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色小鎮建設如火如荼,但一個不能回避的核心問題是:錢從哪里來?
國家發改委調查數據顯示,核心面積1-3平方公里的特色小鎮一般3年內投資50億元左右,這對于財政早已捉襟見肘的地方而言,不是個小數目,更何況達到盈虧平衡前還需要若干年持續投入。第一次城市化尚可拿土地做文章,二次城市化已沒了這個前提,特色小鎮真正落地,周期長、投資大,還得在投融資創新上動腦筋。
目前,資金來源(金融支持)有三個層面。
國家層面
發改委支持符合條件的特色小鎮申請國家專項建設基金,中央財政承諾對工作開展得比較好的特色小鎮給予獎勵。
銀行支持層面
國開行、農行等政策性金融機構相繼出臺支持特色小鎮建設的金融產品和服務方案。如國開行到目前為止已支持了439個相關的小鎮建設項目,并于2016年啟動了中國特色小鎮投資基金。此外,商業銀行也可提供金融支持,僅工行浙江省分行對五個特色小鎮項目的審批貸款就已經達到了77.4億元。
社會資本層面
即吸引社會資金,尤其是民間資本、民營企業支持特色小鎮建設。
實踐經驗表明,前兩個層面相對比較容易調動,而第三個層面最為關鍵,卻相當薄弱,民資普遍觀望、積極性不高。
若僅有前兩個層面大張旗鼓,不僅特色小鎮將淪為地方政府的“自娛自樂”,且通過撬動社會資本、助力市場化、二次城市化加速的特色小鎮使命將化為“空談”。因此,對投融資模式的探討將更注重于社會資本。
從籌資的時間跨度與可持續而言,投融資可分為三種類型。
短期內快速獲得資金的方式包括:發債,收益信托,政府貼息、相關優惠政策與補貼等吸引社會資金投入。
中期而言,投融資模式包括:(1)融資租賃。(2)資產證券化。(3)各類基金,即各省市設立的特色小鎮建設扶持基金。
長期而言,可利用PPP和產業引導基金。
此外,股權投資、眾籌等,皆可作為投融資選項。
特色小鎮的盈利模式:
計來看,平均一個特色投資額約為50-60億。按照住建部總規劃1000個特色小鎮,將產生5-6萬億投資額。如果按31 個省市的規劃總和,2400 多個特色小鎮將產生12-15 萬億投資額。而建成后的特色小鎮如果能夠形成利潤生產中心,帶動片區的經濟發展,所帶來的經濟效益不可估量。
盈利模式如何設計?
不同項目有不同的盈利模式,同樣項目不同投資者也有不同的盈利模式產生,在此只能說應該把握幾個盈利的點:
土地一級開發,簡單一個詞“坐地起價”。
二級房開,都是搞房產開發的,不說你也知道其中的盈利點。
文化旅游,偏重旅游的特色小鎮,旅游消費產業鏈完善,上下游產業核心要掌控在投資者手中。
產業項目開發,一是特色產業項目開發,包括科教文衛等產業事業導入及產業園、孵化園等產業本身開發;二是旅游產業項目開發,包括旅游吸引核項目(如主題公園)、休閑消費聚集項目(如休閑商街)、夜間休閑聚集項目(如水秀表演等);通過項目的運營獲得收益。
產業鏈整合開發兩大產業鏈,建立泛旅游產業鏈和特色產業鏈,兩大產業鏈相互支撐,構建區域產業生態圈,包括金融、教育、居住人群、城市化機構和政府政策等。
城鎮建設,開發城市服務,公共交通服務、社會服務等;城市智能化管理;城市配套:銀行、學校、醫院等;此類商機蘊含信息量比較大,要深入體會才可以理解。
以上都是盈利模式之中產生利潤點的機會,根據項目和不同投資者本身的實力和產業整合能力,或者是在某一個產業鏈之中的能力表現,可以產生不同比例控制和側重點。
補充:在產業鏈設計時,一個特色小鎮,可以同時擁有一個以上的產業鏈,但必須互融互補。
文章來源:特色小鎮科技發展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