夢想小鎮:老舊糧倉變身眾創空間
小鎮特色:浙江省杭州市余杭區倉前鎮打造眾創空間的新樣板。
資源保障:已建成部分用地面積約1400畝,主要利用糧倉用地以及其余舊城鎮、舊廠區等低效用地進行再開發建設,曾經荒廢閑置的12幢老舊糧倉已變身眾創空間。
▲夢想小鎮
“這里是年輕人創業的天堂,實現夢想的好地方。”前不久,一對來浙江杭州旅游的年輕夫妻特意趕到夢想小鎮感受眾創空間。夢想小鎮舉辦的夢想大講堂、投融資對接會、極客項目問診室等創新創業系列活動,吸引了很多創業者來到這里。
目前,夢想小鎮集聚創業項目1258個、創業人才1.21萬名,有130個項目獲得百萬元以上融資,融資總額達43.4億元,逐漸成為眾創空間的新樣板、特色小鎮的新范式。
從一個沉寂的老集鎮到生機勃勃的創業樂園,位于杭州市余杭區倉前鎮的夢想小鎮實現了華麗轉身,也見證著國土人默默的努力。為了保障夢想小鎮等 “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用地需求,杭州市國土資源局從創新型產業發展實際需求出發,探索改革創新產業用地管理模式,相繼出臺了一系列產業用地管理新政。杭州市明確年度新增用地指標用于工業用地項目建設的,原則上用于保障國家級開發區、省級產業集聚區和省級開發區;其他產業項目用地原則上通過盤活存量建設用地來解決。供地方式則根據產業項目的正常生命周期和行業特點,提出了“菜單式”供地選擇,其中重大招商引資、戰略性新興產業、信息經濟產業等鼓勵類產業用地的土地出讓年限按50年確定,實行一次性整體出讓;產業用地土地出讓年限按30年確定的,土地出讓起價按照0.6系數確定,實行“先租后讓”或一次性整體出讓。
“曾經荒廢閑置的12幢老舊糧倉變身眾創空間,是當地人樂此不疲的話題。”據杭州市國土資源局余杭分局相關負責人介紹,夢想小鎮已建成部分用地面積約1400畝,主要利用倉前老集鎮的糧倉用地以及集鎮內其余舊城鎮、舊廠區等低效用地進行再開發建設。小鎮建設對原有糧倉、具備保留價值的老集鎮房屋等建筑實施改造,拆建了布局散亂、不符合規劃要求、有安全隱患的房屋,既保留了歷史街區的原有風貌,也使逐漸沉寂的老集鎮重新煥發勃勃生機。
“目前,所里對夢想小鎮三期用地遇到的征地難題提出解決辦法,并主動配合推進夢想小鎮四期農轉用、征收手續的辦理。”據杭州市余杭分局未來科技城國土資源所工作人員介紹,該所以“服務重點項目”為己任,全程參與重點項目用地環節,全所人員實行分片負責制,重大項目對接實行聯系人制度,及時掌握重大建設項目最新的選址、征遷、指標需求等情況,為小鎮建設提供服務。
古田小鎮:生態新村扮靚紅色圣地
小鎮特色:福建省龍巖市上杭縣古田鎮打造紅色圣地。
資源保障:根據“星火源、紅古田,自然衣、綠家園”為一體的建設需求提供用地保障,重點圍繞產業發展、基礎設施、民生工程項目推出了一系列保障措施。
▲古田鎮
“古田紅色文化底蘊深厚,我們一家人過來接受紅色傳統教育,也感受下這里的良好生態。”2月16日上午,來自江西贛州市游客來參觀古田會議紀念館和古田會議舊址。據古田會議紀念館副館長胡志豪介紹,春節長假期間每天都有一萬多位游客來瞻仰古田會議會址,古田小鎮的紅色旅游越來越火。
古田鎮黨委、政府圍繞“紅色圣地、生態古田”的發展目標,致力于打造“星火源、紅古田,自然衣、綠家園”為一體的紅色小鎮,已頗具成效。鎮政府統一建設的古田新村,一期60多套新房基本建成,這些徽式新房與古村落風貌一脈相承。設計者在規劃實施前就廣泛征求了當地村民的意見,突出了實用性和美觀。穿行在古田小鎮,隨處可見充滿客家元素的傳統民居圍龍屋和馬頭墻。
