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4月,國家發改委規劃司在浙江德清地理信息小鎮召開了2019年全國特色小鎮現場會,集中推出了工作成果。
會上介紹了典型引路工作進展情況,交流了“第一輪全國特色小鎮典型經驗”。
全國16個小鎮入圍“第一輪全國特色小鎮典型經驗”,浙江三地上榜。
“第一輪全國特色小鎮典型經驗”是來自于16個精品特色小鎮的五個方面經驗:一是在如何打造新興產業集聚發展新引擎方面,浙江德清地理信息小鎮、杭州夢想小鎮、福建寧德鋰電新能源小鎮、江蘇鎮江句容綠色新能源小鎮、山東濟南中歐裝備制造小鎮、黑龍江大慶賽車小鎮的經驗。二是在如何探索傳統產業轉型升級新路徑方面,浙江諸暨襪藝小鎮、廣東深圳大浪時尚小鎮、吉林長春紅旗智能小鎮、廣東佛山禪城陶谷小鎮的經驗。三是在如何開拓城鎮化建設新空間方面,江蘇蘇州蘇繡小鎮、云南曲靖麒麟職教小鎮、吉林安圖紅豐礦泉水小鎮的經驗。四是在如何構筑城鄉融合發展新支點方面,江西大余丫山小鎮、安徽合肥三瓜公社小鎮的經驗。五是在如何搭建傳統文化傳承保護新平臺方面,天津西青楊柳青文旅小鎮的經驗。
浙江德清地理信息小鎮
浙江省湖州市德清縣地理信息小鎮是信息服務類小鎮。以發展地理信息產業為核心,入駐地理信息企業240家左右,完成特色產業投資42億元,年繳納稅收8億元,發明專利擁有量280項。小鎮規劃用地面積5500畝,其中建設用地2000畝;已建成區域用地面積4500畝。
一、主要運行模式。
(一)政府搭建平臺。小鎮建設初期,政府邀請了國際著名咨詢公司羅蘭•貝格做戰略咨詢、新加坡CPG集團負責編制控制性詳規、南方設計公司完善小鎮規劃。政府負責道路等公共設施建設,并采取政府墊資代建的方式,幫助企業建設產業用房,為企業搭好“鳳巢”后,再由企業以綜合成本價購房,為企業分擔建房壓力。
(二)企業積極參與。隨著小鎮基礎設施及酒店、餐飲、娛樂等配套設施的不斷完善,地理信息行業龍頭企業紛紛入鎮,南方測繪和國遙等行業領軍企業、中科院遙感所和武漢大學等科研院所陸續入駐,共同打造地理信息產業的集聚發展示范區、科技創新先行區、服務體驗區、文化展示區和新鎮區。
二、特色產業發展。
(一)集聚地理信息產業。重點引進衛星導航與位置服務、地理信息軟件研發、裝備制造等領域的大項目和高層次人才,優化對企業的各項服務,吸引了地理信息相關企業240多家,共同打造地理信息“達沃斯”小鎮。
(二)凝聚技術創新力量。建成地理信息科技成果交易市場,吸引了中航通飛研究院浙江分院、浙大遙感與GIS研究中心、中科院遙感所德清研究院等入駐,建成省級重點實驗室中科院微波目標特性測量與遙感實驗室。建立從苗圃、孵化器、加速器到產業平臺“四維一體”的科技創業孵化鏈,建成國內首家國家級地理信息眾創空間“地信夢工場”,并在北京、杭州成立異地孵化分中心,承接孵化優質項目20多個。開展與測繪地理信息學會、地理信息產業協會、衛星導航定位協會等的合作,多次舉辦地理信息產品技術發布展示會,推介產品示范應用。
三、宜業宜居宜游。
(一)生產空間。累計投資50多億元進行基礎設施建設,投入使用了52幢產業大樓,提升核心區綜合配套設施建設。
(二)文旅空間。建設了3.5萬平方米的德清國際會議中心、3.5萬平方米的展覽館、7000 平方米的小鎮客廳、330畝的鳳棲湖,以及2000畝的樹陣、花海等旅游景點,成功創建了國家AAA級旅游景區。
