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份“中國特色小鎮死亡名單”在網絡流傳。文章稱,不少特色小鎮資金鏈斷裂、商戶逃離甚至淪為“空城”,至少有100個“文旅小鎮”處于爛尾、倒閉狀態。典型的案例是投資3.5億的陜西白鹿原民俗文化村,開業后人氣一路下滑,不得不拆除。
自2016年從國家層面提出培育特色小鎮以來,特色小鎮以令人始料不及的速度站上了風口。培育特色小鎮的主要目的是挖掘有潛力、有特色的小鎮,通過產業發展帶動經濟發展,同時也可以吸納小鎮周邊一部分農村勞動力就業。說到底,特色小鎮是為了改善小城鎮的發展面貌,增強小城鎮的發展能力,加快城鎮化進程。
可是,在現實中,不少特色小鎮的路子走偏了。有的成了地產項目,有的變成了千篇一律的旅游產品,同質化跟風嚴重,在政策的刺激下,有的地方不具備條件也要硬上,一哄而上,沒了“特”字,反而對城鎮發展造成負面影響。也難怪不少網友感慨“小鎮故事少,充滿假和炒;看似一個樣,吃喝差不多。”
特色小鎮的發展,離不開自身稟斌,有特色才會有生機。就拿投資3.5億的白鹿原民俗文化村來說,投資可謂是大手筆,但沒有好好經營自身特色,而是大張旗鼓地舉辦燈光節、風車節甚至是麻將大賽,和白鹿原的文化IP沒有任何關系,最后不得不黯然收場。而反觀成功標桿烏鎮,將水鄉文化與互聯網產業相結合,大力經營世界互聯網大會、烏鎮戲劇節,既有文化資源積累,又有產業作為后盾,用特色支撐起了世界級的影響力和知名度。
特色小鎮的難點在于投資大、周期長、運營難度大,需要細水長流的投入與打持久戰的耐心。既需要外部市場力量的介入,還需要地方政府有為,要挖掘地方文化與產業特色,增強小鎮的內生動力,提升村民的參與感,讓小鎮保持人氣和活力,而不只是披著“特色”和“傳統”外衣的人造商業街。
此外,要遏止投機行為,還需加強監管。目前國家層面已出臺了相關的政策,對已公布的特色小鎮進行優勝劣汰測評,各地也不妨據此設置相關標準,建立特色小鎮動態調整機制,讓特色小鎮能夠健康發展。
文章來源:廣州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