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興市)青龍山公園建設優質高效,昔日廢棄宕口將變身為美麗的休閑公園;古南街管網入地、老石板路面恢復,老街煥發出濃郁的“老味道”;老舊小區改造加快推進,受益居民不斷增多……在紫砂特色小鎮建設中,丁蜀鎮始終以民為本,堅持形態構建與功能強化并重、硬件建設與軟件建設并重,增強城市特色和綜合服務功能,凸顯陶都古鎮文化內涵,不斷滿足群眾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求,紫砂特色小鎮更具魅力。
丁蜀鎮陶文化源遠流長,是我國重要的陶瓷生產基地和陶瓷產品銷售集散地。近年來,該鎮緊緊圍繞“一核雙城、一體發展”的機遇,加快建設更具魅力和活力的紫砂特色小鎮。在老鎮區改造方面,該鎮重點實施“城市雙修(生態修復、城市修復)”工程,盡可能保留原生態、原住民、原氣息。“都是百姓需要的,做得很貼心!”說起“城市雙修”工程的惠民碩果,家住丁蜀鎮煤炭新村的費彩珍深有體會。除了常規的道路與立面改造,工程還為煤炭新村增添了停車位,并在小區西側建設了新的公共廁所,給大家帶來了便利。
老城區改造有統一的規劃設計,而居民們對工程也會有許多個性化需求,如何找到兩者的平衡點?該鎮副鎮長伍震球說:“改造的根本目的是惠民。群眾怎么想、怎么看、滿不滿意,我們會認真考量,然后再予以實施。”美陶廠地塊西山頭,原來到處是菜地、糞池和違建棚子,在整治過程中,該鎮聽取居民們的建議,將其改造為小公園,公園和西側陶博商業街的景觀巧妙串聯,每當夕陽西下,小山頭上總能看到居民健身的身影。
為了緩解小區停車難,社區工作人員對每個違建戶的家庭狀況、違建面積等做詳細記錄,苦口婆心講政策,取得群眾的理解與支持。在該鎮紫砂小區、煤炭新村等一批老小區違章建筑全部順利整治到位的基礎上,相關單位通過充分梳理挖掘整合,為老小區增設車位100余個。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在改造過程中,丁蜀鎮不局限于讓老小區“換臉”,還根據小區實際,梳理完善了雨水、污水、燃氣等管線,提供更加完善的生活配套服務。去年(2018年),該鎮完成了錦達小區、迎賓弄等4個小區的天然氣改造等,500多戶居民用上了管道天然氣。
一項項以人為本的建設改造,激發了丁蜀廣大群眾參與城市建設的熱情,凝聚起紫砂特色小鎮建設的智慧和力量。蜀山古南街是宜興紫砂的發祥之地,從明、清到當代,這里孕育了一代又一代名匠大師。去年,在古南街修繕保護過程中,根據顧紹培等一批曾生活在這條街上的紫砂藝人提出的保護修繕建議,原樣“復活”了毛順興陶器店、“得義樓”茶館等歷史記憶。茶館供應的大碗茶1元/客,戲臺上定期演出各類戲曲節目,不少居民聚到這里喝茶看戲、拉家常,很多人高興地說,有了以往老丁蜀茶樓的味道。
創燒于明代的前墅龍窯,數百年來窯火生生不息。為了充分展示前墅龍窯的歷史沿襲和歷代傳承,去年,丁蜀鎮圍繞古龍窯的歷史規劃建設龍窯展示館的過程中,不僅有一批群眾參與到文字、圖片資料征集,中國工藝美術大師徐秀棠還專門設計創作了一組反映龍窯燒制流程的組合雕塑,直觀地將前墅龍窯乃至丁蜀窯業的前世今生進行了系統展示。建于上世紀80年代的丁蜀鎮均陶小區,外墻早已斑駁,在進行立面改造中,該鎮聽取原均陶廠老職工們的意見,將住宅樓立面粉刷成溫暖的淺棕色,并以陶磚裝飾墻面,老小區很好彰顯了丁蜀陶文化。
和諧的干群環境和優良的發展前景,成功吸引了一批實力型投資主體參與丁蜀特色小鎮建設,光明房地產、龍湖地產等公司紛紛入駐丁蜀。其中,上海遠方基礎工程有限公司在丁蜀投資建設紫砂文旅城,項目以本土紫砂文化為特色,將歷史文化傳統與旅游資源結合形成集紫砂產業市場、紫砂文化、旅游景觀為一體的復合型現代開放式、可持續、多元化、創意活力的紫砂文化旅游街區。一批高標準、現代化、特色化的建筑項目在丁蜀鎮新鎮區逐步崛起,與老鎮區的特色風貌相互呼應、相得益彰。
近年來,丁蜀鎮共投入資金1億余元,實施老舊住宅區改造,先后完成神鷹、煤炭、原料總廠宿舍等19個老舊小區改造,受益居民6581戶。在改造過程中,該鎮還積極推進和完善蜀山古南街、青龍山公園、太湖綠道、葛鮑聚居區改造、前墅龍窯展示館建設,極力彰顯陶文化元素。目前,該鎮城市建成區已達25平方公里,戶籍人口15萬、常住人口25萬,先后獲得首批中國特色小鎮、中國歷史文化名城、中國民間文化藝術之鄉等一批榮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