(三)生活空間。建設了2000套人才公寓,為入駐企業員工子女建設了幼兒園。引進諾富特酒店、亞朵酒店、機器人餐廳、電影院、酒吧、咖啡吧等商業項目,實現小鎮首個商業綜合體——德清海洋城投入使用。開通了小鎮途經市中心、直通德清高鐵站的公交車,方便企業員工日常出行。
四、特色文化內涵。
(一)舉辦聯合國地理信息大會。舉辦了以“同繪空間藍圖、共建美好世界”為主題的首屆聯合國世界地理信息大會,近百個國家和地區1000名左右的行業專家、企業代表參展參會。這是經聯合國執行局決定、由聯合國各成員國參加的國際盛會,是聯合國主辦的規模最大、級別最高、內容最豐富的地理信息大會,也是測繪地理信息領域在我國舉辦的層次最高、覆蓋面最廣的重大國際多邊活動。
(二)挖掘地理信息文化。建成全國首個地理信息專業展館(小鎮客廳),在挖掘清代德清籍著名地理學家等中外地理信息歷史文化的同時,深入挖掘其高科技特性,衍生出地理信息高科技體驗游。20多家園區企業全程參與升級改造設計建設,并提供所有展品與體驗設備,吸引近3萬人次參觀。
五、機制政策創新。
(一)政府扶持。出臺《地理信息產業發展的若干政策意見》《扶持地理信息產業專項資金管理辦法》,每年列支專項資金2000萬元,打造具有競爭力的政策洼地,助推企業發展。
(二)試點先行。先后承接國家知識產權試點、企業投資項目審批承諾制改革試點、“標準地”和企業投資“一窗服務”試點等,取得初步成果,成功出讓全國首塊“標準地”,以“店小二”精神提供“菜單式”服務,深入推進“最多跑一次”改革。在浙江省率先實施EPC工程總承包模式,推進小鎮配套設施和產業項目建設。
(三)黨建助力。堅持小鎮發展與黨建工作一起謀劃,在小鎮內建立“地信紅盟”黨建品牌。
六、有益經驗。
(一)走出一條政府前期主導、企業參與的發展之路。政府負責小鎮前期的規劃建設管理運行等工作,建設完善基礎設施,墊資代建或與企業聯建產業大樓,再由企業以綜合成本價購房入駐,解決企業買地建設的諸多煩惱。隨著52幢產業大樓和2000套人才公寓的投入使用,以及其他建設的不斷推進,小鎮正在加快實現由政府主導向企業主導、市場化運作的轉變。
(二)注重產業、文化、旅游和社區“四位一體”。小鎮的國家AAA級旅游景區獨特內涵成為重要吸引力,文藝匯演、小鎮青年節、小鎮長跑等成為特色文化品牌活動,高科技特性體驗游也成為跨界融合發展的重要內容,成為科普、體驗高科技的好去處,構成了產城人文融合發展的新型魅力空間。
浙江杭州夢想小鎮
浙江省杭州市余杭區夢想小鎮是信息服務類小鎮。以發展創新創意產業為核心,入駐企業3900家左右,完成特色產業投資31億元,年繳納稅收4億元,發明專利擁有量30項。小鎮規劃用地面積4500畝,其中建設用地1000畝;已建成區域用地面積1440畝,其中建設用地1440畝。
一、主要運行模式。
(一)建設便利創業社區。順應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時代浪潮,小鎮鎖定互聯網創業和天使基金兩大產業門類,確定了“資智融合”的發展路徑。看準方向后,小鎮邊建設、邊謀劃、邊招商,全速推進。互聯網村、天使村、創業集市及創業大街建成投用,萬兆進區域、千兆進樓宇、百兆到桌面、WIFI全覆蓋的網絡基礎設施建成,居住和商業等配套同步推進,一個低成本、全要素、開放式、便利化的創業社區基本建成。
