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小鎮、生態小鎮、養老小鎮……各種形態的特色小鎮正在全國涌現。特色小鎮在確保核心產業“特”的同時,需要進行多業態發展,實現產業、文化、旅游融合。
位于廣東惠州的潼湖科技小鎮,打造物聯網和智能控制產業基地,潼湖科技小鎮嚴格控制住宅用地規模,住宅用地在用地比例中不超過30%。小鎮立足于產業優先、產城融合的發展思路,通過合理安排產業、公共服務、配套設施的用地比例,優先開發產業用地,形成產業集聚和人才集聚,實現地區的長遠持續發展。
如果說產業是特色小鎮的核心,那么文化則是小鎮的靈魂。如何在小鎮建設中形成特色文化,浙江烏鎮的經驗值得借鑒。從1999年烏鎮一期開發東柵,2003年建設西柵,到2013年舉辦首屆烏鎮戲劇節、2014年舉辦首屆互聯網大會,烏鎮經歷了觀光小鎮、休閑小鎮到文化小鎮的幾次轉型。
在特色小鎮建設中,烏鎮以文化立身、以江南小鎮為特色,日漸與國際接軌。烏鎮從單一產品向古鎮旅游、養生旅游、文化旅游相結合的多元體系轉變。烏鎮是賡續傳統的,以文化帶動旅游,正在形成文化向心力和文化輻射力。
在國際上,愛丁堡、阿維尼翁、錫比烏等小鎮,以藝術節帶動小鎮發展,在潛移默化間提高人們的藝術修養和文化情趣,還帶動了當地文化旅游,成為文化名片。作為歐洲的第三大藝術節,錫比烏國際戲劇節在羅馬尼亞中部的錫比烏市舉辦。舉辦25年間,錫比烏國際戲劇節從創辦時的3個國家8場演出,到70多個國家500多場演出,近7萬名觀眾參與。戲劇節給當地帶來了巨大的溢出效應,錫比烏也當選為歐洲文化之都。
特色小鎮發展要與地方文化結合,并關注當地居民,注重運營和持續,形成自身的品牌。目前,我國各地都在進行探索。在遼寧葫蘆島打漁山區域內,有國家二級保護野生鳥類灰鶴、赤麻鴨、鷗類等珍禽鳥類棲息。提香灣特色小鎮立足生態保護,實現居住區與周邊生態環境和諧共生,促進綠色發展。
坐落于越劇起源地浙江嵊州的越劇小鎮,打造以戲劇為主題,365天全年無休的戲劇業態。越劇小鎮里的“天下第一團”,上演各種國內外瀕危劇種,實現對傳統文化的實質性傳承與扶持,改善當下稀缺劇種的生存狀態。相關人員表示,以戲劇為核心,以山水為承載,越劇小鎮希望再造現代演劇形態,向觀眾傳遞中國戲劇的美感和產業形態。
可以說,未來特色小鎮的建設和發展,值得探索的還有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