森林小鎮是一種符合特色小鎮發展基本要求的小鎮類型。
一、什么是森林小鎮?
1、對特色小鎮的認知。
特色小鎮是一個根據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發展理念,在相對獨立的空間發展的平臺。它具有特色的產業定位,文化遺產內涵,景觀旅游資源和一定的社區功能。
首先,特色小鎮不是行政小鎮或工業園區的概念。它是一個社區型的村莊,小鎮或區域,在大城市內或周圍發展,在太空中相對獨立。生態、生產、生活是特色小鎮形成的基本要素。他們是生產與城市、居住與旅游一體化的特殊社區單位。特色小鎮可以是大都市周圍的小鎮、較大的村莊,也可以是城市內部相對獨立的街區。
第二,以小見大。特色小鎮雖然在規模上是小鎮,但是小鎮不小,是一個復合型功能社區,是基于產業特色、人文底蘊和生態稟賦所形成的“產、城、人、文”四位一體、有機結合的功能性平臺。特色小鎮也是一個宜居宜業的大社區,既有現代化的辦公環境,又有宜人的自然生態環境、豐富的人性化交流空間和高品質的公共服務設施。
第三,以小聯大。雖然特色小鎮在空間布局上保持相對獨立,但其部分服務功能可以與城市共享,其水、電、路、網等基礎設施必須與大城市互聯。這個森林特色小鎮絕不是“地理上的孤島”。只有與大城市保持便捷有效的聯系,才能形成資金、人才等生產要素的集聚之地,最終形成發展的力量、活力和動力。
第四,以小搏大。特色小鎮強調小而精、小而特、小而美、小而優、小而強、綠色、集約、高效是其突出特點。
第五,以小棄大。特色小鎮建設秉持四要四不要理念:產業定位要摒棄大而全,力求特而強,避免同質競爭;功能體系要摒棄散而弱,力求聚而合,重在功能融合;形態塑造摒棄大而廣,力求精而美,一鎮一風格,展示地域特色文化或特色自然景觀;制度設計摒棄老而僵,力求活而新,優先作為政策試點示范基地,體現制度供給的個性化。
第六,以小制大。特色小鎮不僅是一個物質空間,更是一個改革創新的發展空間。特色小鎮需要特殊的政策,也承載了出政策的任務,是改革創新的試驗田。從政策涵蓋內容來看,有組織協調、人才引進、財政金融、土地增減、產業項目等涉及發展各個方面的政策。這些政策縱橫交錯,形成了支持森林特色小鎮發展較為完備的政策體系。
第七,以小馭眾。特色小鎮建設與發展要形成共建共擔共享的機制,秉持“政府引導、企業主體、市場化運作”的原則,建立“人人參與、人人盡力、人人享有”的社會化參與機制,要通過推廣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模式,鼓勵社會資本、匯聚社會力量,轉變政府職能、激發市場活力、打造經濟新增長點。
二、如何建設森林小鎮?