“近年來,通過實施小鎮環境整治,拆除小鎮周邊‘空心房’3.2萬平方米。”古田鎮國土資源所所長楊其元說,“我們想把旅游產業發展起來,將紅色文化傳播出去,實現在保護開發中形成良性循環。”為了服務好古田紅色小鎮建設,上杭縣國土資源局及時調整完善了古田鎮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古田國土資源所則重點圍繞產業發展、基礎設施、民生工程項目創新工作方式,制定了小鎮村民建設用地審批程序及其流程示意圖,推出了一系列便民措施,編印了古田小鎮村民建房申請一次性告知書,指導群眾依法辦理用地手續,全力做好用地保障和建設項目用地前期服務。
伏羲小鎮:合理規劃打好特色文化牌
小鎮特色:河北省新樂市何家莊村依托伏羲文化打造旅游小鎮。
資源保障:以優化文化產業用地為抓手,2017年支持伏羲觀光項目用地規模500余畝,要求不占或少占耕地,景區園區不建高層建筑物,古物建筑維修盡量保持原貌和風格。
▲伏羲文化旅游小鎮
伏羲文化旅游小鎮位于河北省新樂市何家莊村,是河北省重點打造的80個特色小鎮之一,吸引了來自世界各地的華裔同胞來此尋根祭祖。記者從新樂市國土資源局規劃科了解到,該局以優化文化產業用地為抓手,2017年支持伏羲觀光用地項目規模500余畝。
說起500畝的用地規模,規劃科有關負責人告訴記者,關于特色伏羲文化旅游小鎮用地項目,曾出現意見分歧,有些同志認為全市用地指標本來緊缺,新增建設用地規模應更多地投向市工業園區;而還有些同志認為,投向特色小鎮更為科學持久,有益資源保護和生態環保修復,還可以促進其他產業發展。經過反復調研和溝通,最終在土地資源非常緊缺的情況下,擠出500畝用地指標支持伏羲文化旅游特色小鎮發展。
對于用地,該局還強調,特色小鎮設計和建設應不占或少占耕地,景區園區不建高層建筑物,古物建筑維修應盡量保持原貌和風格。特色小鎮建設要在科學規劃基礎上,依據資源環境承載力和未來發展潛力,合理規劃用地規模,不能貪大冒進。
水鄉古鎮:古風古韻煥發現代生機
小鎮特色:安徽省肥西縣三河鎮打造水鄉古鎮。
資源保障:農村土地綜合整治按照“修舊如舊”的原則完好保存古鎮傳統建筑群和歷史街區,同時恢復重現“三道河、河三道”的水鄉風貌,形成綠水相映的生態環境。
▲三河古鎮
三河鎮是皖中地區最大、最古老的建制鎮,距今已有2500多年的發展歷程,古稱“鵲岸”“鵲渚”,現為中國歷史文化名鎮、全國知名旅游景區。安徽省肥西縣三河鎮按照“修舊如舊”的原則,一步一步地精心打造景區,如今基本恢復了“晚清時期、皖中徽派”的古鎮歷史風格,完好地保存了古鎮傳統建筑群和歷史街區。同時,該鎮還打造了三角島、護城河等多個景點公園,恢復重現了“三道河、河三道”的水鄉古鎮風貌,形成綠水相映的生態環境。
走進三河古鎮,小南河從古鎮景區穿流而過,兩岸的古街古巷、亭臺樓閣、畫舫、垂柳及河上的古橋,處處展示著江南水鄉獨特的風韻。游客或漫步古橋,或興致勃勃地坐上仿古游船暢行在河中……老街老巷都掛上了大紅燈籠、中國結,各種招牌五顏六色,一家家小商店里商品琳瑯滿目,游客熙熙攘攘,村民們笑迎來往賓客……
