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國家發改委發布了全國第一批16個特色小鎮典型經驗,并公布了400多個需要淘汰整改的特色小鎮名單,在各地引起巨大反響。
江蘇省發改委經濟體制改革處處長李君良表示,特色小鎮的初心和使命,是以特色產業為核心,兼顧特色文化、建筑和環境,是現有城鎮體系的有益補充。江蘇借鑒浙江先行經驗,結合省情實際,打造了56個“蘇派風格”的特色小鎮,其中2個入選了國家發改委公布的“精品特色小鎮”。
小鎮故事多,發展靠特色
句容郭莊,寧杭高速上一座并不很知名的小鎮,因為“綠色新能源小鎮”的打造,入選了全國首批“精品特色小鎮”,“典型經驗”是“新興產業集聚發展的新引擎”。
“建特色小鎮,產業是根本。”省發改委有關部門負責人說,產業是特色小鎮立足之本和魅力所在。從產業集聚看,江蘇首批25個特色小鎮吸引了2589家企業,以最小的空間資源集聚當地最有基礎、最有特色的主導產業,年產值超過1632億元。其中,南京未來網絡、常州石墨烯、無錫鴻山物聯網等新興產業小鎮集聚了細分領域三分之一以上企業。
江蘇實體經濟強勁,以產業為基礎,積極拓展“產業+科創”“產業+文化”“產業+旅游”,是“蘇派特色小鎮”的最大特點。蘇州高新區蘇繡小鎮是蘇繡的發源地,集聚了120家企業,但其入選全國首批“精品特色小鎮”,更多是憑借文化符號意義和特色空間打造:鎮區繡品街上,429家商戶中376家為繡莊和刺繡工作室,9000多名繡娘、十幾名“非遺大師”在這里從事繡品設計、創作和生產。
作為蘇州傳統文化精髓,蘇繡還是中華文化對外的一張名片,近80件蘇繡藝術品作為國禮贈送給國外友人。為發展文化旅游,蘇繡小鎮建成了中國刺繡藝術館、文化藝術中心、繡院(實訓基地),打造集觀光、研習、體驗于一體的旅游特色小鎮,年接待游客100多萬人次。
寬進嚴考核,優勝劣淘汰
“什么是小鎮的‘特色’?特色就是人無我有、人有我優。” 專家舉例說,譬如東海水晶、盱眙龍蝦,是江蘇獨有的,或是江蘇品牌最響的。再如石墨烯,雖然不少地方在發展,但常州產業集聚度達到全國的1/3,形成集“研究院-眾創空間-孵化器-加速器-科技園”于一體的創新創業生態體系。未來網絡是互聯網下一個風口,雖然許多城市在搶抓,江寧卻集聚了江蘇未來網絡研究院、東南大學通信技術兩個國家級實驗室,國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CERI在這里開通,輻射全國。
因此,雖然江蘇省特色小鎮實行“寬進嚴定、驗收命名”,但“嚴定”標準之高,在申報之時就讓許多特色不彰顯、創建無希望的小鎮知難而退。像在產業小鎮申報中,蘇北某小鎮閥門制造產業集聚度很高,但是環保包袱重,不屬于“高端制造”范疇,一上來就給“刷”掉了。江蘇歷史上經典產業很多,但首批僅入選了蘇繡小鎮、丹陽眼鏡等3家,“我們的特色小鎮,要的是‘高原上的高峰’,要能夠代表江蘇、代言江蘇!”李君良說。
不僅評定中嚴格標準,創建中也優勝劣汰。不久前年度考核中,蘇中、蘇北的兩個文化創意、現代農業類小鎮受到了 “黃牌警告”,分別被判為“基本合格”“不合格”。原因是其中一個以美食起家的小鎮,以為申報了特色小鎮就萬事大吉了,創建一年多,小鎮形象、面貌沒有多大改變;另一個以傳統技藝揚名的小鎮,產業拓展和文化展示進展也很慢,“這其實是新瓶裝舊酒、穿新鞋走老路,沒有領會特色小鎮的要義和使命。”李君良說。
“對特色小鎮創建,我省要求既有‘儀式感’,又具‘內在美’。”省發改委有關負責人說,所謂“儀式感”,是要建設“五個一”:建一個小鎮客廳、講一個小鎮故事、定一個小鎮logo、選一位小鎮鎮長、引一個小鎮爆點,把小鎮的形象凸顯出來、特點包裝出來;所謂“內在美”,則要求注重產業發展、文化挖掘。尤其高端制造小鎮,需把企業投入、眾創空間等作為硬指標來考核,三年創建期各項投入不低于35億元(不含房地產)。
產業新社區,城鎮新“硬核”
江寧未來網絡小鎮、句容綠色新能源小鎮都不是傳統意義上的“建制鎮”,但都比自己的“老東家”秣陵街道、郭莊鎮更具活力、更有吸引力。“脫胎于秣陵工業集中區的未來網絡小鎮,已成為江寧中部崛起的核心板塊。”南京未來科技城管委會主任張彩千介紹,未來網絡小鎮已集聚中小科企1400多家,吸引了年輕創業者、上班族3萬多人,看到小鎮人氣這么旺,銀城、五礦等開發商在此拿地開發。
有關專家認為,特色小鎮對現有城鎮體系是有益補充和增強。“小城鎮、大戰略。”李君良說,現有城鄉體系中,大城市對小城鎮產生巨大的“虹吸效應”的同時,自身由于人口膨脹也造成了各類城市病;而小城鎮由于產業、人口外流,造血能力不夠。特色小鎮則以產業聚人、環境引人,在空間布局上既接受大城市輻射,又形成了“反磁力中心”。
因此,雖然特色小鎮既非鎮(建制鎮)也非區(園區),但由于從特色產業積聚而來,建設上并未“另起爐灶”,功能上各有側重:一是“園中鎮”,如蘇州工業園東沙湖基金小鎮、常州西太湖科技園石墨烯小鎮,對所在園區來說,特色小鎮是“提煉和概括”“頭部和大腦”,推動園區轉型升級、產城融合;二是“郊區鎮”,如湯山蘇豪康養小鎮、蘇州蘇繡小鎮、棲霞山非遺文創小鎮,以特色產業積聚人氣、發展為逆城市化的“衛星城”;三是“鎮中鎮”,如江陰新橋云裳小鎮、泰興黃橋琴韻小鎮、東海水晶小鎮,定位為鄉村產業振興和就地城鎮化的新增長極。
“不管是哪種形態的小鎮,我們都要求按照3A景區標準規劃建設,生產、生活、生態‘三生融合’,產、城、文、旅、智‘五位一體’,使其從‘母體’中破繭而生、鳳凰涅槃,發展為新經濟的集聚地、城鎮化的新硬核。”李君良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