑去布吉鎮政府辦點事情非常不便,中途要轉好幾趟車不說,還大多是崎嶇不平的山路。”事實上,在十一屆三中全會后,當改革開放的春風吹遍神州大地時,同處大布吉的坂田、崗頭等都憑借著天時地利人和的條件相繼發展起來,曾經宜居宜業的甘坑卻如同一位日漸垂暮的老人,位置偏僻、交通不便等諸多原因讓其變得“步履沉重”,不得已落后于這個急劇變化的時代。
轉折:關鍵抉擇
留住文化之根
歷史總在冥冥之中被創造或改寫。最開始,對于甘坑老村的改造,世代棲居于此的甘坑人誰也沒有思路。2010年,抱著防止安全事故發生的想法,甘坑社區股份合作公司決定把整個老村的老房子按照當時的價格統租下來,租期15年。
“將土地賣給開發商,實現一夜暴富的誘惑確實曾讓甘坑人心動。”甘坑社區黨委書記、時任社區股份合作公司副董事長的謝俊風說,一番權衡之下甘坑人有了更深遠的思考:假如把這些記載甘坑先輩拓荒足跡、見證客家人奮斗歷程的古老村落全部拆了重建,勢必無法留住客家傳統文化與民俗記憶的根。
2011年,甘坑社區股份合作公司組織人員前往坂田手造文化街參觀。古色古香的徽派建筑,布滿木雕、刺繡、書畫的店鋪……這條利用舊廠房改造而成的多功能生活街區新貌為甘坑人打開了一扇窗——甘坑老村群山環抱,有山有水有百年老屋,能否仿效坂田手造街,將其改造成傳承客家民俗記憶的文化旅游生態園?
于是,在區、街兩級政府的大力支持和引導下,甘坑人選擇對老屋村進行修舊如舊的古村落保護性開發,并制定了保護和改造計劃:以甘坑老村為重點,利用甘坑社區保存較好的客家歷史文化及建筑風貌,整合社區宅基地及生態控制線范圍內的土地,通過綜合整治、修舊如舊等方法,打造傳承客家文化的風情小鎮。
重生:客家小鎮
迎來驚艷亮相
2011年,正欲對甘坑老村進行修舊如舊、保護性開發的甘坑人,等來了恰逢其時的“東風”。
這一年,有位名叫江坤城的客家商人來到甘坑。初來乍到的他給甘坑人送來了一份“大禮”:在對幾十間老屋修舊如舊的基礎上,又把自己上世紀90年代從閩贛等地收集來的十來座明清時期特色古建筑搬至甘坑,這也奏響了甘坑老村重生的序曲。
無獨有偶,在2016年的文博會上又成功引來了華僑城這只“金鳳凰”。雙方簽署了500億元的合作協議,欲圍繞“文化+旅游+城鎮化”戰略模式,建造集文化、生態、科技、旅游四位于一體,擁有國家級生態保護與建設示范區、國家級文化產業示范園區、國家5A級旅游景區、國家級新興產業示范區、中國歷史文化名鎮、全國重點特色小鎮6張國家級名片的特色小鎮,打造蜚聲國內外的“中國文創第一鎮”。
2017年7月15日,以“文旅融合與特色小鎮”為主題的2017中國文化旅游高峰論壇在故宮博物院舉行。會上,文化部藝術發展中心發布了2017中國文化旅游融合先導區試點名單,經過一年多探索與開發的甘坑客家小鎮從全國10個省(自治區)40余個申報的參評試點項目中成功突圍,榮膺2017中國文化旅游融合先導區(基地)試點。這也標志著,古老的甘坑老村正式蝶變為國家級文旅特色小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