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老齡化的加速,“養老”是我國經濟社會發展面臨的難題。要打造“宜居宜業”的高質量特色小鎮和特色小城鎮,“養老”也是一個不得不面對的問題。而當把養老和特色小鎮結合起來的時候,很多人都會想到以養老為特色的養老小鎮。然而,“養老”不應只是體現在養老小鎮中,而應是所有的特色小鎮和特色小城鎮的“必修課”。據了解,目前,以產業為主導的特色小鎮和特色小城鎮的建設更注重企業和營商環境的發展,對于“養老”問題也是為了解決城市需求而打造的“養老小鎮”。那么,這些小城小鎮居民遇到養老問題怎么辦?這很值得我們思考。
小鎮養老需求多
“我今年65歲了,女兒們嫁人了,兒子在外打工,兒媳婦帶著孩子在她娘家住著,老伴跟著鎮上的包工頭在北京做綠化,我經常一個人在家,沒有人說話時,就自己對自己說話”,家住山東省菏澤市東明縣菜園集鎮,到北京看望老伴的李阿姨告訴《中國信息界》記者,“老伴病了,腦血栓,以后不能出來打工了。我們是沒地、沒工作、沒養老保險的農民,60歲之后政府每月給點養老錢,以前老伴打工能掙點錢,再加上孩子們給點兒,也夠用。現在老伴不能打工了,還得看病、吃藥,錢肯定不夠了,以后只能靠孩子們了。我知道孩子們也都不容易,但又能怎么辦呀?”
“我爸媽生了我,養了我,我給他們養老肯定沒問題。只是,現在不如以前了,以前有地時,不論掙錢多少,吃喝總是沒問題的。但現在沒有了土地,什么都得要錢,我沒有文化,給人開挖土機,掙不了大錢,還常年不在家。去年生了二胎,媳婦不能出去工作,老爸又病了,我壓力真的很大,”李阿姨的兒子小姜先生對記者說,“農村一般都是兒子養老,我有兩個姐姐嫁的比較遠,她們也會幫助我,但她們也有她們家的問題,不會是我們家養老的主力。現在,我知道我爸媽特別希望我回家照顧他們,但是,如果我回家了,誰掙錢養這一家子?可是不回家,我爸得的是腦血栓,我真怕有什么突發事情”。當記者問他有沒有想過送老人去養老院時,小姜先生表示,“在農村,以前養老院是給‘五保戶’(無兒無女的老人)準備的,家里有兒子的,都不會送父母去養老院。現在,鎮上很多人的觀念也有些變了,畢竟我們現在不是有地的農村人了,我們是城鎮居民了。如果有條件好的,離家近的養老院,也可以去看看。只是目前,我們沒有選擇”。
“我媽作得我都快瘋了” ,在北京工作的重慶市長壽湖鎮的鄭女士告訴《中國信息界》記者,“我媽75歲了,身體看上去很好,但總說不舒服,去醫院做了很多檢查,醫生都說沒什么問題,但她還是說不舒服,于是,近期,我一直帶她到各大醫院‘看病’。我媽在我這里住了半年,我除了跟著心情焦慮之外,工資也因為經常請假沒拿到多少”,鄭女士這邊在客廳偷偷向記者“倒苦水”,鄭女士的媽媽趙阿姨在臥室那邊在“哼哼唧唧”地指揮保姆阿姨按摩。當記者問趙阿姨身體哪里不舒服時,趙阿姨也偷偷告訴記者,“心里不舒服。以前在老家時挺好的,有幾個很好的玩伴,跳跳舞,聊聊天,日子過得也挺舒暢。但是現在以前的幾個玩伴‘走’得‘走’,癱得癱,見面反而更傷心,于是到了北京女兒家。女兒整天忙,都聊不了幾句話。女兒怕我悶,讓我到樓下公園找別的老人聊天,可是,都是天南地北的人,根本聊不到一起。我想回老家了。”
“我媽這么大年齡了,我怎么放心讓她一個人在老家” 鄭女士告訴記者,“我怕我媽寂寞,還特意從老家親戚里找了個阿姨照顧她,冬天讓她與阿姨去海南三亞過冬,但她還是不滿意。我不能辭職陪她吧”。趙阿姨則表示,“我不是纏著女兒,她有她自己的生活,我只是想回老家,與能聽懂我說話的人說說話。聽說北京有社區養老院,條件挺好,我們鎮要是有這么個地方就好了”。
隨著經濟的發展和城鎮化進程的加快,村鎮的勞動人口大量地向城市涌入,相對的,村鎮“空巢”老人的數量越來越多,對養老的需求越來越大。然而,村鎮養老需求并不“吸引”資本。那么,以企業為主體的特色小鎮應如何推進養老工程呢?