以森林小鎮生態環境建設為基礎,以綠色發展為方向,以生態優先為前提,促進產業結構調整,建設綠色可持續的生活環境。
1、森林小鎮建設理念。
第一,生態經濟,一個都不能少。良好的生態環境是社會經濟發展的重要載體,生態環境與社會經濟協調發展是可持續的。否則,就會出現由軟約束到硬約束的失衡,生態赤字將迫使經濟增速放緩,甚至造成經濟赤字。因此,森林鄉鎮建設要結合周邊自然環境和區域特點,進行鄉鎮建設和整治。 “不要砍樹,不要挖山,或填湖”,以塑造小鎮的典型風格。
第一,青山金山,兩山都要。生態是生存的基礎,經濟是發展的基礎。森林小鎮建設的一個基本目標是跨過“環境庫茲涅茨曲線”有關經濟發展與生態環境之間的“互斥-互助-互動”的變化過程,通過特色產業,培育區域經濟增長點或極,以經濟發展帶動生態建設,讓生態建設助力經濟發展。
第三,就業創業,兩業兼顧。森林小鎮往往把握林業與山區、林地與農村的自然關系,大力發展林業綠色經濟,開展以林為為主導的綜合開發,同時培育山區經濟增長點。注重形成不同群體利益聯結機制,實現綠色創業、綠色脫貧、吸納剩余勞動力。
2、森林小鎮建設思路。
1)堅持規劃先行,提升戰略定位。
森林特色小鎮建設,要因地制宜,突出自然環境優勢,突出宜業宜居方向,制定標準,避免政策和文件,不能把每個小鎮建設成具有工業、文化、旅游、社區四大功能的小鎮。高標準,高起點,高水平準備中長期發展計劃,用于建設特定森林小鎮。規劃要注重與區域經濟社會發展總體規劃、旅游發展規劃、主體功能區建設規劃等多種戰略規劃相銜接。各級政府要把發展森林特色小鎮納入社會經濟發展總體戰略和主體功能區建設范圍,統籌規劃推進。
2)構建生態屏障,建設生態基礎設施。
加強生態保護。堅守“生態先行,生態優先”原則,注重拓展和改善小鎮生態空間,把推進森林入鎮和森林環鎮相結合,構建互聯互通的森林生態網絡體系,擴大小鎮生態涵養空間,增加和豐富小鎮綠色元素,制定嚴格的森林生態保護措施。包括:在小鎮外圍加強生態資源的保護與修復,構建綠色生態屏障,保障生態安全;在小鎮與大城市之間形成生態隔離帶、綠色廊道,打破“行政區”,聯通“經濟區”,推動經濟空間分布從分散到集聚、從多組團到大組團轉變;在小鎮與鄉村之間進行生態空間科學系統布局,將“山、水、田”等景觀要素作本底,最終形成綠色皴染、綠色富市、綠色惠民的效果。
3)促進資源的共同開發和共享,形成社會參與機制。
森林小鎮建設要借鑒、發展“四眾”型模式,依照“政府主導、公眾參與、市場化運作”的思路,從“公治、共治、私治”三種方式著手,形成多元化參與機制。按照“基地+基金+基礎設施”模式,把森林小鎮打造成區域性林業創業基地,采取“互聯網+”林業眾籌模式,創造綠水青山轉變為金山銀山的資本化運作方式。
4)夯實基礎支撐,增強發展能力。
由于森林小鎮要依山建設,基礎設施建設滯后,美化、照明、便利化力度不夠,垃圾收運、污水處理、道路交通等方面還存在很大缺陷。這就需要從軟件和硬件兩方面加強建設。第一,加強基礎設施建設。大力推進交通、電力、供水、燃氣等基礎設施建設,完善教育、文化、衛生、體育設施,全面提高林小鎮承載能力。二是完善專業服務。加強專業培訓,大力提高員工的服務技能、服務意識和服務態度。
5)創新體制機制,給予“特殊”政策。
要用改革的辦法和市場機制,引入市場主體,開展森林小鎮建設和發展。一是完善集體林權制度,為集體林區森林小鎮建設的資產化和資本化提供依據。按照“三權分離”的改革思路,保障集體林地所有權,穩定承包經營權,放松經營權。按照產權細分原則,加快林業產權多功能改革,加快資源資本化和資本化進程。二是加快國有林區和國有林場改革,為國有林區小鎮建設的社會參與機制提供制度保障。
就目前來講,森林小鎮的建設規模、建設路徑、建設模式等,都在進一步探索之中。森林小鎮首先必須具有“森林”的特點,但歸根結底,仍然應該在工業發展中實行,環境保護和工業發展是可以相互促進的。利用獨特的森林資源,探索新的經營形式,為市民增添休閑娛樂的選擇,使青山綠水成為當地的“金山銀山”。森林小鎮,不只要好看,更要“好玩”,才能走上可持續發展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