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國家發改委召開定時定主題新聞發布會,闡述了特色小鎮目前出現的問題,以及未來發展的方向!會議強調:在省級特色小鎮創建名單中,一次性剔除行政建制鎮,推進特色小鎮內涵正本清源,防止已公布的403個全國特色小城鎮自我宣傳為國家級特色小鎮的行為。
在市縣創建名單中,引導市縣政府整改或淘汰濫用概念的不實小鎮,以及特色不鮮明、質量不高的問題小鎮。規范取締企業隨意把不符合小鎮標準的項目冠名為小鎮的行為。
目前的問題
最近,經常可以看到有關特色小鎮的負面報道,比如,特色小鎮失去“特色”,特色小鎮“穿衣戴帽”造假等等。那么如何看待這個問題呢?
一是要正確認識。特色小鎮是推進經濟轉型升級和新型城鎮化的新抓手,是踐行高質量發展的新平臺。可以說,這兩年,各地區按照黨中央、國務院要求,積極借鑒浙江經驗,緊密結合本地實際,強化規劃引領和政策激勵,涌現出一批產業特色鮮明、要素集聚、宜業宜居、富有活力的特色小鎮,對于激發新經濟發展活力,帶動傳統產業轉型升級,以及促進歷史文化傳承保護等方面發揮了積極作用。
二是要正視問題。隨著特色小鎮建設的全面推進,我們也注意到,一些地方走樣變形的問題逐步暴露出來,有的地方濫用概念、名不副實,什么項目都往“特色小鎮”里裝;有的產業不夠、房地產來湊,房地產化不良傾向抬頭等等,這些都違背了特色小鎮建設的初衷,也引發了大量的社會負面輿論。
三是要及時糾偏。針對這些突出問題,我委會同有關部門及時采取有力舉措。去年印發《關于規范推進特色小鎮和特色小城鎮建設的若干意見》,今年8月印發《關于建立特色小鎮和特色小城鎮高質量發展機制的通知》,提出了若干規范管理措施,要求各地區嚴格對標對表、認真查擺問題、切實加以整改。這兩份文件印發后,全國特色小鎮建設已經逐步回歸理性,糾偏工作取得一定實效。
未來的方向
下一步,發改委將會同國務院有關部門,切實強化對特色小鎮的統籌指導、統一行動,抓緊健全特色小鎮高質量發展長效機制。
一方面,統一規范地方創建工作。特色小鎮主體是在地方,國務院有關部門將引導各地區落實地方政府責任,堅持政府引導、企業主體、市場化運作,堅持遵循規律、控制數量、提高質量。在省級特色小鎮創建名單中,一次性剔除行政建制鎮,推進特色小鎮內涵正本清源,防止已公布的403個全國特色小城鎮自我宣傳為國家級特色小鎮的行為。在市縣創建名單中,引導市縣政府整改或淘汰濫用概念的不實小鎮,以及特色不鮮明、質量不高的問題小鎮。規范取締企業隨意把不符合小鎮標準的項目冠名為小鎮的行為。
另一方面,統一優化部門創建工作。推進新型城鎮化工作涉及多個部門,要堅持統一步調、協同發力。下一步,有關部門將按照特色小鎮工作整體安排,統一整合優化創建政策,研究制定特色小鎮原則性內涵標準,既要強化規范糾偏,又要強化典型引路,鼓勵各地區大膽探索,創造更多更好的可復制經驗,確保特色小鎮沿著正確軌道前行。
發改委從2017年底開始成為特色小鎮的主導部門,經過半年多的調研,于2018年8月30日發布《國家發展改革委辦公室關于建立特色小鎮和特色小城鎮高質量發展機制的通知》,該文件細化了特色小鎮的評審標準,明確了特色小鎮的典型條件,強調了特色小鎮的多樣發展。
一、創建標準化。
特色小鎮創建的指標體系一直沒有很明確,總體而言是五部分:特色鮮明的產業形態、和諧宜居的美麗環境、彰顯特色的傳統文化、便捷完善的設施服務、充滿活力的體制機制。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成為特色小鎮的主管部門后,對特色小鎮的創建標準進行了細化、量化。
二、創建典型化。
典型特色小鎮的基本條件:立足一定資源稟賦或產業基礎,區別于行政建制鎮和產業園區,利用3平方公里左右國土空間(其中建設用地1平方公里左右),在差異定位和領域細分中構建小鎮大產業,集聚高端要素和特色產業,兼具特色文化、特色生態和特色建筑等鮮明魅力,打造高效創業圈、宜居生活圈、繁榮商業圈、美麗生態圈,形成產業特而強、功能聚而合、形態小而美、機制新而活的創新創業平臺。
典型特色小城鎮的基本條件:立足工業化城鎮化發展階段和發展潛力,打造特色鮮明的產業形態、便捷完善的設施服務、和諧宜居的美麗環境、底蘊深厚的傳統文化、精簡高效的體制機制,實現特色支柱產業在鎮域經濟中占主體地位、在國內國際市場占一定份額,有一批知名品牌和企業,鎮區常住人口達到一定規模,帶動鄉村振興能力較強,形成具有核心競爭力的行政建制鎮排頭兵和經濟發達鎮升級版。
三、創建多元化。
國家發改委鼓勵“探索差異化多樣化經驗”,鼓勵各地區挖掘多種類型小鎮案例,避免模式雷同、難以推廣。
立足不同產業門類,挖掘先進制造業、農業田園類及信息、科創、金融、教育、商貿、文旅、體育等現代服務類案例。立足不同地理區位,挖掘市郊鎮、市中鎮、園中鎮、鎮中鎮等特色小鎮案例,以及衛星型、專業等特色小城鎮案例。立足不同運行模式,挖掘在機制政策創新、政企合作、投融資模式等方面的先進經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