“這里的現代新貌與景區的古風古韻渾然一體,相得益彰。農民旱澇保收,過上了好日子。沒有國土資源部門的項目支持,很難在短期內達到如此效果。”據三河鎮常務副鎮長王業賢介紹,過去三河鎮路況差不說,方圓幾十公里內村莊破舊,星星點點地散落著,田地高低不平靠天收,著實煞風景。近年來,在國土資源部門的支持下,三河鎮持續推進農村土地綜合整治,拆遷房屋總面積達850.7萬平方米,新增耕地1640畝,劃定永久基本農田,環境有了明顯改善。當地國土資源部門服務監管做得也到位,幾十年來沒有發現一宗既成違法用地,僅2016年以來就新增建設用地面積1347畝,為景區的建設發展提供了有力保障。
電商小鎮:念活“電商經”走上致富路
小鎮特色:江蘇省睢寧縣沙集鎮因電商而聞名。
資源保障:試點同一鄉鎮范圍內村莊建設用地布局調整,推動人口向集中居住區集中,耕地向高效規模集中,產業向園區集中,為實現電商企業的集約、集聚、集群發展提供空間。
▲沙集鎮
江蘇省睢寧縣沙集鎮僅有6萬人,卻有超過1萬家的農民電商,素有“全國淘寶第一鎮”之稱。網店覆蓋淘寶、天貓商城、京東、阿里巴巴等交易平臺,產品銷往世界各地。2017年5月,沙集鎮電商小鎮成功入圍江蘇省首批特色小鎮,成為徐州地區唯一入選的省級特色小鎮。2017年全年實現交易額88.9億元,僅“雙十一”當天交易額就突破4.9億元。
而就在10多年前,沙集鎮還是一個典型的貧困鎮,“戶戶種小麥、路北磨面粉,聯合燒磚瓦、全鄉收破爛”的順口溜就是當時的真實寫照。2006年,沙集鎮家具網銷興起,農民開始通過電商平臺生產銷售家具。歷經10余年的摸爬滾打,現在電商產業已經代替傳統農業成為全鎮主導產業,全鎮現有網店1.6萬個,實體企業1693家,物流快遞公司136家,帶動2.5萬人就業,吸引外來務工人員1萬余人,輻射帶動周邊50公里范圍內農民共同致富。2017年全鎮農村人均純收入1.9萬元,比全縣平均水平高出近8000元。
為了促進電商產業集聚、要素集中、企業集群,沙集鎮啟動建設電子商務創業園,打造集生產、電商、物流、服務于一體的電商產業基地,通過節約集約用地推動農村電子商務產業布局升級。為了破解用地瓶頸,睢寧縣國土資源部門向江蘇省國土資源廳申報將沙集鎮列為全省第二批同一鄉鎮范圍內村莊建設用地布局調整試點鎮。通過實施農村拆舊區復墾以及建設用地和農用地的布局調整優化,實現“耕地數量有增加、建設用地總量有減少、鎮村布局更優化、農村環境有改善”,著力打造“人口向集中居住區集中、耕地向高效規模集中、產業向園區集中”的現代化小城鎮。目前,該鎮試點任務已經順利完成,驗收新增耕地近300畝。另外,通過工礦廢棄地復墾、高標準基本農田整理和土地增減掛鉤等項目新增土地300余畝。2017年,睢寧縣國土資源部門又將沙集鎮申報為全省第三批同一鄉鎮范圍內村莊建設用地布局調整試點鎮,為沙集鎮經濟發展提供保障。
據沙集鎮黨委書記楊帆介紹,沙集鎮實施同一鄉鎮范圍內村莊建設用地布局調整試點,并將土地整治新增土地按照標準化農田、儲備用地和工業園區用地進行綜合分類利用,建設新的標準化園區,吸納年銷售額超2000萬的網商企業入駐,為電商發展注入強大動力,全力打造“沙集模式”升級版。
瓷器古鎮:盤活存量發展鈞瓷產業
小鎮特色:河南省禹州市神垕鎮弘揚鈞瓷文化。
資源保障:盤活利用因兼并重組或資源整合等政策調整關閉取締的煤礦、鑄造廠等企業占地以及閑置小廠院、小庫房等存量土地來保障各類建設項目用地需求,節約耕地15.3公頃。
▲神垕古鎮
河南省禹州市神垕鎮因鈞瓷而得名,因陶瓷而興盛。5000多年陶瓷文化的積淀,1000多年鈞瓷藝術的傳承,造就了這座千年古鎮,也因此入選第一批國家級特色小鎮。