(二)打造創業生態系統。在此基礎上,小鎮積極創新服務,通過引進新型創業服務機構、建立天使引導基金、組建創業貸風險池、開發云服務平臺等途徑,不斷完善政策體系和服務鏈條,著力打造最富激情的創業生態系統。遵循互聯網思維和互聯網精神,秉承產城融合、資智對接,有核無邊、輻射帶動,政府主推、市場主體,共生共榮、共享共治理念,著力構建一個自然生態、歷史文化、現代科技交相輝映,辦公創業空間、職住生活配套空間、精神文化空間一應俱全的眾創空間,讓創業者們在這里追夢、造夢、圓夢。
二、特色產業發展。
(一)明確產業定位。小鎮產業定位是互聯網和金融兩大類,按照政府謀劃、市場導向、整體設計、分步實施的思路推進收尾。互聯網產業旨在培育以集聚互聯網創業企業為重點,鼓勵大學生創辦電子商務、軟件設計、集成電路、信息服務、大數據、云計算、網絡安全、動漫設計等企業。金融產業旨在培育以科技金融為重點的現代科技服務業,重點發展天使基金、私募金融、互聯網金融,構建覆蓋企業各個不同發展階段的金融服務體系。
(二)積極招才引智。小鎮累計引進上海蘇河匯、北京36氪、深圳紫金港創客等知名孵化器以及500Startups、Plug&Play等2家美國硅谷平臺落戶,集聚創業項目1500余個、創業人才1.5萬名,形成了一支以阿里系、浙大系、海歸系、浙商系為代表的創業“新四軍”隊伍。136個項目獲得百萬元以上融資,融資總額達94億元。
三、宜業宜居宜游。
(一)打造宜居宜游生態空間。小鎮內的古街有880多年歷史,保留了章太炎故居、四無糧倉等文保單位以及一大批古建筑,生態環境良好、自然景觀質樸,但多年來陷于保護和開發的兩難境地。特色小鎮和眾創空間的提出,為古街提供了除純旅游開發、工業化帶動或房地產驅動之外的另一條城鎮化路徑,即以信息化為動力、以人的城市化為根本的新型城鎮化之路。為此,我們緊緊圍繞人的需求,確立了“三生融合、四宜兼具”(先生態、再生活、后生產,宜居、宜業、宜文、宜游)的開發理念。在開發中充分保護自然生態和歷史遺存,對文化底蘊進行深入挖掘,對存量空間按照互聯網辦公要求進行改造提升,從而推動文化、旅游、產業功能的有機疊加、共生共融,讓創業者進則坐擁城市配套、創業無憂,出則盡享田園氣息、回歸自然,造就一方在出世和入世之間自由徜徉的理想家園,成為田園城市的新典范。
(二)打造形態完備創業社區。兼顧創業者工作、生活、商務需求,統籌布局各功能區塊,引進各類配套項目,為創業者量身打造宜居宜業、高效便捷的創業創新生態圈。重點搭建社交平臺,通過創業咖啡、論壇沙龍等形式,著力引導創業者從分割隔離的辦公樓走向極速分享的大社區,促進信息交流和思維碰撞。公交線路得到加密和延伸,杭州蕭山國際機場海創園航站樓正式啟用,小鎮內部及周邊公共配套不斷完善。眾多不同定位的特色創業餐廳建成運行,創意茶館、創客健身館、銀行網點投入使用。YOU+公寓正式開業并深受創客歡迎。
四、特色文化風貌。
全面塑造互聯網特色文化。小鎮相繼舉辦中國(杭州)財富管理論壇、中國青年互聯網創業大賽、中國互聯網品牌盛典、中國研究生電子設計大賽等活動1080余場、參與人數16.6萬人次,吸引了中央電視臺、人民日報、德國電視一臺、西班牙國家電視臺、日本NHK電視臺等媒體密集報道,品牌形象和創業氛圍不斷提升。
五、政策機制創新。
(一)強化“店小二”意識。進一步實施“互聯網+政務服務”,通過信息化手段使服務更加暢通、更加便捷。加快引進中介服務機構、科技服務機構,推廣政府購買服務方式,整合市場資源做好企業服務。同時探索創新,加強對園區運營主體的引導和培育工作,使其成為園區自我管理、自我服務的自治主體,形成一批“經濟村”,構筑起“政府—科創園區—中小企業”服務方式。
