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展特色小鎮是推動中國由城鎮化向現代化過渡的必經之路,但現階段特色小鎮的發展出現一系列問題:嚴重房地產化、缺乏特色、缺乏清晰的運營思路等。
當下,一些地區已經有了建設優秀特色小鎮的嘗試,但縱觀其實踐不難看出,很多小鎮的建設難以脫離“ 資本搭臺、文化唱戲 ”的規律。早年,多地一大批文化產業園區建設項目快速跟風上馬,終因缺少文化內涵和發展后勁的“ 爛尾 ”問題飽受業界詬病。
要成為有特色也有活力的特色小鎮,不僅靠漂亮的房子,更要運營好 “ 人 ”。正如在中國特色小鎮同創發展論壇上,中國城市和小城鎮改革發展中心理事長李鐵所說:小鎮運營要 “ 以人為本 ”,才能煥發活力,保持長效發展,滿足國內高凈值人群對美好生活的需求。
“ 鎮 ” 這個字在中文里是一個比較模糊的概念,我們將其理解成行政區域,或者理解為聚落都沒錯,但是不管是集鎮還是聚落,都離不開人。特色小鎮又不同于行政區域范疇的 “ 鎮 ”,它往往依托某一特色產業、特色地理環境和特色人文環境,是具有特色產業定位、獨特品牌文化的載體。而相對于行政區域的小鎮,特色小鎮中的 “ 人 ” 處于更加核心的位置。
要讓小鎮真正具有靈魂,必須提煉真正體現小鎮獨特風貌和特點的文化元素,打造富有文化氣質的特色小鎮。特別是要真正從小鎮本地的歷史出發,挖掘小鎮的文化內涵,以文化作為特色小鎮的靈魂。
沒有人和人文氣息的特色小鎮,即使資源再豐富,設施再齊全,也像是沒有煙火氣的荒野。那么,特色小鎮運營中該如何運營“ 人 ”呢?
便捷的生活服務設施是基礎
近日,國家發改委、國土資源部、環境保護部、住房城鄉建設部聯合發布《 關于規范推進特色小鎮和特色小城鎮建設的若干意見 》,《 意見 》中針對披著特色小鎮的外衣、本質是房地產的現象給予了明確的指示。這是不是說特色小鎮就不能做房地產呢?
當然不是,特色小鎮的建設離不開房地產,但是不能僅僅是房地產,它更應該側重整個特色小鎮的生態圈,圍繞人的需求,從產業、文化、度假、社區等功能上強化、優化。針對人的需求搭建教育、健康醫療、交通等基礎設施,讓特色小鎮成為適宜人居住或者度假、工作、生活的生態環境。
完善的健康體系是關鍵
健康成為人們越來越關注的 “ 課題 ”。以高凈值人群為例,數據表明,他們對自己總體健康滿意度為7.85分(10分滿分),其中40多歲主力高凈值人群健康滿意度最差,并且高凈值人群中近8成的人工作忙碌,認為自己的健康管理效果不顯著。
在心理健康方面,86%的受訪者表示對此比較關注,32%的人表示非常關注,可見心身健康成為高凈值人群生活需求的 “ 標配 ”。尤其值得關注的是,這部分人群不僅關注自身的健康,對家人和家庭的健康也十分重視。
因此,特色小鎮需布局健康設施,甚至發展健康產業,打造完善的健康服務體系方能吸引人。而健康產業,尤其是家庭健康體系投資大、發展周期長,國內鮮有具備完善的家庭健康服務系統的特色小鎮。
獨特的文化運營是靈魂
說到中國,我們就能聯想到 “ 包容 ”,說到德國想到 “ 嚴謹 ”,提到法國腦海里立刻浮現 “ 浪漫 ”……
