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色小鎮飛速發展的同時,難免弊端叢生。無論是個別地方政府的“政績小鎮”,還是缺少產業支點的盲目跟風,或者是部分房地產商制造庫存的新手段,這些“特色”明顯不足的異化現象,已引起有關部門的注意。
時至今日,國人對“特色小鎮”一詞早已耳熟能詳。
特色小鎮“非鎮非區”,它不是行政單元上的建制鎮,也非簡單的工業園區。作為發軔于浙江的供給側改革的成功實踐,該概念于2014年在杭州云棲小鎮首次提出,并被寫入了來年的省政府工作報告。
歷史地看,特色小鎮興起于浙江,壯大于長三角,如今在全國范圍內以燎原之勢普及開來。作為鏈接農耕文明與工業文明的紐帶,正借助產業轉型升級的歷史機遇,成為中國新型城鎮化的重要推手。
2016年7月,住建部、國家發改委、財政部聯合發文,提出到2020年要在全國范圍內培育1000個左右的特色小鎮。隨著政策風向標的日漸明晰,這種以數平方公里的土地集聚特色產業生產、生活生態空間的創新平臺,迎來了一輪高增長的爆發期。紅木小鎮、航空小鎮、足球小鎮、康養小鎮等,各式各樣名目的小鎮不斷涌現,種類繁多、不一而足。
而風口之上,泥沙俱下。飛速發展的同時,難免弊端叢生。無論是個別地方政府的“政績小鎮”,還是缺少產業支點的盲目跟風,或者是部分房地產商制造庫存的新手段,這些“特色”明顯不足的異化現象,已引起有關部門的注意。
去年底召開的2018年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上,明確提出“要引導特色小鎮健康發展”。這是“特色小鎮”一詞首次在國內規格最高的經濟會議中亮相。
在更早的12月初,四部委發布《意見》規范特色小鎮建設,要求從實際出發,防止盲目發展、一哄而上。一方面,這代表著來自官方高層聲音的認可。另一方面,也在引導人們重新審視這個新經濟的寵兒。
成功三要素
19世紀德國浪漫主義詩人荷爾德林提出“詩意地棲居”,海德格爾進一步闡釋并構想了這個觀點,將其分為三個層次,其中最高層次是自由地居住在大地之上。
特色小鎮的理念正與此相似,其最終目標是要實現基礎設施建設與文化宜居并舉,打造一個和諧自由的生活空間。在避免房地產化傾向被專家疾聲呼吁、于官方反復提及、在社會成為共識的今天,特色小鎮的發展已進入關鍵的轉折調整時期。
特色小鎮的發展,也存在著通用的“密碼”,歸納起來為三點:近城、傍產、強IP。
1、近城。
近城,也就是地處大城市周邊。
追根溯源,這一點要從中國的城鎮化進程說起。根據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截至2016年末,中國的城鎮化率已達到57.35%,在經濟學上,被認為是處于諾瑟姆曲線的第二階段。而這一區間上的具體表現就是:大城市高度發展,向融入都市圈和城市群的網狀經濟變化,環核心城市的衛星城將承載持續的人口和產業資源外溢。
在這樣的背景下,特色小鎮與城鎮化進程是高度互補的,并終將成為這個進程的一部分。因此,大多數小鎮的發展都不宜遠離核心城市,在核心一、二線城市周邊建設特色小鎮是決定其成功的先決條件。
2、傍產。
傍產,也就是依托豐富的資源。
有的小鎮不具備地處大城市周邊的條件,但如果擁有著豐富的產業資源,也具備著成功的可能。以法國南部小鎮格拉斯為例,自18世紀以來就被譽為世界香水之都。以美國賓夕法尼亞州赫爾希鎮為例,如今也稱好時鎮,即是巧克力公司好時的總部和工廠所在地,這個巧克力世界的主打標語是“世界上最甜蜜的地方”。