(二)開發公共技術平臺。引進科技文獻查詢系統和世界專利信息服務平臺,集中購買服務器和基礎軟件,向阿里購買云服務,面向創客免費開放。與浙江大學開展全方位戰略合作,會商浙大實驗室和技術平臺全面開放,重點合作共建健康醫療公共技術平臺。
(三)整合利用市場資源。積極引進財務、法務、人力資源、知識產權、商標代理等各類中介服務機構,組成“服務超市”,同時面向初創企業發放“創新券”,支持企業購買中介服務。在省市區扶持下,利用好5000萬元天使夢想基金、1億元天使引導基金、2億元創業引導基金、2億元創業貸風險池、20億元信息產業基金,通過政府基金運作強化資智對接,并有效撬動社會資本。目前,天使夢想基金已為250家初創企業注入資金。
六、有益經驗。
(一)構筑全景式孵化鏈條。按照有核無邊、輻射帶動的思路,以小鎮為點、以周邊區域為面,積極打通小鎮與周邊區域之間在空間、配套、產業、政策、招商方面的隔膜,構筑起全景式展現的“孵化—加速—產業化”接力式產業鏈條和企業遷徙圖。
(二)多維度促進項目產業化。將小鎮孵化出來的項目,積極推介到周邊科技園和存量空間中加速和產業化,小鎮騰退出來的空間繼續不斷引入新項目孵化,形成滾動開發的產業良性發展路徑。現周邊15個產業園正在申報小鎮拓展區,期望在小鎮的品牌和政策支撐下向新型孵化器加速器轉型,手游村、電商村、健康產業村、物聯網村已初步成型。如“遙望網絡”是小鎮第一個孵化成功的項目,孵化成功后搬入未來科技城內的綠岸科技園進行產業化,目前遙望中國手游基地一期1.8萬平方米已投入使用,30余家手游合作伙伴已入駐,初步形成了手游產業集聚中心。
浙江諸暨襪藝小鎮
浙江省紹興市諸暨市襪藝小鎮是時尚產業類小鎮。以發展襪藝產業為核心,入駐企業520家左右,吸納就業2.2萬人,完成特色產業投資43億元,年繳納稅收3.3億元,發明專利擁有量40項。小鎮規劃用地面積4400畝,其中建設用地面積1800畝;已建成區域用地面積3400畝,其中建設用地面積890畝。
一、主要運行模式。
緊扣“襪藝”題,通過與諸暨市發展規劃、空間規劃、大唐襪業發展規劃等有機銜接,突出產業、文化、旅游“三位一體”,生產、生活、生態“三生融合”,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三化驅動”。
(一)堅持政府引導與企業主體相結合。確定了一批產業代表性強又有空間資源的企業,作為小鎮投資建設主體。
(二)堅持以點帶面與整體推進相結合。搭建襪業智庫、電商園區、兩創企業集聚區等產業平臺,建設襪藝主題廣場、襪藝文化體驗館、濱水休閑文化長廊等旅游景區,集聚企業、人才和公共服務功能。
(三)堅持項目建設與環境整治相結合。把小鎮基礎設施建設融入到小城鎮環境綜合整治、精品村建設、五星達標AAA級爭創等政府重點工作中,綜合施策、精益求精。
二、特色產業發展。
自2015年創建以來,以打造供給側小鎮經濟新模式為目標,大力推進有效投資,累計實現規上工業產值130億元,形成了“四個+”的發展模式。
(一)“創意+”。組建“1+20”高校合作聯盟,運行世界襪業設計中心,舉辦“大唐杯”襪藝設計大賽,推動大唐襪業公司產品實現時尚化、功能化、國際化。
