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色小鎮概念:特色小鎮“非鎮非區”,是按照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發展理念,聚焦信息經濟、環保、健康、旅游、時尚、金融、高端裝備等新興產業,融合產業、文化、旅游、社區功能的創新創業發展平臺,是能“自我造血”的產業小鎮。
近期,特色小鎮一路高歌猛進,走出浙江,火遍長三角,走向全國,一時間,特色小鎮成為旅游新業態的熱門詞匯。但如何利用本地資源優勢,借助國家城鎮化建設的政策東風,玩轉好特色小鎮,引領當地經濟邁向輝煌呢?
特色小鎮的來龍去脈
一般將城市化階段分為:起步階段、郊區城市化階段、逆城市化階段、再城市化階段。據國家統計局網站消息,截至2016年末,中國城市數量達到657個,常住人口城鎮化率已經達到57.4%,所以我國除了少數一線城市處于逆城市化階段,其他城市尚處于郊區城市化階段。不論是郊區城市化還是逆城市化,核心是產業發展。
但中國現在產業布局的最大特點就是不均衡,過度集中。所有資源都向著大城市、超大城市發展。放任這種現象的發展必將出現中小城市的弱化,小鎮功能的退化,鄉村的衰退。所以不論從均衡產業布局還是拯救鄉村,特色小鎮都是一個承上啟下的戰略要點。
2014年10月,時任浙江省長的李強在參觀完云棲小鎮的夢想大道后高興地感慨:“讓杭州多一個美麗的特色小鎮,天上多飄幾朵創新‘彩云’。”這是李強首次提出特色小鎮的概念,特色小鎮也由此誕生。
隨著工業化、市場化的推進,北京、廣東、云南、江蘇、山東等地陸續出現以產業為主導的特色小鎮。
“十三五”規劃綱要提出,加快新型城鎮化步伐,提高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水平,努力縮小城鄉發展差距,推進城鄉發展一體化。發展具有特色資源、區位優勢、文化底蘊的小城鎮,通過擴權增能、加大投入和扶持力度,培育成為休閑旅游、商貿物流、信息產業、智能制造、科技教育、民俗文化傳承等專業特色鎮,是新型城鎮化建設的重大工程之一。
2016年7月,住建部、發改委、財政部聯合發布《關于開展特色小鎮培育工作的通知》,提出2020年前,將培育1000個各具特色、富有活力的特色小鎮。
2017年“中央一號文件”《關于深入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加快培育農業農村發展新動能的若干意見》提出,將大力培育宜居宜業特色村鎮。圍繞有基礎、有特色、有潛力的產業,建設一批農業文化旅游“三位一體”、生產生活生態同步改善、一產二產三產深度融合的特色村鎮。
特色小鎮的建設誤區
在發展的過程中我們不難發現,各地區在發展的過程中,雷同現象層出不窮,足以見得各地在認識上層意圖及方針中出現了偏差,在這點上“特色小鎮”的做法尤為突出。
1、把特色小鎮等同于特色鎮。
特色小鎮不是行政區劃單元上的“鎮”,也不同于產業園區、風景區的“區”,而是位于城市周邊、相對獨立于市區,具有明確產業功能、文化功能、旅游功能和社區功能的重要功能平臺。特色鎮是一個行政區域的概念,以某種主體功能為特色,或有產業特色,或有交通功能特色,或 有人文自然風光特色等的全域范圍,由居民社區和村莊構成,按照政府組織架構體系來管理的行政區域。
2、把特色小鎮等同于新城建設。
發展特色小鎮不是建新城,不能用建新城的思路和模式來規劃建設特色小鎮。首先特色小鎮規模不大,不是追求規模效應,擴張效應,而是追求集聚效應,緊湊效應;其次特色小鎮不是土地財政的載體,而是創新創業的空間,是新產業、新動能的引擎;再次,特色小鎮追求的是提升全要素生產率,提高發展質量和效益;最后特色小鎮要走產城融合的發展道路。
3、把特色小鎮等同于園區建設。
