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9日正午時分,山東省沂水縣花彩小鎮林蔭道上的景致讓人流連忘返:綠樹環繞著一片湖水,在熾烈的太陽照射下,湖面波光粼粼、四周綠色參差,錯落有致。
對于中國上千家特色小鎮來說,這樣的美只是“滄海一粟”。遺憾的是,放眼望去,小鎮的街道空蕩蕩。
從“扎堆開建”到“無人問津”,不少特色小鎮表面看多是客流減少或項目爛尾所致,根本原因則是規劃建設、產業結構、文化底蘊、項目定位、運行模式等方面的不足。
小鎮“風頭”盛
特色小鎮的故事要從杭州說起。
2002年8月,杭州市政府批復成立轉塘科技經濟園,定位為工業園區。2005年,園區調整規劃,發展生物醫藥、電子信息、新能源、新材料等高科技產業。
2010年10月20日,國家發改委、工信部確定了杭州等五個城市先行開展云計算創新發展試點示范工作,2010年至2012年,園區調整發展方向,主打產業變成云計算。
之后,阿里云開發者大會在園區舉辦并逐年規模擴大。2013年,杭州市與阿里云達成戰略合作,在原來轉塘科技經濟園的基礎上建設基于云計算大數據產業的特色小鎮,命名“云棲小鎮”。
至此,中國第一個特色小鎮誕生。2014年10月時任浙江省省長的李強在考察云棲小鎮時,肯定了云棲小鎮的發展模式,并首次提出了特色小鎮的概念。他表示,“不久的將來,一個個產業特色鮮明、人文氣息濃厚、生態環境優美、多功能疊加融合、體制機制靈活的美麗小鎮將深刻改變浙江的經濟社會發展格局,推動新常態下的浙江發展保持中高速、邁向中高端。”
2015年1月,浙江省兩會提出“特色小鎮”概念,作為重點工作。同年4月,浙江省出臺《浙江省人民政府關于加快特色小鎮規劃建設的指導意見》,3年重點培育和規劃建設100個左右特色小鎮。
2015年至2016年間,浙江省公布了第一批37個特色小鎮創建名單公布及第二批42個特色小鎮名單。
“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從云棲小鎮出發,浙江“特色城鎮建設”模式逐漸向全國發展。2016年7月,國家發展改革委、財政部以及住建部決定在全國范圍開展特色小鎮培育工作,計劃到2020年,培育1000個左右各具特色、富有活力的休閑旅游、商貿物流、現代制造、教育科技、傳統文化、美麗宜居等特色小鎮,引領帶動全國小城鎮建設。同年10月,住建部公布第一批127個特色小鎮名單。隨后,浙江、上海、北京等地方政策密集出臺。
2017年7月,住建部公布全部第二批276個特色小鎮名單。同年8月,體育總局公布了首批96個體育特色小鎮試點名單。
值得注意的是,2017年4月,住房和城鄉建設部、中國建設銀行股份有限公司聯合印發了《關于推進商業金融支持小城鎮建設的通知》,建行公司業務部相關人士表示,建行將推出至少1000億元左右意向融資額度。
彼時的小鎮,熱錢涌動,熱鬧非凡。不少手持資本或者資源的玩家紛紛進場。一位不愿具名的投資商告訴《法人》記者,“那時,手頭有錢或有些資源背景的人都看準‘特色小鎮’這一風口,不少人都進場了。進場的很大一批人,都是打著特色小鎮的旗號,實際卻打著自己的利益‘算盤’。”
走入“落寞時刻”
2021年7月19日,記者走訪了位于山東省沂水縣的花彩小鎮。據了解,該小鎮是以花文化為核心,集花卉旅游、親子游樂、婚慶婚戀、特色民宿、休閑購物為一體的旅游度假綜合體,按照沂水縣“全域旅游、全景沂水”的旅游發展理念,著力打造的4A級旅游景區。
小鎮目前已經完成了林奈花鐘,中心花園,愛情隧道,玫瑰花園,婚慶草坪,軌道火車,百畝杜鵑花海,林下花海等20余個景點建設。每個景點都有不同的特色,各自展現了不同的風采,特別是占地10000平方米的歐式中心花園尤為壯觀。
面對如此美景,記者放眼望去,卻發現偌大的小鎮杳無人煙。當地知情人士介紹,“小鎮平時人很少,周末人流量稍微大點。從小鎮產業來看,商家盈利微薄。原本這是一處苗木基地,后商家改造成為‘特色小鎮’的,也就是為當地居民提供了個周末賞玩的地方。”
