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時代實施新型城鎮化戰略和鄉村振興戰略的大背景下,特色小鎮擔負著特殊角色,既有望成為踐行經濟高質量發展的新平臺,又有條件成為推動城鄉融合發展的新載體。近年來,為推動特色小鎮有序發展,發改委堅持規范糾偏、典型引路的原則,特色小鎮建設路徑日漸清晰?;诮鹑诮涷灪驼憬瓨影澹磥?,特色小鎮需要構建市場化發展機制,尊重市場規律,給予一定的制度土壤,發揮企業推動“產城人文”融合的專業能力。
特色小鎮要優勝劣汰
近年來,特色小鎮發展取得了一些進展、積累了一些經驗,但也有一些地區存在濫用概念、名不副實、盲目發展、質量不高、房地產化等不良傾向,引發了大量負面的社會輿論。因此,“規范糾偏、典型引路”成為推動特色小鎮有序發展的發力正反兩面:既要淘汰不實小鎮和問題小鎮,又要對模式先進、成效顯著的特色小鎮經驗進行總結示范,發揮引領帶動作用。
規范糾偏:各省共淘汰整改385個“問題小鎮”
2016年以來,針對特色小鎮和特色小城鎮發展過程中的問題,管理層多次發聲糾偏、規范調控。隨著發改委《關于建立特色小鎮和特色小城鎮高質量發展機制的通知》的發布,特色小鎮政策日漸明朗,更注重糾偏“做減法”,從申報創建到實施運營都越加嚴格。同時,支持特色小鎮有序發展,也成為了2019年新型城鎮化建設重點任務之一。
數據顯示,截至2018年12月31日,從國務院有關部門的工作看,在《關于規范推進特色小鎮和特色小城鎮建設的若干意見》將兩批403個“全國特色小鎮”更名為全國特色小城鎮后,現有的特色小鎮創建名單共有兩個,分別是國家體育總局的96個全國運動休閑特色小鎮、國家林草局的50個國家森林小鎮,國家體育總局淘汰整改了34個、暫時保留62個;從各省份的工作看,各省份共淘汰整改了385個“問題小鎮”,其中,在省級特色小鎮創建培育名單中淘汰整改了70個、暫時保留996個,在市縣區級特色小鎮創建培育名單中淘汰整改了174個,在政府創建名單外市場主體自行命名特色小鎮中淘汰了141個。
未來,以下三類小鎮將面臨逐步淘汰:
住宅用地占比過高、有房地產化傾向的不實小鎮;
政府綜合債務率超過100%,市縣通過國有融資平臺公司變相舉債建設的風險小鎮;
特色不鮮明、產鎮不融合、破壞生態環境的問題小鎮。
典型引路:點名表揚十個特色小鎮
失敗的特色小鎮往往千篇一律,而成功的特色小鎮則各有各的成功經驗。近年來,部分特色小鎮建設取得了一定進展、積累了有益經驗,涌現出一批產業特色鮮明、要素集聚、宜業宜居、富有活力的特色小鎮。
為推動各地學習借鑒,在日前召開的2019年全國特色小鎮現場經驗交流會上,發改委規劃司推廣了“第一輪全國特色小鎮典型經驗”,包含五方面經驗,表揚十個特色小鎮。
一是浙江德清地理信息小鎮、杭州夢想小鎮和福建寧德鋰電新能源小鎮在打造新興產業集聚發展新引擎上的經驗。
二是浙江諸暨襪藝小鎮、廣東深圳大浪時尚小鎮、吉林長春紅旗智能小鎮在探索傳統產業轉型升級新路徑上的經驗。
三是江蘇蘇州蘇繡小鎮在開拓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新空間上的經驗。
四是江西大余丫山小鎮、安徽合肥三瓜公社小鎮在構筑城鄉融合發展新支點上的經驗。
五是天津西青楊柳青文旅小鎮在搭建傳統文化傳承保護新平臺上的經驗。
未來,將逐輪推廣精品特色小鎮典型經驗,支持符合發展規律的特色小鎮建設。綜合來看,運行模式、特色產業、宜居宜游、特色文化風貌、創新機制以及可復制經驗,是典型特色小鎮的六大推薦指標,具有指導意義;同時,先進制造業、農業田園類及信息、科創、金融、教育、商貿、文旅、體育等特色小鎮也將得到鼓勵。
特色小鎮需構建市場化發展機制
2019年全國特色小鎮現場經驗交流會上,國開金融公司副總裁左坤發言中指出,客觀地說,從全國范圍看,高質量的特色小鎮項目是不多的。很多特色小鎮項目是地方政府投資的,而政府主導的特色小鎮通常會面臨兩個問題:一是缺少商業模式,二是缺少創意運營的能力。這就無法市場化運作,無法復制推廣。
基于國開金融的多年實踐,左坤認為,要實現特色小鎮的高質量發展,就必須構建市場化的發展機制。這是一項系統工程,需要政府、金融機構、運營企業的共同努力。
首先,需要地方政府要轉變觀念。要樹立以企業為中心的特色小鎮發展理念,吸引企業和社會資本積極參與特色小鎮建設,并為他們創造良好的氛圍和條件。
第二,金融機構要創新工具。要適應特色小鎮建設的資金需求特點,降低融資門檻,優化融資條件。
第三,運營企業要提高品質。要努力對標國際一流水平,不斷加強特色小鎮運營團隊的能力建設。
