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些年,關于特色小鎮的建設中,此前在2016年有相關部門對其聯合發文《關于開展特色小鎮培育工作的通知》,其中首批公布127個“特色小鎮名錄”,特色小鎮建設正式提到了國家戰略規劃的層面。
雖然,當前的新型城鎮化正在處于快速推進階段,值得肯定的是,各地對建設特色小鎮的熱情是空前高漲。如一批以特色產業為核心、特色文化為底蘊、特色空間為魅力的特色小鎮散落于在各地。
然而,從整體上看,迅猛發展的特色小鎮建設現狀存在諸多問題。早在2018年相關部門已對特色小鎮的優勝劣汰進行了測評,并從全國各地的特色小鎮指出419個“問題小鎮”,也相繼要求各地全面啟動自查自糾。
其中,對于所暴露出這個新型“文旅產業”所面臨的困惑,主要因素是一些特色小鎮存在“先天不足”和“后天不良”的困惑。如在地方政府和企業雙向推動下,特色小鎮遍地開花。導致一些地方由于資源稟賦先天不足,不少根本不具備建設條件的地區,為了“從無到有”,打起了挖湖、造綠、擴建濕地的歪主意,硬是擠進特色小鎮的行列。
事實上,國家對特色小鎮的支持力度是巨大的,無論是在政策導向還是資金支持、貸款優惠都為各級政府發展特色小鎮提供了較大的便利。隨著各地特色小鎮的一哄而起,“后天不良”的問題漸次呈現,諸如假小鎮真地產、政府大包大攬、只管前期申報而罔顧后期發展,產業的規模小、鏈條短、技術弱,沒能形成集聚效應,甚或資金鏈的斷裂而淪入“爛尾”工程。
而值得注意的是,某些地區沒有自己獨特的民俗文化、沒有地方特色優勢的支柱產業,也一窩蜂地跟隨、復制、模仿,倉促上馬。這顯然對特色小鎮無疑是具有優秀的歷史文化遺產價值,現如今亟待自查自糾,下馬一些“問題小鎮”,經過整頓改進,高位推動,圍繞打造優勢產業、提高設施水平、傳承歷史文化、保護生態環境等重點,將特色小鎮建設工作提升到一個全新高度。
之所以,在建設特色小鎮中必須是有高起點的規劃,高質量的發展,重視產業的謀劃和定位,堅持因地制宜,清晰定位產業方向,構筑產業特色優勢;而且還必須要控制好規模,集約打造,對于那種盲目追求,一哄而上的做法只會“虎頭蛇尾”,這顯然是在浪費資源。
另外,對于特色小鎮建設本身投資是巨大,因此一些地方政府還應為此給予相應的資金渠道,以至于對現有的投融資機制進行改革,從而為特色小鎮建設形成合力,以及對資金形成有效的保障機制。
文章來源:漢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