小鎮養老需要“智慧”
隨著社會經濟及城鎮化的加快,鄉鎮居民成為了一個特殊群體,一個既有別于農民,又不同于城市居民的“邊緣”居民。失去了農村的土地,又沒有城市居民的社保作保障。年輕人去城市發展,而老年人則留守小鎮,做了“空巢”老人。另外,據悉,小鎮老年人大多不識字,不會普通話。因此,小城鎮的養老問題更復雜。要因地制宜地推進特色小鎮和特色小城鎮的養老工程不容易。如何讓“又老又窮”的小鎮居民體面地養老呢?
日本是世界上老齡化最早的國家,他們的養老方式值得借鑒。近年來,“靠楓樹葉養老的日本小鎮”被中國媒體瘋狂傳播。據悉,這個靠楓樹葉養老的日本小鎮在日本上勝町。上勝町是日本四國島德島縣的一個小鎮,這里山林環繞,以農業為主。30年前這里的人口有2794人,其中老齡人口占25.6%,目前該鎮人口減少至1556人,老齡化率已達到51.7%,65歲以上的老人占當地人口的一半以上。據媒體報道,這個小鎮的老人通過收集楓葉,不但創造了財富,還鍛煉了身體,也促進了當地獨特的樹葉經濟。
上勝町具體是怎么運作的呢?據新華社報道,日本料理店常用樹葉和花朵裝扮食物,春季點綴櫻花,秋季配以紅葉,給食客以美的享受。1986年,上勝町的橫石知二在大阪餐廳用餐時,看到了樹葉所蘊含的商機。他認為,上勝町林木眾多,可以提供各個季節的樹葉,又適合老年人干。于是力排眾議,決定開展這項業務,創辦了“彩”公司,試圖改變上勝町因老齡化導致的喪失活力、經濟衰落。理想與現實總是有很大的距離,經營初期并不理想,連年虧損,但是,橫石知二并沒有退縮,積極尋找解決辦法,研究出最適宜裝飾的各種葉子和花朵的大小、顏色、形狀等,然后開發出約320種不同的葉子、花朵商品。然后,與時俱進,開發了網絡系統,向農戶出借平板電腦并指導使用。現在,這里的老年人都可以熟練地使用平板電腦,從“彩”公司的服務網頁接下訂單,再從自家的樹上摘取時下最受歡迎的紅葉,挑選整理,按要求包裝好,送到附近的統一配送中心,經過檢查后,上市銷售。每包約有50片葉子,可賺350日元(約合21元人民幣)左右,其中一小部分以服務費的形式給“彩”公司和物流公司。 據“彩”公司的工作人員說,目前,上勝町約有150戶農民與公司簽約,他們的平均年齡約70歲,最大的90多歲,半數以上為女性,有的農戶年收入可以達到1000萬日元(約60萬元人民幣)。而“彩”公司現在的年營業額也達2.6億日元,部分商品還出口海外。
另外,上勝町也因“葉子經濟”聞名,成功吸引了國內外的人來上勝町考察實習。2018年,“彩”公司建立“彩山實習園”,研究開發新的產品,為參觀實習的人講解技術要領。上勝町町長花本靖說,一年間來考察的人達到這里居民人數的2倍,山中的小鎮一下子熱鬧起來。上勝町不僅吸引了大量參觀者,還有不少人移居到這里,對緩解老齡化問題起到一定作用。“彩”公司工作人員說,5年來共有611人來到上勝町,以“彩”實習生的身份短期居住,其中有34人在此定居。更重要的是,現在這里的老年人有活力了,心態也更開放了。據當地人介紹,由于當地大部分老人都投身于經營樹葉經濟,豐富了老年生活,小鎮養老院空置了,于是小鎮關閉了養老院,改為住宅樓,節省了原本用于養老醫療的財政支出。
讓信息化為小鎮養老插上“智慧”翅膀
日本楓葉小鎮的模式既提高了老年人的收入,又豐富了老年人的生活,還提高了小鎮的知名度,實現了多贏的局面,為我國特色小鎮與特色小城鎮建設打開了思路。
當然,這種模式可能只是特例,特色產業養老更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機會與機緣,在機遇到來之前,我們的小鎮養老還是要靠政府、市場和家庭。