對此,左坤提出了四條具體的建議措施:
一是大力推進政府與社會資本風險共擔、收益共享的特色小鎮合作模式。政府和企業緊密融合或許是一條有效路徑。建議采取政府參股、以企業為主的混合所有制模式,讓政府也能分享小鎮建設的長期利益,從而勇于給予充分的支持政策。另外,政府還可以和企業實行“對賭”機制,這樣可以把一些不良企業擋在外面,并使那些真正的好企業獲得充分的政策支持,把特色小鎮建設好、運營好。
二是大力培育特色小鎮的運營商。建議一是在國家和地方層面,定期評選出特色小鎮建設的領軍人物和優秀企業,進行名單制管理,并面向社會公布和表彰他們的實踐案例,吸引更多的企業投身特色小鎮建設。二是對于這些得到廣泛認可的特色小鎮品牌企業,給予在項目獲取、規劃土地、金融支持、稅收優惠等方面的政策支持,使之快速成長壯大,實現全國化發展,更好地支撐特色小鎮建設的國家戰略實施。
三是把特色小鎮與鄉村振興結合起來。特色小鎮和鄉村建設就是一個硬幣的兩個方面,本質上是一體的;甚至可以說,特色小鎮歸根結底是服從和服務于鄉村振興戰略的,特色小鎮和鄉村振興的融合發展,就是十九大提出的“城鄉融合”發展戰略的具體體現。
四是設立一個服務于國家城鄉融合發展戰略的國家級基金平臺,大力引導社會資本參與特色小鎮和鄉村振興建設。這個基金的作用,并不只是解決“錢”的問題,更重要的是有助于解決城鄉融合發展中的一系列瓶頸問題。
特色小鎮的浙江經驗
近些年,國家不少經濟戰略的出臺都是借鑒了浙江的經驗,特色小鎮建設也不例外。
中國城市和小城鎮改革發展中心首席經濟學家李鐵認為,浙江的特色小鎮經驗為全國特色小鎮的建設指明了一條路:“特色小鎮有一個重要的特點——其產業完全按照市場規律發展起來,自發形成,并不是由政府推動。”
也有觀點認為,江浙地區的特色小鎮有聲有色,它跟這里千百年孕育的精致的人有關,與他們對精致生活的追求,從而形成的精致市場息息相關,更與它的鎮域經濟發展、服務型政府有作為、長情守望的能人推進密不可分。
盡管浙江省特色小鎮是建立在浙江省獨特的塊狀經濟基礎上的,其它地方很難復制。但任何事物再獨特,都需要遵循最基本的邏輯和規律。浙江省特色小鎮的成績和問題所展現出的內在規律性,能夠為其它省份提供借鑒和警示。
根據浙江大學中國新型城鎮化研究院調研組的《根據浙江省特色小鎮建設經驗的普適性問題研究》認為,有四個值得推廣的經驗:
1、產業基礎和小平臺。特色小鎮應該依托原有的產業基礎,緊扣產業升級趨勢,鎖定產業主攻方向,構筑產業創新高地,形成錯位競爭,且定位雖無需拘泥于1—3平方公里,但應因地制宜的“小”,避免攤大餅、粗放式、同業惡性競爭等傳統開發區所面臨的種種困境。
2、市場“進”政府“退”。浙江省的特色小鎮突出強調“非鎮非區”,超越了行政區劃范疇,也超越了通常意義上產業園區發展范疇,“政府引導、企業主體、市場化運作”,為企業和市場在特色小鎮建設中占主導地位去除了行政束縛,使特色小鎮在市場競爭中保持創新動力。切不可將“建成多少特色小鎮”作為考核下級政府的指標,否則容易導致下級政府以行政指令取代市場機制配置土地、資本、人才等資源要素,而這勢必會降低資源配置效率,導致“空城鬼鎮”等政績工程和走樣變形現象。
3、重視環境建設。浙江省要求把小鎮建設成至少3A級景區,根本目的不僅僅在于強調發展旅游業,而是期望借助這種方式打破傳統產業之間的隔閡,形成資本、文化、人才、產業等要素的重新組合,并在這種重新組合中不斷創造出新機會,激發出新動能。旅游并不是特色小鎮開發建設的核心目的,但擁有“高顏值”,可以使小鎮更具吸引力和生命力。
4、尊重市場規律。目前特色小鎮較為成功的案例,是業已經過市場競爭機制殘酷篩選的結果,而絕不是政府事先挑選的贏家。承認政府有為,但絕不能過分夸大政府作用,不能將特色小鎮的成功完全歸之于政府“有形之手”的有意設計。
市場因素仍然是影響企業選址最為主要的因素,只要給予一定的制度土壤,企業更具有推動“產城人文”融合的專業能力,而政府更應該在增加和改善公共品供給方面做文章。政府可以采用是否具備產業基礎、是否具備發展潛力等作為參選和評價標準,但這些標準不能過高,也不能過于僵硬,也不能急功近利,而是應當允許特色小鎮立足長遠、因地制宜、因時制宜地嘗試,甚至在稅收優惠和治理模式上進行創新。
因此,要避免僅靠政策優惠來培育特色小鎮,避免特色小鎮的建設主體單一化,避免特色小鎮“一刀切”的頂層設計,避免產業優于社區的絕對化觀念。
文章來源:綠維文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