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分特色小鎮“倒閉”,癥結究竟何在?
——同質扎堆,毫無規劃。某一小鎮聲名鵲起,隨之而來的就是跟風照搬,大家都希望能趁熱“撈一把”。西部某省一處古鎮,因熱播電視劇的展示而走紅,短短兩年內,方圓200平方公里內冒出民俗文化村、影視城乃至景觀農業園等6個文旅項目,村一級的“小打小鬧”尚不在內。有專家直陳,如此“復制粘貼”式上項目,等于自相殘殺,哪能形成良性循環?
——內涵空洞,特色全無。這一點許多游客已經看清了:一條小吃街、一條商業街、一個廣場、一堆仿古建筑,就是一些特色小鎮的全部世界。“去一次不會去第二次,看一個不會看下一個。”有游客說,“去小鎮我們希望感受的是文化鄉愁,不是看一堆假古董,買一堆地攤貨。”
——資本工具,淪為幌子。有個別特色小鎮上馬莫名其妙,甚至觸碰生態或土地紅線,結果沒建成就被叫停,數億元投資打了水漂。這是怎么回事?
據了解,一些特色小鎮項目獲取土地不需要經過“招拍掛”,可以大大削減地產商的成本,因此有些房地產企業就打起借特色小鎮“拿地”的算盤。“蓋小鎮是可以配套一些房地產項目的,說到底賣房子才是正經事,小鎮辦得起來與否,倒在其次。”一位業內人士透露。
——政績推動,盲目上馬。為了政績“亮眼”,一些地方政府只惦記做項目的加法,不考慮規劃的章法。基層干部最頭疼的上級硬指標,就是“引進項目”,而特色小鎮因為紙面上可以勾勒出多方面的效益,往往成為地方的選擇。加之對于領導的“拍腦袋”,約束機制往往缺失,論證環節更是從簡,特色小鎮“前仆后繼”。
文章來源:半月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