在國內,要數特色小鎮的濫觴浙江。從縣域經濟發達之地的發展路徑來看,小鎮的首要作用是區域分工帶來的產業集聚,比如嵊州的領帶、縉云的帶鋸床、瑞安的汽摩配件。依靠這個原發性的核心動力,在交通配套、政策補貼等要素的配合下,煥發出了巨大的活力。
3、強IP。
強IP,也就是高認同的品牌共識。
當一個小鎮既不具備位于大城市周邊的區位優勢,又無相應的資源可以依托時,發展旅游似乎成了唯一之選。對于文旅產業來說,各種小鎮盡管因地域、文化的不同各有特色,但游客的印象還是大同小異,甚至連街邊紀念品商店售賣的特產都似曾相識。
《羅輯思維》作者羅振宇曾講到:當世界越來越破碎,那些治愈破碎的力量就會變得越來越值錢——這個力量我們稱之為共同的認知。
要想改變這種“千鎮一面”的現象,“共同的認知”或者說獨特的IP資源,無疑不可或缺,比如復制烏鎮的古北水鎮、韶山的紅色文化、橫店的影視城。可以想象,為大眾熟知的強勢IP終將勝出。
在未來,“為一座塔赴一座城、為一間房赴一座島、為一頓飯赴一個村”的理念,將引領文旅產業的繁榮。
產業小鎮的邏輯
縱觀上述三點成功要素,均是作為特色小鎮成功的必要條件。
這同時意味著,并非是具備了這些要素,就一定能取得所謂的成功。特色小鎮中的“特色”二字的關鍵在于產業,通過自然聚集和合理引導而形成的的產業運營,則是小鎮發展的靈魂。
真正的特色小鎮一定是由產業帶動的,由政府部門制定相應的優惠政策,合理挖掘產業的內容和活力,進而帶動整個產業鏈的發展,形成良好的供需關系,才是特色小鎮可持續發展的內生動力。
誠然,合理的房地產開發是特色小鎮不可避免的一環,沒有必要將其妖魔化。但特色小鎮更重要的發展核心,卻在于產業運營。而在這個范疇內,起家于河北廊坊的產業新城運營商華夏幸福,擁有著獨特的話語權。
華夏幸福賴以成名的核心產品是產業新城,這種以PPP模式與地方政府合作打造的產品,在15年間于曾經落后的河北省固安縣,成就了中國產業新城的經典樣本,并被復制推廣到全國。在河北香河、浙江嘉善、廣東江門、四川彭山等地均有成功的實踐,甚至遠達印尼這樣的“一帶一路”海外沿線國家。
2016年后,在特色小鎮建設如火如荼的背景下,這家以產業運營起家的地產商,將核心產品產業新城的建設優勢延伸到產業小鎮業務領域,打造“產業新城+產業小鎮”的雙產品線,在一眾地產大軍中率先突圍。
相比于產業新城這個大循環,產業小鎮則是小循環。這種小循環能夠做到“短平快”,縮短與政府的談判周期,用“有限”的手法形成有限規模的邏輯,正是產業小鎮的魅力所在。
以昌黎葡萄小鎮為例,位于河北省秦皇島市昌黎縣北部山區,葡萄小鎮規劃面積39平方公里,圍繞生態、生產、生活互相融合的原則,挖掘昌黎地區深厚的葡萄種植和釀造的民俗文化,對葡萄全產業鏈進行創意元素植入,打造獨特的“葡萄架下生活方式”。
在特色小鎮的基礎上,這種以產業運營為主導的創新形式,對其它諸多小鎮不無啟示。
這得益于華夏幸福所長期堅持的理念:一個產業新城就是一個產業集群。該理念在產業小鎮這條業務線上,得到了積累和傳承,與眾多專家學者“一鎮一品”的呼吁亦是不謀而合。在探索并實現所在地區的可持續發展中,凝聚了新的共識,為區域產業轉型升級和新型城鎮化建設,開辟了新的路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