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初,浙江推出特色小鎮建設這一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舉措。在國家三部委的推動下,全國興起了國家級特色小城鎮的培育建設熱潮,而長三角區域和廣東等沿海發達省區,普遍采取了浙江版特色小鎮的建設思路。特色小鎮為什么最先從浙江興起?特色小鎮在長三角一體化發展中能有什么作為?未來的智能化將改變特色小鎮的空間結構嗎?
12月22日上午,“長三角議事廳”第五期2019年收官沙龍在華東師范大學中山北路校區的大夏書店舉行。本期沙龍邀請了中共浙江省委黨校、浙江行政學院軟科學研究所白小虎教授、浙江省發展和改革委員會翁建榮副主任、復旦大學產業與區域經濟研究中心主任范劍勇教授共話長三角特色小鎮的建設現狀和發展趨勢。
以下為三位嘉賓的分享摘要。
翁建榮:特色小鎮之間的協同是2.0版的主攻方向
浙江模式的特色小鎮是踐行新發展理念,是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高端的創業創新的集聚高端要素的平臺。
特色小鎮從1.0到2.0
特色小鎮1.0版的特色在于產業特色強,形式小而美,功能聚而活,機制興而活。浙江的特色小鎮有四個基本要求,一是面積不超過4平方公里;二是必須要有產業;三是必須有3A級以上的景區;四是要有高端要素集聚。浙江的特色小鎮非常有生命力和活力。
2018年用占浙江1.5%的產業用地,貢獻了15%左右的產出,貢獻了9.7%的稅收,集聚了800多個省級人才,創新團隊兩萬多個,效益非常好。稅收最高一個小鎮在100多億,這相當于中西部一個地級市;11個小鎮超過10個億,10個億的稅收一般相當于中西部一個縣的財政收入。可以說浙江省現在活力最強的就是特色小鎮。
經過五年,特色小鎮的發展進入了關鍵時期,2020年浙江省將會推出特色小鎮2.0版。特色小鎮2.0版要形成產業協同。產業的布局需要協同來保證,要形成產業鏈,通過區域一體化把產業鏈做到高精尖,把特色小鎮的產業鏈做成真正能夠體現中國參與世界競爭的現代產業鏈。
2.0版的特色小鎮一是產業基礎的高精化,二是產業鏈的現代化。同時,要讓老百姓有獲得感,提升公共服務水平。通過協同促進發展,包括小鎮與小鎮協同、內部與外部協同,在原有1.0的基礎上會走上更高端。未來浙江的特色小鎮必將會進一步走向全國。
特色小鎮的認定規則如何產生
特色小鎮的認定有一套非常嚴謹的規則,而且這個規則已經是作為浙江省的標準體系,本來是要申請國家標準,但還沒有做到。
首先要有規劃,做哪一個產業。應聚焦浙江的八大產業:生物、金融、高端裝備制造、時尚、旅游、數字經濟、文創。在這些產業中,要做前沿產品,做新興產業。
其次,要有文化旅游社區功能。怎樣才能留住人才,要有相應的配套和服務。再次是機制,政府不能大包大攬,我們有“兩個70%”的標準線,一個是特色產業比重至少占70%,還可以有文化產業,或者其他的一些配套產業,現在一般的都在75%左右;另一個是民間投資至少70%,不能都靠政府。只有這些條件都達到了,才有資格申請,主管部門們打分后獲得答辯資格,專家評審通過后才能進入創建程序。
浙江的特色小鎮扶植政策就兩條,從2015年提出以來到現在從未變過。一是給地,比例,一個特色小鎮用了1000畝地,政府獎勵50%,就是500畝,也有幾個小鎮再增加10%,就是500到600畝之間。另一個是“三免兩減半”的稅收政策,即省級部分前三年全返,后面兩年返一半。
特色小鎮的立根之本是產業
離開了產業就沒有特色小鎮,所以只要是特色小鎮必然有產業。浙江的特色小鎮聚焦的就是八大萬億產業,即信息、環保、健康、旅游、時尚、金融、高端裝備制造、文化。其他產業也很重要,但是浙江有自己的產業發展方向,這些產業浙江有能力也有很好的基礎。
特色小鎮是一個集聚高端要素并緊跟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核心發展理念的產業平臺,或者說是創新創業社區,我們常說“工廠變社區”。一般布局在城鄉接合部,我們的小鎮沒有鎮委書記和鎮長,但可以有管委會,是一個完全開放,歡迎任何主體參與的平臺。
我們每一個小鎮都有一個“小鎮客廳”,主要是提供服務,為企業的開辦,未來需要的稅務、工商登記、物業管理等等提供服務。這里面有政府的影子,提供一條龍的服務,使得人才得以留下來。