特色小鎮不是產業園區建設,特色小鎮離不開特色產業,但又不是單純的以工業制造業為主的園區開發。特色小鎮的產業特色體現在三個方面,一是以工業4.0為引領,以2.5產業或戰略性新興產業、第三產業為主,重點在于研發設計;二是以傳統產業轉型升級為主,從加工制造向設計、品牌、展示轉變,重點在于營銷服務;三是以休閑度假旅游為主,滿足市民短期、重復、特色需求,重點在于休閑服務。另外特色小鎮的社區功能是其與園區開發的重要區別。
4、把特色小鎮等同于景區開發。
以旅游功能為主導的特色小鎮可以發展成為景區,有些歷史人文古鎮,自然風光優美的小鎮也兼具特色小鎮的文旅功 能。從這個角度而言,特色小鎮和景區開發有共同之處,但又不同于傳統景區開發模式。特色小鎮在旅游客源市場上更強調滿足周邊大城市中高收入人群特定需求,在旅游活動上更強調體驗和參與,在旅游發展目標上更強調目的地和集散地,在旅游功能開發上更突出互融互動。
5、把特色小鎮等同于美麗鄉村。
特色小鎮離不開鄉村本底,但與鄉村有著本質的不同,體現在一是形態不一樣,二是功能不一樣。特色小鎮集聚了大量資本、技術、人才等各類高端要素,是既有鄉村本地特征又融入高新技術和特色人才的區域經濟發展單元,需要探索利益主體多元、公眾參與的現代社會治理體系。 美麗鄉村更多的是強調鄉村發展的一、二、三產業融合作為產業支撐,依靠本村村民的自治管理,管理和保護好鄉村生態環境等。
特色小鎮的打造策略
如何找準自身的定位,避免“千鎮一面”、唱“空城計”,更需要科學、合理的規劃。
從一般規律的層面概括提煉特色小鎮規劃建設的基本路徑,既高度凝煉各個特色小鎮的共同特性,又充分尊重不同特色小鎮的獨特個性,使之形成具有相對普遍指導意義的“一二三”建設發展模式,即“一個中心、兩個基本點、三個代表”。
1、一個中心。
以優質產業為中心。
特色小鎮的核心是優質產業,要具有超級IP,能“自我造血”,能產生良性的現金流。選擇優質產業,一要具有本地獨特性;二要接近市場,市場開發價值高,符合未來發展趨勢;三要有強關聯性,易于形成規模優勢;然后再應用集中突破的產業鏈思維,用核心產品帶動產業鏈結構,再借由人才、技術、資金、開發、信息等資源的導入來構建全產業鏈體系,進而培育成規模優勢產業。
2、兩個基本點。
(1)堅持主辦運營商開發模式。
特色小鎮的建設不能政府一把抓,而要有一個系統的開發架構,即以政府為主導、企業為主體、社會共同參與的主辦運營商開發模式;政府、企業、居民發揮各自功用。政府負責頂層設計、制度建設和服務管理,把控整體方向、創造制度環境、建設基礎設施、提供公共服務;企業通過資源整合以及市場化的運作管理方式,成為特色小鎮建設中的主角;而與特色小鎮息息相關的當地居民,則承擔參與與社會監督的責任。
(2)堅持功能融合。
以產業為依托的“生產”或“服務”是特色小鎮的核心功能,形成大量人口的聚集;文化是特色小鎮的內核,形成了每個小鎮獨有的IP;特色小鎮不能只以旅游為核心功能,但可以旅游激發小鎮內在系統與外部系統的良性互動,實現興業、安居、游樂等功能的融合;因此,優質的產業是小鎮立鎮之本,文化是小鎮之魂,旅游是小鎮之美,社區是小鎮之生,只有這四個功能的疊加融合,才是真正意義上的特色小鎮。
3、三個代表。
(1)代表市場化運作的運營管理。
市場化是特色小鎮良性運行的成功之路,要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在激烈的市場化競爭中產生和形成特色產業;同時,通過市場化運作,形成產業間的深度融合,帶動上下游多個產業的發展,實現收益上的“乘數效應”。
(2)代表眾融共盈的發展理念。
代表眾融共盈發展理念的特色小鎮,創新生活服務體系,以“眾融、共建、自治、分享、共盈”為原則,通過金融機構資金、政府資金、社會資金等多元融資渠道,共建,自治,分享土地開發增值、物業租售、產業運營獲利、增值服務收費、旅游收入等,兼顧各方利益,實現共贏,構筑健康、教育、產業、商業、物業五大生活服務平臺,構建自循環的生產生活生態圈。
(3)代表適宜集聚性的地域。
特色小鎮主要位于城鎮周邊、景區周邊、高鐵站周邊及交通軸沿線,適宜集聚產業和人口的地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