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很多地方美麗鄉村、特色小鎮等項目得到了快速推進和發展,一批村鎮舊貌換新顏。但是,少數地方脫離實際,熱衷于“復制粘貼”, 一哄而上搞特色小鎮建設,引發了“千村一面”“低質仿古村”等現象,造成了社會擔憂,尤須引起警惕。
仔細分析這些現象的背后,其實折射出了兩個問題。一個是部分領導干部政績觀浮躁,只顧短期利益,不顧長遠發展,脫離實際盲目追求“短平快”政績。另一方面,也凸顯出部分官員對于小鎮建設缺乏長遠規劃,比如項目沒有經過仔細深究和實地調查就匆匆上馬,導致建成的特色小鎮成了“曇花一現”。凡此,不僅讓小鎮建設因錯誤建設而失去原真,也容易陷入同質化、低水平重復建設的“怪圈”,極大地浪費人力物力和財力。
特色小鎮建設,規劃是首關。不管是美麗鄉村建設,還是特色小鎮打造,都要把規劃做實做好做在前。地方領導干部要克服目光短淺、急功近利思想,把目光放遠,把調研做實,做到心中有數、胸有成竹,切實防止因決策失誤而造成不必要的折騰和浪費,從而科學有效推動小鎮建設。
其實,特色小鎮建設說到底離不開“特色”二字。脫離了“特色”,即使砸再多的錢,下再大的力,也難以為繼。要知道,只靠簡單的“復制粘貼”,小鎮是難以擁有屬于自己靈魂的。在建設特色小鎮時,一方面要依托當地實際和地方習俗文化,因地制宜,宜花則花、宜果則果、宜游則游,突出差異化和特色化。另一方面,也要有耐心、講創意,善于尋找特色小鎮的靈魂所在,善于挖掘當地優秀農村文化和傳統文化,并多在“里子工程”上下功夫, 讓“望得見山、看得見水、記得住鄉愁”成為特色小鎮的內涵和靈魂。
當然,對于特色小鎮盲目建設、“短命”建設的病殤,也不能說說就過。還需要加大責任追究力度,實行項目終生負責制,對“拍腦袋決策,拍屁股走人”的干部要進行秋后算賬,不斷倒逼小鎮建設“實打實”。另外,還要不斷完善決策機制,嘗試引入“專業顧問”等第三方力量,讓專業人士參與討論和決策,給特色小鎮建設裝道“安全杠”。
文章來源:半月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