特色小鎮申請的時候主體大多數情況還是政府。特色小鎮的創辦主體可以是企業,也可以是高校,甚至還可以是個人,但最終的服務,提供一些要素的還是政府,比如土地等,審批職能也是靠政府。現在申請的小鎮中一部分全是政府,另一部分是政府和其他主體聯動申請。比如,西湖區和中國美院、音樂學院等幾家聯合申請,出面申報和來參加答辯的是西湖區。政府可以設立一個管委會,也可以設立一個平臺開發公司來運行管理。
依據發展形勢,每年對特色小鎮評估考核
特色小鎮一直是創建制,這也符合當前的形勢。你能夠達到這個門檻就進來,但每年都要有考核,優勝劣汰。這幾年浙江的特色小鎮清退了近20家,警告了30多個。命名的特色小鎮也要評估,不通過的就要摘牌。
但是我們也要根據實情做一些調整。比如,第一,關于稅收的要求,最早是要求2個億以上,現在平均都5個億了。未來我們將更加重視高端要素的集聚,要創新型企業、創新型團隊、創新型人才,這個比重會急劇增加,在評估體系中體現出來。
第二,未來將會更加注重輻射帶動作用,會更加看重這個小鎮對產業的帶動,對社區的帶動,還有與其他小鎮的協同作用。
第三,更加注重系統性,比如,旅游類小鎮怎樣為產業類小鎮服務,產業類小鎮怎樣為金融類服務,金融類小鎮如何回饋其他小鎮,形成一個循環和閉環。未來的考核導向將會更加注重產業鏈的形成和延伸。
劉鶴副總理指出浙江的特色小鎮不可復制,但是浙江建設特色小鎮的理念和方法是可以復制和推廣的。特色小鎮之間的協同是我們2.0版的主攻方向,產業及產業鏈之間的協同發展,長三角區域內不同地區的特色小鎮之間的互動和協調是長三角一體化更高質量發展的必經之路,要讓特色小鎮發揮最大功效,真正成為發動機,成為一體化的樣板區,進而成為一體化發展推進的動力源。
白小虎:特色小鎮不是從教科書里面走出來的概念
2015年,時任浙江省省長的李強在浙江省委機關刊物《今日浙江》上發表題為《特色小鎮是浙江創新發展的戰略選擇》的署名文章,明確了特色小鎮是新常態下浙江省探索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戰略舉措,并賦予其大眾創新、萬眾創業的雙創使命。
目前,浙江省先后推出五個批次的特色小鎮,創建對象已達132家,中間有一些被淘汰和降格,正式建成和命名的共計22家,主要集中在浙江省北部,杭州、寧波附近,并不斷向杭州灣、城市群、產業帶集聚;江蘇公布了兩批次56家特色小鎮,安徽公布了兩批次68家特色小鎮。三省的特色小鎮官網都較為類似,有小鎮地圖、小鎮對話、小鎮規劃等欄目。
特色小鎮不是從教科書里面走出來的概念,是實踐的產物。“特色小鎮”是相對獨立于市區,非鎮非區,具有明確產業定位、文化內涵、旅游和一定社區功能的發展空間平臺。創建“特色小鎮”需要找準產業定位,科學進行規劃,挖掘產業特色、人文底蘊和生態稟賦,形成“產、城、人、文”四位一體有機結合的重要功能平臺。特色小鎮的主要功能在于生產空間的優化布局,從而激發傳統產業的轉型升級并培育新興產業。轉型路徑主要通過四個“+”,即“創意+”、“創新+”、“資本+”和“互聯網+”來推動。
特色小鎮作為產業平臺、創新平臺,如果引入了很好的治理機制是有利于在長三角探索一種創新協同產業體系,可以形成治理的聯盟,產業的聯盟,這會使得科創產業的資源越來越集聚,越來越豐富,也可以在產業鏈上下游協同,使得長三角的產業更有吸引力。作為城市產業社區,特色小鎮是城市高端要素擴散并重新組合而成的新空間,是知識、信息等要素和研發設計等創新活動集聚度更高的高產空間。同時,特色小鎮優質的城市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提升了產業關鍵要素之間的聯系與作用,營造了產業創新的生態環境。
范劍勇:特色小鎮辦得如何,取決于財政戰略
指出特色小鎮本質上是產業的發展和城市人文相結合后形成的一個平臺。在這個平臺上的大多數都是傳統產業,因為各省的特色小鎮最終還是取決于財政戰略,它的確是一個個小型的發動機,但是未來的發展前途在哪里呢?特色小鎮的發展就是未來浙江省傳統行業的發展,這是核心問題。浙江的產業特別是傳統產業出路在哪里,如何轉型升級?在“互聯網+”的時代,浙江特色小鎮的發展方向值得我們好好探討和思考。
文章來源:澎湃新聞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