在原有建筑基礎上修繕改造后的神垕老街煥然一新,灰墻藍瓦、古色古香的明清院落,流露著古鎮的悠久歷史和古樸民風;老街兩側店鋪林立,各色商品琳瑯滿目,特別是色彩斑斕、精細別致的鈞瓷制品令游客駐足良久……
為了解決神垕鎮建設用地總規模和新增建設用地指標布局、位置等方面限制因素,禹州市國土資源局積極建言獻策,在廣泛征求涉及鄉鎮及規劃、住建等部門意見建議的基礎上,結合神垕古鎮旅游開發建設需求,積極建議市政府在規劃建設用地指標分配上盡可能向神垕鎮傾斜。對神垕鎮規劃期內原有148.77公頃新增建設用地指標不作調整,由神垕鎮根據“特色小鎮”開發建設實際需求統籌謀劃、科學安排,合理調配使用。
禹州市國土資源局堅持根據項目建設進展和規劃建設指標需求情況現場辦公,主動服務,加強規劃用地指標使用方面的跟蹤指導,實行總量控制,進一步促進了規劃建設用地指標的優化使用。針對以鈞瓷產業為主的餐飲、文化、旅游綜合體等各類建設項目用地需求不斷增大,供需矛盾日益突出的實際,該局對神垕鎮轄區內因兼并重組或資源整合等政策調整關閉取締的煤礦、鑄造廠等企業占地以及閑置小廠院、小庫房等進行摸底排查,本著先易后難、穩步推進的原則,在充分了解供需雙方意愿的基礎上耐心加以政策引導和溝通協調,實施“騰籠換鳥”和盤活利用,節約耕地15.3公頃。
充足的用地保障和良好的服務,使神垕古鎮旅游開發項目如魚得水,如今已順利完成了如伯靈翁廟、徐家院、郗家院、陶瓷官署等重點院落和沿街門店等老街修復項目,同時還完成了鈞瓷文化主題公園主體建筑及停車場、綠化景觀工程,游客服務中心和旅游公廁建設工程,建業鈞瓷文化街工程等改造提升項目。
冰雪小鎮:冰天雪地也是金山銀山
小鎮特色:遼寧省本溪滿族自治縣堿廠鎮發展冰雪產業。
資源保障:龍道溝建成集滑雪、觀光、休閑、農家體驗為一體的綜合性特色景區,總面積1.6萬畝,利用冰雪資源和空閑地深挖旅游潛力,使過去資源日漸枯竭的山溝嬗變為如今的“生態寶庫”。
▲龍道溝滑雪場
游客腳踏皚皚白雪,呼吸純凈空氣,環抱百年老樹,飽覽北國風光……遼寧省本溪滿族自治縣堿廠鎮王崴村的龍道溝風景區游人不斷,冬季旅游產業特別火爆,成為遠近聞名的冰雪小鎮。
過去,王崴子村的村民靠開采煤礦為生,最多時村周邊有大大小小煤礦60多家,隨著國家對煤礦的關停,村民沒有了經濟來源。為了破解村經濟發展的難題,王崴村在當地國土資源部門的支持下,經過實地調研后召開村民大會征求意見,全村420戶共2000多名村民一致同意集體入股開發龍道溝風景區,村集體將占地補償款用于景區開發。當地國土資源部門在規劃、測量、用地方面給予保障,在停車場、民宿房規劃建設上給予指導。經過兩年修建,龍道溝建成新興的集滑雪、觀光、休閑、農家體驗為一體的綜合性特色景區,總面積1.6萬畝,全長6.5公里,從過去資源日漸枯竭的山溝變為現在的“生態寶庫”。
“冬天龍道溝對外營業的冰雪項目有冰爬犁、雪圈滑雪、百米冰瀑、千米滑雪等,發展冬季冰雪游不僅破解了景區‘半年閑’的問題,還為村集體創造了可觀的經濟收入。”據縣國土資源局相關負責人介紹,為了打造冬季旅游項目,景區投入3000余萬元用于修建完善各類設施。縣國土資源局包村工作隊和村黨支部,利用大雪封地和空閑地深挖旅游潛力,巧用村域旅游資源開發冬季旅游項目,使王崴村龍道溝成為該市冬季旅游一道新的風景線。
堿廠鎮用實踐證明了,不僅綠水青山是金山銀山,冰天雪地也是金山銀山。
文章來源:i自然全媒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