小鎮的落寞不止“無人問津”這一幕。近日,一份“中國特色小鎮死亡名單”在網絡流傳。文章稱,不少特色小鎮資金鏈斷裂、商戶逃離甚至淪為“空城”,至少有100個“文旅小鎮”處于爛尾、倒閉狀態。其中,投資3.5億元的陜西白鹿原民俗文化村,開業后人氣一路下滑,不得不拆除;麗江雪山藝術小鎮,因資金周轉不良,被其他商家接盤;龍潭水鄉同樣游人寥寥,大部分商家空留招牌,大門緊閉。
針對小鎮發展中無序、畸形的相關問題,相關部門早就注意到了。
2017年底,國家發展改革委等部門提出建立規范糾偏機制,并明確指出“對已公布的兩批403個全國特色小城鎮、96個全國運動休閑特色小鎮等,開展定期測評和優勝劣汰”。2018年底,403個“全國特色小鎮”整體更名為全國特色小城鎮,419個“問題小鎮”被淘汰整改。
2020年9月25日,國務院同意并轉發國家發展改革委《關于促進特色小鎮規范健康發展的意見》。“意見”明確要求準確把握發展定位:準確理解特色小鎮概念,以微型產業集聚區為空間單元進行培育發展,不得將行政建制鎮和傳統產業園區命名為特色小鎮。
“意見”還稱,準確把握特色小鎮區位布局,主要在城市群、都市圈、城市周邊等優勢區位或其他有條件區域進行培育發展。準確把握特色小鎮發展內涵,發揮要素成本低、生態環境好、體制機制活等優勢,打造經濟高質量發展的新平臺、新型城鎮化建設的新空間、城鄉融合發展的新支點、傳統文化傳承保護的新載體。
這是繼2019年7月2日,國家發改委總結了在浙江德清2019年全國特色小鎮現場會上發布的工作成果,集中推介了五大方面的“第一輪全國特色小鎮典型經驗”、樹典型之后,再一次正面引導、糾偏糾錯,力求回歸特色小鎮本質、目標和路徑,推動特色小鎮健康發展。
特色小鎮的出路
小鎮走偏了,問題究竟出在哪里?
城鄉統籌發展研究中心副主任梁勝紅接受記者采訪時談道,小鎮的發展過程中的確有多個層面的問題。具體來說,在運營過程中創新不夠、產業投入跟不上、經營管理人才不夠、資本亂象等。“有一些不良投資商拿特色小鎮當幌子,搞策劃編故事、講故事,地批下來以后,不去做小鎮,而是做其他商業開發去了。”
梁勝紅認為,目前特色小鎮最核心的問題就是和地域資源匹配不上,和當地政府產業發展戰略定位也匹配不上。
未來,特色小鎮的出路在哪?
梁勝紅說,未來特色小鎮要想活起來,一定要和鄉村振興結合起來。中國有66萬個村莊,從鄉村振興囊括的人口數量上看,超過10億。鄉鎮的經濟潛力會不斷釋放,助力經濟內循環。鄉村振興過程中,選擇以特色小鎮這種要求和模式去做,既能把鄉村振興這個鄉村建好,產業建好,也能把特色小鎮做特色。
“兩者一結合,一定是一種非常好的模式,鄉村振興講的鄉村宜居、治理有效、產業興旺,人民生活幸福,這些和特色小鎮的要求其實是相對應。幾個村莊在一起,合起來建一個特色小鎮,就一定能帶動幾個鄉村的鄉村振興發展。”
很多小鎮的建設在它選擇的片區里包含了多個村莊。對于鄉村振興來講,如果在單一的村子里進行相應的資源調配,在尺度上很難滿足一個完整的人居環境的打造。
村莊的發展需要跳出單個村莊進行多個村莊的統籌發展。這時就帶來了一個思考,就是有沒有可能將鄉村振興和小鎮的發展之間進行一個很好的結合,同時把一些公共的服務職能,用一個非村落化的方式進行供給,以此實現小鎮的完整形態。我們在很多的案例當中都發現了這樣的一個趨勢,那么在這樣的趨勢下,背后還需要解決一系列的問題,比如土地屬性問題、空間規劃當中村莊的人文肌理問題。
“在這個過程當中,怎么樣把這些東西納入現在的小鎮規劃里,這時就需要做一些微調,但是大部分時間還需要考慮在這樣的基礎上能不能完成兩者之間的互相融合,這也是將來在技術層面需要給出的一個解決方案。”
文章來源:法治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