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國務院下發的《關于進一步促進農產品加工業發展的意見》 中指出,將加快建設農產品加工特色小鎮,實現產城融合發展。根據該意見,農業特色小鎮建設被提上日程。農業類特色小鎮由于其農業休閑業、高附加值農產品加工業發展的顯著優勢,將有望成為這一輪特色小鎮建設中的熱點。
何謂農業小鎮?
特色農業小鎮是農業特色鮮明、多種功能融合、農業文化匯聚、生態環境優美、公共服務配套的“宜居、宜商、宜業、宜養、宜游”的發展空間平臺。它以發展現代農業為核心和主業,以要素整合、全產業鏈整合、功能價值整合、城鄉空間整合、多方主體整合作為支撐和動力,是農業經濟發展的新引擎、現代農業發展的新平臺,也是城鄉一體、農旅結合、協同推進的有效支點和紐帶。加快特色農業小鎮建設,是新常態下推動農業轉型升級、統籌城鄉發展,實現“五化”同步發展的重要環節和突破點。
互聯網+農業需要著陸點
我國作為全球最大的農產品需求國,自古有民以食為天的說法,大力發展農業幾乎是必然之舉。為此,國家發布了一系列關于農業政策的文件,聚焦農業現代化,囊括農村電商、農墾改革、農村深改等。
同時,計算機、互聯網技術不斷加快與傳統農業深度融合,促進傳統農業轉型升級。無論從哪個角度解讀,互聯網+農業都前景無限,市場空間廣闊。
農業產業鏈較長,互聯網可切入的角度眾多,互聯網+農業市場規模最高可達10萬億以上。其中產前市場如種子、化肥、農業等基礎建設規模超過2萬億,而種植、養殖、采摘等產前到產中的農資流通規模同樣超過2萬億,產中到產后涉及的供應鏈金融及信貸服務超過5萬億。
不過,由于農業本身存在的限制,互聯網+農業發展不會是順風順水,仍將面臨農產品標準化程度低、上下游交易信息不對稱、產地與銷售地的倉儲配套設施不完善等問題,以及面臨著如何落地的難關。而特色農業小鎮的建設將為互聯網+農業提供著陸點,并促進現代農業的進一步發展。
建設農業小鎮的四條路徑
基于農業資源、產業特色、文化底蘊、生態環境、區位交通等基本元素,浙江特色農業小鎮可走產業強鎮、旅游興鎮、文化塑鎮、商貿活鎮四條發展路徑。
產業強鎮。充分考慮小鎮資源稟賦、產業基礎及發展潛力,著眼于發揮比較優勢,實施扶優扶強的非均衡產業發展戰略,合理有效地配置農業生產要素,重點培育特色鮮明的優勢產業,加快全產業鏈上下互動、三產聯動、主體帶動和整體推動,倡導產鎮融合、產鎮互動、產鎮一體,促進各類資源、產業和功能在小鎮內部集聚優化、融合提升、協調互促,提高產業發展的資源要素凝聚力和產業輻射力,使傳統農業產業脫殼出繭、重獲新生,特色產業不斷加強、更具優勢,新興產業加快培育、跨越發展,為特色農業小鎮建設提供產業支撐和持續動力。
旅游興鎮。通過利用農業生態環境、農田景觀、農業生產、農業產品、農家生活等,兼顧農業生產、小鎮風貌與景觀塑造,開發賞花采果、農事勞作、田野采風、科普教育、美食品嘗、民居體驗等旅游項目,推進休閑度假型、觀光體驗型、生態旅游型、康體養生型特色農業小鎮建設,吸引游客前來體驗領略優美的田園風光、體驗純樸的農耕生活、品嘗安全的農產品、享受濃郁的農家風情,以此帶動小鎮產業要素集聚,推進“鎮旅融合、景鎮互動、城鄉協調”發展。
文化塑鎮。依托小鎮特有的農耕文化、民風民俗、傳統工藝、節慶文化、民間藝術等,注重小鎮核心農業文化挖掘和塑造,加快農業文化、技術、資源相互交融、滲透,強化農業文化創意、保護與開發,通過創意設計、藝術包裝、文化演繹、技術加工(如動漫、聲光電)等手段把農業文化、農藝技術、農耕活動、民俗風情、市場需求有機聯接起來,衍生出新的資源、文化與價值,彰顯小鎮獨特的文化魅力,提升農業的文化內涵和農產品附加值,提高小鎮農業經濟、文化與產業的綜合競爭力。
商貿活鎮。在交通、信息、市場等條件比較發達的小鎮,大力培育和發展商貿、物流、信息等服務業,以特色優勢農業產業為基礎打造農產品產地批發市場或電子商務集聚區,培育現代農產品營銷服務主體,通過農旅商網、淘寶網、微商等互聯網渠道進行宣傳展示和營銷推廣,加強預選分級、物流配送、冷藏冷凍、包裝倉儲、電子結算、檢驗檢測和安全監控等關鍵設施建設,逐步形成虛實(網店與實體店)結合、功能齊全、設施完備、輻射力強的農產品物流平臺,發揮規模和協商效應,拉動小鎮農業全產業鏈發展,促進小鎮經濟轉型升級,增強小鎮發展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