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傳統產業轉型升級和新興產業培育壯大的需求日益迫切、城市消費外溢和鄉村價值日趨提升的背景下,鎮域經濟的重要性與日俱顯,“特而強”“小而美”的小鎮被視作拉動經濟發展的新引擎。講起特色小鎮很多人都會想到歐美的一些小鎮,許多歷經百年甚至千年的小鎮現在仍保持了其鮮明的特色及活力。國內的特色小鎮建設潮中,“千鎮一面”為人所詬病,那么我們的特色小鎮要如何才能有自己的特色呢?
2016年7月1日,住房城鄉建設部、國家發展改革委、財政部聯合下發《關于開展特色小鎮培育工作的通知》,要求到2020年,培育1000個左右各具特色、富有活力的休閑旅游、商貿物流、現代制造、教育科技、傳統文化、美麗宜居等特色小鎮,引領帶動全國小城鎮建設。
2017年7月28日住建部公布了第二批276個特色小鎮,掀起了全國特色小鎮建設熱潮,從規模巨大的房地產巨頭、各類央企,到普通的規劃設計、開發建設公司,從中央到地方政府,無不熱衷于此,其勢頭之猛,參與熱情之高,滲透的領域之廣,如旅游、文化、農業、林業、體育、科技、文創等,參與開發建設的單位之多,史無前例。
但如此急躁地推進、鋪開,如此大規模投資、開發、建設,還是以傳統的房地產為導向,特色小鎮能做出幾分特色,值得深思。
根據中國各省實際,要做好特色小鎮必須先做好以下幾點:
第一、摸清小鎮資源、文化、交通、人口、產業現狀,精準定位,挖掘最具開發價值的特色資源優勢和產業優勢。特色小鎮的特色在于資源與產業的特色,小鎮究竟是產業特色、文化特色、建筑特色、生態特色還是旅游資源特色?
根據每個小鎮資源稟賦和區位特點、產業現狀和發展趨勢,要明確基礎最好、優勢最明顯、發展潛力最大的產業作為主攻方向,形成差異定位、錯位發展,挖掘內涵、衍生發展。避免同質化競爭,避免房地產主導。否則即使房子建起來了,產業特色不突出、產業發展不起來、人口無法集聚,特色小鎮最終就成了“鬼城”。
第二,必須明確主導產業的引領作用,組織和構建特色小鎮完整的產業鏈。目前各省大多以旅游、工業為主要特色申報和籌劃的,而相當一部分小鎮還是以落后村落、農業為主體,要想在申報期間打造出特色,非常困難。因而就出現了強行融合產業功能、文化功能、旅游功能和社區功能的現象,搞得城市不像城市,鄉村不像鄉村,生搬硬套,拔苗助長。如此缺乏產業發展基礎,又沒有組織起具有帶動產業發展的主導產業,不精心構建具有長遠造血功能的產業鏈以集聚人口,可以說叫什么特色小鎮,最后都是落空的。
第三,明確產業方向,投資落實到位。目前地方政府都在主導特色小鎮的投資,且大多以有限的政府各部門資金分批投入,分部門投入,各自為政,整體開發思路顯得有點凌亂,效果大打折扣。
必須改變政府單一的投資方式,充分引入社會資本、民間資本,整體開發推進;要在注冊登記、用地制度、稅收減免、產業扶持等方面出臺優惠政策,調動投資者積極性;鼓勵通過PPP、債券、投資基金參與特色小鎮建設;建立特色小鎮規劃、投資、運營巡查、監督、退出機制,依法依規確保特色小鎮有特色且健康有序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