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時候,國內的購物中心總在進行著數不清的跟風“洋務運動”,但往往什么都想嘗試,效果卻不見得好。其實,對于做好一座購物中心來說,首先需要做的是最基礎的部分——規劃好自己。有時不一定要玩出千般花樣,只需做好最基礎的“七步”即可事半功倍,所謂重劍無鋒便是此理。并且,這些步驟少一步都會對購物中心的未來運營產生巨大影響。
第一步:“看得見”
做好商業展示面
主要是保證外部看得見項目,體現展示性,在地塊什么位置,布置什么物業功能,用在綜合體里面的物業排布,像萬達就是強行要求商業展示面不低于200米。而在“看得見”中需要考慮以下三個問題:
1.看得見
土地價值評估;
土地價值評估案例;
2.看什么
形象展示面放什么;
給消費者什么樣的形象;
放的業態和品牌要求、選址要求;
3、客戶怎么來
還需要讓客戶看到以后有感覺,看到什么很關鍵,直接決定項目定位、檔次、形象和主題,看到什么讓客戶產生聯想,并吸引客戶進店消費。
第二步:“進得來”
做好外部交通銜接
進得來包括交通組合方式、構成比例,關注來本質是回答項目的外部交通銜接方式、如何順利搭接外部交通方式,不同等級購物中心交通方式差異化對待。
要點1:分析項目四至的道路等級,現狀與未來的道路等級,道路等級決定項目定位等級和輻射范圍,等級越高,道路要求越高;
要點2:提前評估消費者的來消費的方式與比例,區別交通設計導向,私家車?公交車?地鐵?步行?不同類型的購物中心交通組合方式完全不同,城市級與社區級完全不同;
要點3:對未來交通擁堵點的判斷,建成后及建成后的預判;
要點4:交通出入口考慮擁堵點、便捷性、安全性及相互干擾等問題;
要點5:進得來還得出的去,即項目的安全性,保證出車庫不遇到事故。
第三步:“停得下”
做足停車位/停車動線
項目車位配置多少才算夠用,滿足最大負荷運轉的80%停車位需求即可,停車數量在地塊允許的條件下,與項目區位屬性、公共交通、地鐵直接相關。
要點1:不同等級、不同類型的購物中心對停車位的需求完全不一樣;城市級/區域級/社區級/家庭型/年輕時尚型.....對車位的要求完全不一樣;
要點2:注意綜合體內部停車位指標的共享和協調;
要點3:停車位的數量關系到地下車庫層數,最直接影響成本和負一層利用;
要點4:注意不同物業類型在停車位方面的分區和共享,方便后期管理;
要點5:優化停車動線,停車位車位劃割,包括出入口,提高車位使用效率。
第四步:“流得動”
內部人流動線設計
關鍵要素1——出入口:如人的臉面和嘴巴,出入口設計不合理,人流導入會受影響,但必須區別對待形象入口和人流入口的區別;
關鍵要素2——中庭設計:中庭如人的心臟,人流進入以后在中庭聚集再通過連接中庭的通道,所以中庭的位置、形式、個數、方式很重要;
關鍵要素3——水平動線:水平動線結合中庭設計,使同平面上的各店鋪的空間上得到充分展示,使消費者能輕松看見商店內的展示細部,適度長度;
關鍵要素4——垂直動線:RET睿意德策略顧問部副總經理孫義寧在總結自己多年的建筑設計項目經驗時指出,從平面的流線上多出一條向上一層的路,無論是自動扶梯、垂直電梯,還是樓梯,都等于在平面流線上加了支路,分流了人群,由于一層的人群基本是有保障的,所以流線的作用就是盡量把人往高處拉。從而誘使購物者離開低樓層前往另一個樓層購物,這在設計上是樓層垂直動線要解決的問題,高層人氣決定購物中心成敗;
關鍵要素5——跨層動線:超過6層的購物中心,消費者已經很難一層一層的走到頂層,有跨層電梯來引導消費者往下向下流動,類似于瀑布往下。
第五步:“逛得爽”
設計主題層及主題區
目的:保證目標消費者迅速找到目標樓層,同時逛的時候有品牌豐富度,主次搭配;深、面寬、硬件設計完全不一樣,如兒童、電影院、百貨、溜冰場;
關鍵要點——主題區:圍繞各層的主力店,設計以主力店為核心的業態,方便業態互動,后期鋪位劃割、招商。
第六步:“切得好”
鋪位劃割及組合
目的:保證資源占有與租金貢獻匹配,最大化臨街鋪位,采用切小合大原則;
關鍵要點1——先業態再鋪位:以業態確定鋪位的資源劃分;
關鍵要點2——先主后次:先搞定主力店的鋪位要求,再圍繞主力店切分散鋪;
關鍵要點3——能用則用:充分利用公共設施,如衛生間、過道、樓梯等人流;
關鍵要點4——能省則省:減少公共通道、輔助設施對通道資源的占用。
第七步:“撐得住”
輔助設施和電梯設備
目的:看輔助設施和機電設備能否支撐購物中心的正常運營;
關鍵要點1——衛生間配置:不同主題/級別的購物中心對衛生間配置不同;
關鍵要點2——補貨通道:中高檔的購物中心的補貨通道設計;
關鍵要點3——電梯等機電設備:看機電設備能否支撐項目運營。
本文來源于贏商網,如牽涉版權問題請與管理員聯系,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