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幾年,在多項政策紅利的支持下,特色小鎮建設逐漸成為焦點。隨著探索的深入,特色小鎮發展的政策風向越來越清晰,規范、健康、可持續發展是未來特色小鎮發展的總體要求。與此同時,特色小鎮建設中潛在的風險也越來越明確,主要包括房地產化風險、政府過度負債風險、低質量風險、難以持續運營的風險等。
特色小鎮發展中的七大風險
特色小鎮在中國是一個比較新的概念,自被首次提出至今也不過5年時間,仍然處于探索階段。去年3月份,在2018中國特色小(城)鎮產業發展高峰論壇上,國家發改委規劃司司長陳亞軍指出,特色小鎮作為新生事物,如果發展的好,既能夠產生新經濟、新動能,又能夠創造宜居宜業的新發展空間。但如果發展失當,量大面廣造成的資源浪費和環境破壞問題,處理起來可能比大城市病更難。
近年來,特色小鎮如雨后春筍般迅速發展的同時也出現了一些值得警惕的問題,例如政府大包大攬,盲目擴張,重數量、輕質量,房地產化等。陳亞軍表示,未來特色小鎮的發展要著重防范7大風險。
風險一:概念不清、定位不準
特色小鎮建設中出現將特色小鎮等同于一般的小城鎮建設的情況,在幾十甚至上百平方公里的空間范圍內推進建設。還有一些將特色小鎮等同于旅游景區、文化旅游或者企業運動的綜合體項目,只注重單一功能,而忽視了綜合功能。
風險二:盲目發展、質量不高
個別地方抱著抓搶政策紅利和多報的心態,大干快上,層層加碼,于是特色小鎮的建設中出現了盲目跟風、急于求成、同質化的現象,特色小鎮失去的應有的特色,且質量不高。還有一些地方重增量的擴張,輕存量的改造,開辟新區來建設,引發了新一輪用地沖突。
風險三:同質化嚴重,特色不鮮明
一些地方對浙江的成功經驗照搬照抄,導致很多所謂的特色小鎮內容雷同,而對自身的特色挖掘不足,導致確定的形態和功能脫離實際,在產業特色、建筑風格以及小鎮整體風貌上沒有體現地區的差異性。
風險四:政府主導傾向明顯,市場化不足
一些地區沿用傳統的開發思路來進行特色小鎮的開發建設,而不注重發揮市場的作用。例如,以領導的意志代替市場規律,一廂情愿發展自認為有前景的特色。在投融資方面,政府不僅在投融資方面給企業背書,還包攬了很多本該企業承擔的責任,導致小鎮難以長期運營。
風險五:盲目舉債,積累財政風險
一些地方將特色小鎮作為政府舉債的手段,抱著借錢賺政績,欠債下任還的心態,大量舉債建設特色小鎮,導致政府配套投入資金規模大大超出當年縣級財政收入。
風險六:重物不重人,搞形象工程
根據十九大報告,中國經濟發展的終極目標是“以人為本”,因此,特色小鎮發展也需要體現出以人為本的理念。而有些地區在發展特色小鎮時并沒有堅持以人為本,只注重建設和外觀美化,忽視了人的生產生活需求。
風險七:房企過度參與,小鎮地產化
有些房地產企業打著發展特色小鎮的旗號,變相地搞房地產開發。一些房地產企業以發展產業之名圈地,而小鎮內的房地產占比過高,產業及相關配套明顯不足。雖然發展特色小鎮不能完全離開房地產,但不能讓房地產成為特色小鎮發展的主流模式。
對于這些風險,國家發改委發布的《關于建立特色小鎮和特色小城鎮高質量發展機制的通知》進行了有針對性的糾偏,例如明確特色小鎮和特色小城鎮的界定條件,對特色小鎮實行動態審核機制,提出以引導產業發展為核心以防同質化,要求省發改委主動搭建服務平臺解決市場化運作不足的問題,要求嚴防金融風險以控制盲目舉債等。
五大原則規避特色小鎮建設風險
特色小鎮的成功案例不在少數,但同時也有很多失敗的案例,失敗的原因無非是產業不清晰、定位雷同、重形式不重內容、泛房地產化等。除了依靠國家及地方政策指導和糾偏之外,在特色小鎮的建設過程中,還應遵循五大原則來解決問題規避風險。
(1)必須有合格的投資運營主體,要發揮市場主體的配置作用。
合格的投資運營主體是特色小鎮建設的大前提,沒有合格的投資運營主體,政府不會盲目立項,更不會給予投資扶持。另外,在特色小鎮建設中,要充分調動市場主體的積極性,探索特色小鎮的多元化投資經營模式,并允許社會資本參與特色小鎮建設,實現政府、居民和企業的共贏。
(2)合理選取項目所在地,保護當地生態環境和人文資源。
特色小鎮選址關系到所在地是否有獨特的自然環境、人文資源來發展一些當地優勢產業;項目所在地的選取還關系到特色小鎮的可達性,而可達性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小鎮的獲客能力。此外,在特色小鎮的建設和運營中,應當注重當地生態環境和人文資源的保護與傳承。
(3)把握產業特色,注重功能的有機疊加和協同效應。
特色小鎮建設要以三產融合為核心,發展特色產業。在進行產業發展或者產業植入時,要與當地資源結構和空間商業環境相吻合,而在三產融合中,要注重功能的有機疊加,即實現“1+1>2”的協同效應,從而實現深度融合。
(4)做好前期研究,設計可落地的“消費鏈”。
很多特色小鎮在建設之前沒有進行充分的研究,缺乏消費鏈設計和消費環境營造,只依靠個人喜好進行單體設計的占比很高,而各單體設計之間又缺乏融合度,因此,在項目之初就要進行充分的研究,結合消費者需求結構形成合理的消費鏈規劃設計。
(5)順勢而為,深化改革創新。
特色小鎮當前是國家著力推進的改革創新實驗平臺,獲得了國家和地方的政策支持,在此基礎上,特色小鎮建設應當進一步構建政府、社會資本和居民的長期共贏機制平臺,從而有助于加快特色小鎮的建設步伐,提升特色小鎮的建設質量,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總結
特色小鎮打破了“城市--鄉村”二元結構的界限,是新型城鎮化建設的方向,且特色小鎮還減少了原有的無效供給,提升了發展效率,成為推動供給側改革的重要平臺,因此特色小鎮是未來發展的方向。然而,特色小鎮的發展遠沒有達到成熟階段,在探索的道路上不可避免的出現了這樣或那樣的問題,面臨著一些潛在的風險。
國家和地方政策的不斷發布,除了為特色小鎮的發展提供政策紅利外,也在對其不斷地引導和規范,例如準確把握特色小鎮內涵、合理借鑒成功經驗、注重打造鮮明特色、厘清政府與市場邊界、實行創建達標制度、嚴防政府債務風險、嚴控房地產化傾向、嚴格節約集約用地、嚴守生態保護紅線等。除此之外,特色小鎮的建設當中還要堅守一些風險防范原則來保證成功的建設和后期運營。未來,中央和地方或將出臺更多政策來為特色小鎮的建設提供支持和引導,特色小鎮的發展將更加規范和健康。
文章來源:元時代智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