(二)“創新+”。切實發揮襪業創新服務綜合體的主引擎作用,推動“織翻縫檢”智能一體襪機、3D彩色打印機、全自動襪子包裝機等投放市場,促進超細旦無染色紡錦綸、任意裁剪的防脫絲氨綸等推廣應用。
(三)“互聯網+”。設立淘寶大學,運營電商園區,建成大數據中心,推進卡拉美拉、童襪王國等線上定制工坊項目,與浙江中郵物流公司達成電商現代供應鏈項目合作,成為紹興市首個“中國淘寶鎮”。
(四)“資本+”。創新投融資模式,完成股改企業14家、新三板掛牌2家、省股交中心成長板掛牌8家、創業板掛牌9家,幫助企業拓寬了融資渠道。在襪子產量3年減少12億雙的背景下,各項經濟指標不降反升,高新技術產值年均增長30%以上,新產品產值年均增長20%以上。
三、宜業宜居宜游。
(一)生活空間。重點規劃“智造硅谷、時尚市集、眾創空間”3大區域,推進“美麗示范街、小鎮客廳、鎮容鎮貌改造、入鎮口改造、生態河道治理、公共服務設施改造”等6大工程,開發面積完成率和綠化率分別達到76%、43%,特色VI系統基本實現全覆蓋。
(二)生態空間。編制“三縱三橫”旅游景區規劃,將大唐襪業城、諸暨城市三環線旅游景觀帶、冠山溪濱水休閑文化長廊等景觀串點成線,構筑休閑購物游、創業創新游等4大旅游線路,2017年小鎮順利通過國家AAA級旅游景區評定驗收。3年來,累計接待考察調研團組1242批1.5萬人次,接待游客158萬人次左右。
四、特色文化內涵。
(一)發展“文化+”形態。深挖大唐文化,通過“文化+產業”“文化+旅游”“文化+社區”等多種形態,把襪子的時尚元素融入小鎮景觀,打造全球唯一的以襪子為圖騰的特色小鎮。比如,融入唐小藝、唐小樂卡通形象,把舊廠房改造成為襪藝主題廣場,把舊襪機、廢鍋爐變成特色裝飾品。
(二)挖掘文化歷史脈絡。打造大唐襪藝文化體驗館,展示大唐襪業文化歷史及未來趨勢,將4000多年來襪子的演變通過多維館藏與“場景故事”的藝術形式展現出來,將書法、詩詞和影像、視覺、聲音、裝置等現代藝術碰撞,大膽跨界探索襪子蘊藏的獨特文化內涵和現代美學價值。
五、機制政策創新。
牢牢扭住“最多跑一次”改革這個“牛鼻子”,持續優化政務環境,不斷提升企業和群眾的改革獲得感和滿意度。
(一)降低企業成本。通過建成天津股權交易所諸暨運營中心、設立鴻泰嘉富基金公司、推進襪藝小鎮綜合配套PPP項目等,降低小鎮運營成本和企業交易成本。
(二)鼓勵民營經濟。結合自身產業優勢,在諸暨市工業經濟30條的基礎上,專門出臺大唐鎮工業經濟發展系列政策,2016、2017、2018三年累計獎勵企業3000多萬元,非國有投資達到45億元,占投資總額比例達到85%。創新外來流動人口管理方式,打造智能化勞動力市場,加速人才集聚。
六、有益經驗。
(一)找準定位、精準發力。圍繞一個藝術的“藝”字,持續推進小鎮產業結構轉型和動力轉換,突出智能裝備制造、新型原材料研發、創意設計、品牌營銷等環節,加快向“微笑曲線”兩端延伸。謀劃以“唐文化”和“襪文化”為特色的設計思路,統籌推進一批融合產業和文化景觀的項目。
(二)彰顯特色、精致建設。緊扣“襪藝”主題,堅持政府引導與市場主體相結合、以點帶面與整體推進相結合、項目建設與環境整治相結合。
(三)緊扣主線、精確轉型。緊扣打造供給側小鎮經濟新模式這條主線,圍繞新舊動能轉換,以襪業創新服務綜合體建設為新引擎,致力“創意+”“創新+”“互聯網+”“資本+”“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