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色小鎮是世界主要發達國家產業競爭力的一種重要載體,也應該成為中國新時期產業升級的主要載體之一。高端產業在大中城市和特色小鎮共同發展,是一個成熟大國的必然選擇。這種城鎮化與產業的多元結合方式,既為經濟的發展提供了多種模式,也為人的發展提供了更多個性化的選擇方案。
特色兩個字不能簡單的解讀為建筑風貌、文化特色這些表面上的東西,符合本地特殊資源優勢的細分產業才是最核心的特色。對特色小鎮的理解,不能簡單的理解為一次政策機遇,掛上特色小鎮的牌子就方便爭取上級資金政策支持。要把它理解為一次發展機遇,它是中國經濟和城鎮化發展到一定程度之后的必然產物。
發達國家的實踐表明,高端產業并不一定要集中在大城市,比如美國,大家都知道,它最有競爭力的產業主要是兩個:一是金融,二是高科技。
金融方面,有格林尼治的對沖基金小鎮,一個鎮上就聚集了五百多家對沖基金,對沖基金規模就占了全美國的差不多三分之一。加州的門羅帕克小鎮,這個鎮是美國風險投資基金聚集地,納斯達克一半以上的高科技公司都是這個鎮上的風險投資基金投資的。
至于高科技方面,美國的硅谷,其實就是一連串小鎮聚集而成的。斯坦福大學附近的帕羅奧圖,除去大學校區也就幾個平方公里,是硅谷的孵化中心。蘋果公司所在的庫比蒂諾人口五萬多。英特爾總部所在的山景城也就七萬多人口。
特色小鎮的開發是對城鎮化的補充,但絕不是簡單的城市建設。在建的小鎮中存在兩種錯誤傾向。一是毫無特色,將開發特色小鎮等同于純粹的建設城鎮各類基礎設施。二是生搬硬造各種偽特色小鎮。究其根本原因,還是特色小鎮的發展方向不清晰。專家認為,特色小鎮要破解自身發展問題,有以下幾個方向可以進行突破。
一、小規模。
特色小鎮規模的大小服從于三個原則:經濟原則、需求原則、集約原則。特色小鎮的打造,不但要動用大量的人力、物力、財力,還要占用大量的土地資源,耗費極大,因此必須根據實際需要和控制規模,避免嚴重浪費資源。此外,由于小鎮的打造還是新生事物,市場認同需要一個過程,加上其它不可測因素,不宜盲目追求規模。
特色小鎮追求“小而美”,需改變單純求大思維,特色小鎮的小尺度、近距離、微景觀是其發展的優勢。應在小而特、小而優、小而美、小而精上多下功夫,從追求規模到追求質量轉變,才能探索出更廣闊的前景。小鎮要突出自身的地方特色,包括地方文化特色、建筑特色、產業特色、生態特色、旅游特色等。
二、集約化。
在突出市場主體地位的基礎上,通過集約化,來不斷培育并形成適合小鎮自身發展高水平產業生態,不但能夠凝聚人氣,而且能吸引人流、物流、資金流、信息流、數據流等等,從而讓適合特色小鎮發展方向的產業打造成真正“特而強”,成為小鎮乃至當地發展強有力的支撐。
特色小鎮的根源在特色的基礎上發揮集約化作用,特色小鎮通過集約化,不但可以加快高端人才和項目的集聚,從而大大加強有效供給,推動新型產業、新業態的不斷涌現,加快區域產業升級,為產業發展源源不斷提供新動能,強力帶動經濟增長。
三、差異化。
特色小鎮,其靈魂在于獨和特,特色小鎮要始終以打造產業生態為根本,尤其當前要緊抓大數據、云計算、人工智能、互聯網、軟件、動漫等新興產業,通過集約化,產生集聚效應,搭建創新平臺,并與當地生態、經濟、文化、歷史進行有機融合,打造新興產業小鎮,這樣才能有效避免同質化。
如果以房地產思路去打造,建設再多,也是千鎮一面。現在很多地方都是同質化的,那么特色小鎮的精髓在于能不能實現集約化、差異化的特色發展,這樣才能把一個地塊、乃至一個地區的價值挖掘到最大。從而破除工業依賴以及路徑依賴,避免千鎮一面。
四、產業化。
特色小鎮的區位由其核心產業決定。由于特色小鎮的產業還是以承載核心城市的外溢需求及上下游產業鏈關系為主,因此一般不宜遠離核心城市,所以特色小鎮一般位于城市遠郊或城市周邊區域。但是具備旅游功能的特色小鎮依托其自然資源,一般會稍遠離城市中心地段,但也應該保證道路交通等基礎設施的便捷性。
特色產業是特色小鎮發展的重要支撐,要經歷科學選擇、合理規劃、核心培育,再到集群輻射,最終提升到產業品牌的發展路徑。特色產業的定位,可以采用專家評分的方法和客觀數據賦分法,最終通過加權計算,選取“得分最高的產業”為“特色產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