文化氣息的力量遠比我們想象的強大,大到一個國家,小到一個小鎮,都不能沒有文化。無論何種類型的特色小鎮都必須有鮮明的文化,才能留住人。文化是特色小鎮的靈魂,唯有文化方能跟人進行心靈共鳴。
中國財經大學經濟研究院院長、中國民生研究院特約研究員魏鵬舉在中國特色小鎮同創發展論壇上提到:文化歸根結底是人化,人的創造、生活集結于此形成文化。
壹脈:依托資源整合精準發力
“ 這是一個生活著的博物館,在這個博物館里徜徉,你可以看,可以吃,可以住,可以玩。”藝術的理想源自于對生活的熱愛。行走在長安古寨,更多的是感受生活,體味生活。
村落在千年古建筑群的基礎上復建而成。進入村落,古老的瓷片、遺留的罐子、加蓋的陽光房,藝術的細節俯拾即是。小溪貫穿門前,水清見底,自然的造物與人文氣息撲面而來,隨意簡單卻野趣天成。
這里處處可見原生態的生活場景,打鐵的匠人、河邊浣洗的村婦、老織布機前的大娘、抽著旱煙的老農、扎染的小姑娘、創作的藝術家。等到櫻桃成熟的季節,品茶聽雨,手可摘果,更有一番別樣滋味。
這里齊集了幾十位藝術家,凝聚著中原文化項目的縮影。你可以透過手工體驗感受非遺的魅力,一眼望盡中州大地的歷史。來到村落,你給我一天時間,我給你整個河南。
壹脈攜手建業集團,讓非遺創意創新孵化器落戶在建業足球小鎮,將歷史氣息濃厚的長安古寨打造成為中原首個高效聯動、多方融合的文旅小鎮。
對于文旅小鎮,壹脈經過長期的不斷學習和實踐探索,積累下自己的理解。以文化為魂是文旅的核心,深耕精細化運營是項目的加速器,而資源的有效整合是壹脈最獨特的優勢,尤其是對三種資源的科學把握。
一是依托自然資源形成 “ 特而強 ” 的產業。
文旅小鎮最鮮明的標志就是自然資源,依托建業足球小鎮周邊豐富的自然景觀,壹脈重視往產業鏈上下游延伸,并向高端領域衍生發展,建立線下體驗、文旅住宿、藝術品消費的產業集群化,形成旅游、休閑、養生為一體的共享產業生態圈。
二是深耕文化資源打造 “ 聚而合 ” 的功能。
長安古寨在不破壞古建筑群原有面貌的基礎上進行復建,建業集團和壹脈深耕民俗文化與歷史遺產文化,以多元的文化體驗為主要特色,打造旅游目的地。同時,重視服務功能和業態規劃,形成產業結構完整、文化旅游與全域旅游互為配套的特色小鎮。
三是通過多維度資源整合,實現 “小而美” 的形態和 “ 新而活 ” 的機制。
通過直觀體驗和可持續生產的推動,為非遺文化注入創新的生命力,形成中原首個藝術家村落。建業足球小鎮是一個包括中原美食、小劇場、非遺藝術村、特色民宿等平臺在內的城市后花園,是資源、資本、市場、文化和新產能多方整合的典范。
線上的非遺產品電商平臺和線下的實體非遺產品交易場館高效聯動、持續成長,形成藝術欣賞與消費的孵化空間。
壹脈通過對互聯網時代全域旅游目的地的探索,為非遺文化的活態傳承構建平臺,打造有深度和內涵的手工體驗藝術村,呈現出一種讓人向往的生活方式。
在 “人” 的運營方面,最重要的是提出 “ 同創理念 ”:運營同創、文化同創、資本同創,一起創造特色小鎮的未來,超越 “ 特色小鎮+人 ” 的模式,讓特色小鎮和人融為一體。
特色小鎮發展的本質是商業化,但當商業蒙蔽了雙眼的時候,我們應該回歸 “ 人心 ”,才能讓特色小鎮真正地活起來。
文章來源:壹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