“養老”是最重要的民生工程,治政之要,在于安民。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對養老工作高度重視,面對不斷加劇的人口老齡化問題,相關部門采取一系列政策舉措加快養老服務業的發展。編制實施“十三五”國家老齡事業發展和養老體系建設規劃,出臺加快發展養老服務業的指導意見,組織開展公辦養老機構改革試點、居家和社區養老服務改革試點、醫養結合試點,取消養老機構設立許可,全面放開養老服務市場,取得了明顯成效。據數據顯示,截至2018年年底,我國各類養老機構和設施達16.38萬個,養老服務床位746.3萬張,民辦養老機構的比重達48%,社區養老服務設施覆蓋全部城鎮社區和50%以上的農村社區。
雖然,我國在養老方面的工作成效明顯,但是對于日益增長的老齡人口來說還是有點“杯水車薪”,特別是對于小城鎮來說,不只是“杯水車薪”那么簡單,問題更復雜。據研究小城鎮養老問題的學者表示,小城鎮人口相對城市來說“人少”,形不成規模,“人窮”,沒有退休金和養老金,花不起錢住醫養結合的“貴族養老院”,因此,市場看不到回報,更不會主動投入,需要政府引導市場的介入,而市場介入不到的政府再“兜底”。
特色小鎮和特色小城鎮是城鄉一體化的節點,因此,小鎮養老也要趨于城鄉一體化,特別是要借助信息化技術,利用互聯網、人工智能、大數據等技術,讓小鎮居民也體驗到城鎮化的成果。
“我知道我媽想回小鎮生活,畢竟那里是她生活工作一輩子的地方,但我在北京工作,真的不放心讓她一個人回老家。如果老家有高質量些的養老的地方,可以讓我通過視頻時時看到她,知道她過得很好,我也會考慮讓她過她想過的日子”鄭女士告訴記者。
“我們老兩口不想去養老院,那樣會讓街坊四鄰笑話我兒子的。去住‘享福’的像城里一樣的養老院,我們這里沒有,就是有,我兒子女兒掙得少,我們老兩口也不可能去住”。在聽完記者給她講的日本養老小鎮的故事后,李阿姨很羨慕地說,“我不認字,如果給錢,有人教,我也愿意學,愿意做。我們鎮也有送快遞的,農村親戚家也有種花生、玉米什么的,可以在網上賣嗎?不過我不認字,不知道學不學得會……”
是呀,楓葉很多地方都有,為什么只有日本上勝町做出名了?我們小城鎮農產品多的是,為什么不可以建立電商鏈,教小鎮里有行為能力的老年人賣農特產品?5月15日,國務院參事室特約研究員徐錠明在國家發改委國際合作中心組織的“如何做好特色小鎮”公益沙龍上對《中國信息界》記者表示,現在的農民很苦,我國缺乏農業服務體系,農民種出的農產品賣不出去,所以未來的小鎮,尤其是在農村中心的小鎮,一定要為農業服務。
老年人雖然勞動力下降了,但不是什么都不可以做,為什么我們沒有企業像日本的“彩”公司一樣教小鎮老年人用互聯網買特色產品呢?
2019年1月,國家統計局發布2018年人口數據表示,截至2018年末,我國大陸總人口(不包括香港、澳門特別行政區和臺灣省以及海外華僑人數)139538萬人,60周歲及以上人口24949萬人,占總人口的17.9%,其中,65周歲及以上人口16658萬人,占總人口的11.9%。老年人口又增加了,隨著城鎮化的加快,勞動人口向城市流動,鄉鎮人口老齡化日趨嚴峻,亟需解決。特色小鎮和特色小城鎮是新型城鎮化與鄉村振興的重要接合點,也是促進經濟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平臺。因此,要實現特色小鎮和特色小城鎮生產、生活、生態高質量融合發展就要注重養老的相關配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