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記者來到陶瓷名鎮、原淄博陶瓷廠所在地淄川區昆侖鎮,探究這個曾經名副其實的陶都怎樣在轉型升級中蝶變為“特色小鎮”的。
“專家組首先看你的產業,我們堅持產業立鎮,打造特色小鎮。其次看你的經濟社會發展,還看民生保障和生態環境。”焦鵬生介紹說,“昆侖鎮產業基礎雄厚,其中企業生產的牛奶杯和咖啡茶占到了全球產量的70%,僅2018年就有約6000萬只;硅元瓷器、泰山瓷業生產的高端藝術陶瓷,還經常作為國家用瓷……可以說整片區域陶瓷產業龐大。”近年來,依托獨有的區位優勢和產業基礎,昆侖鎮全力打造“陶瓷風情小鎮生態宜居新城”,形成以陶瓷文化創意、高端裝備制造和生物醫藥為主導的三大特色產業,這些特色產業的集聚發展,為昆侖的新舊動能轉換提供了充足的空間,更為經濟發展提供了新的動力。
“民生保障要看你的垃圾處理、污水處理、學校的塑膠跑道、街容街貌和基礎設施等。”焦鵬生說,近年來昆侖鎮強化便民、利民、惠民,全面抓好四好公路、戶戶通、磁胡路等道路基礎設施建設,加快推進新建教學樓、旱廁改造等民生工程開展,以美麗鄉村建設為契機,進一步助推鄉村振興,譜寫了昆侖“特而優、小而美、聚而合”的國家級特色小鎮建設的新篇章。
整齊的陶瓷小鎮樓房、四通八達寬闊的道路、風景秀美的1954文化廣場、星羅棋布的陶瓷服務網點,如今漫步在昆侖鎮,處處感受到陶瓷特色小鎮的味道。
來到1954陶瓷文化創意園,陳舊紅磚的老廠房、銹跡斑斑的老舊設備、不知年月的碎瓷片……60多年前的歷史痕跡依稀可見。走進兆霞陶瓷展廳,耳畔回蕩著古典音樂,展架上的擺放著各式各樣的陶瓷器皿,不時有游客走進駐足觀賞購買。“我從18歲開始就在博山做陶瓷批發,經營模式十分單一。自從入駐園區以來,在政府有關部門的幫助指導下,讓我有機會進修深造,還引導我轉型升級做陶瓷文創產品。”創始人趙霞剛剛結束臺灣、浙江的考察學習之旅,興致勃勃的介紹起她的轉型之路。
“我們把陶瓷作為一個文化IP的載體,將傳統五行文化與日用瓷結合起來,推出了2款產品五行杯茶具和陶瓷音響。”趙霞笑著說,“沒想到一經推出后,幾乎成了爆款,很多游客都當隨手禮。”
在初嘗到文創的甜頭后,趙霞調整思路,將陶瓷與生活日常緊密結合,與茶文化、禪文化等融合后,相繼推出了幾個系列產品,其中涵蓋茶具、酒具、養生杯、旅行杯等,備受游客青睞。隨著兆霞陶瓷的規模擴大,文創產品的知識產權保護也提上了議事日程。
兆霞陶瓷只是1954陶瓷文創園內商鋪轉型發展的的一個“縮影”。幾年來,1954陶瓷文創園吸引入駐的商戶有3D打印、奇石文玩、字畫等各種業態,涵蓋工業、陶瓷文化、教育、研發設計、展覽、體驗、餐飲、娛樂、休閑、旅游等多種業態,借助園區優勢資源,各種新業態插上了騰飛的翅膀,文創產業在昆侖鎮落地開花。
園區內還有一所別具特色的“陶瓷學院”。焦鵬生介紹:“陶瓷學院由園區與淄博理工學校合作辦學,30多名簽約大師定期會來授課,目前約有140名在校生。通過系統學習和實際操作,有助于將陶瓷這項文化遺產傳承下來。”
走近陶瓷學院的2018級拉坯教室,看到幾位身穿校服的學生分成幾組,正在聚精會神地練習拉坯。大大小小的陶坯在學生的手中變大變高,黑板上老師的板書清晰寫明了拉坯的步驟“找正-開口-開底-拔柱”。據悉,陶瓷學院自設立以來,積極與園區里的企業深度融合,讓學生足不出園就可以實習、就業,為園區文創發展提供源源不斷的人才。
據悉,淄博瓷廠始建于1954年,是建國初期淄博市投資建立的第一個日用細瓷廠。它曾是淄博人的驕傲,是陶瓷大師的搖籃,更是全國陶瓷界矚目的焦點。然而上世紀90年代,全國陶瓷業不景氣,淄博瓷廠破產了,只剩下一片破舊的老廠房。
為了保護陶瓷文化遺產,留住陶瓷人的鄉愁,加快老工業基地轉型升級步伐,在淄川區委、區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從2013年起,從淄博瓷廠走出來的任峰開始對該片區進行規劃設計,并成立了昆侖瓷器股份有限公司。按照“修舊如舊”的設計理念,歷經4年改建,1954陶瓷文化創意園終于在2017年9月正式開園。球磨機成為餐廳背景、泥漿池進了陶瓷博物館,大碾盤改建成音樂啤酒廣場,老廠房改建成陶瓷體驗區、琉璃坊、陶瓷學院和會展中心,新設立的全省首家四德好人館……高端的設計與舊廠房有機地結合起來,老工業廠區煥發出魅幻魔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