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云和王健林打賭的時候,所有人都相信互聯網正浩浩蕩蕩摧毀傳統零售業,大家都認為王健林的輸是理所當然,馬云一定贏得輕輕松松。
但到了今天,馬云和王健林的這個賭局很難分出輸贏,已經進入了加時賽時段,或者徹底的給一個判斷,就是在今后的競爭中王健林不會輸馬云不會贏,而且BTA的格局要做一個較大的修改,有可能會形成WBTA的局面。
這是因為移動互聯網的到來,讓領先的馬云和看似落后的王健林都回到了同一起跑線。在PC互聯網時代,商業邏輯是企業大量燒錢,通過低價、免費,獲取海量用戶,然后再想辦法把流量變現。在這個時期,傳統商業很難和電商去打,因為不在一個維度,傳統商業的結局基本上是死路一條,所以馬云們不難得出馬贏王輸的結論。
但這個看似鐵定的結局很快就被改變了,移動互聯網來了,給走向死路的傳統商業帶來了福音,大家競賽的跑道變了,與PC互聯網時代用戶只是一個冷冰冰的ID、一臺PC后面可能坐著10個人不同,一部手機只有一個人在用,是唯一的,也是幾乎隨時可以找到的,它的使用者是真實可感的人。這意味著什么?移動互聯網本質上開啟了一個可以精確知道用戶是誰的時代,同時這個手機用戶又是有著付費習慣的。這不恰恰就是傳統商業的模式嗎:一件一件貨物賣給一個一個具體可見的人,交易過程中伴隨著情感交流。是的,情感。PC互聯網時代的名言是,沒有人知道你是一條狗——用戶不過是海量ID里的又一個,沒有面目,不直接產生價值。移動互聯網使企業與用戶之間非常容易形成“粉絲”關系,企業極有可能成為用戶的“寵物”而被“供養”。所以,對于傳統商業,移動互聯網帶來的不再是顛覆,而是升級:原先你是來我店里買東西,現在你通過手機就可以跟我取得聯系并且完成支付,效率更高了。
移動互聯網連接的是移動端流量,以及龐大的線下產業。相對于互聯網、傳統產業,都是一次歷史性的變革。有了移動互聯網,傳統商業的包袱又重新成為資源,線下做得好,在一個領域深度運營加上移動互聯網提供的自我升級,就構成了“重度垂直”,就在與那些PC互聯網時代成長起來的電商相比就站在同一起跑線,甚至還勝算更大。
尤其是在移動互聯網時代,電商已經升級為O2O了,在O2O時代有線下的才更有能量,但很多人都沒能看懂。在之前的一個會上,面對馬云的追問,王健林用萬達歷時27年的發展以及4次轉型來回答轉型O2O能成,但馬云似乎并不滿意,“我聽了半天還沒聽明白,到底準備付多少代價”。王健林接著回答:“我們也不準備付出多大代價,代價太大,我們就變窮了。”
之后,馬云在主題演講時提到,“O2O是一個偽命題,因為它原來思考從線下往線上走。有人講如虎添翼,我從來沒見過一個老虎有翅膀的,那是想象力。坦克裝上翅膀未必是飛機,坦克就是坦克,只有飛機和坦克的完全的結合,才能有未來。所以所謂O2O,是傳統經濟自己想象,說有一天,我可以飛到天上去……”王健林很不服氣,反駁馬云說,“先給你提醒一下,飛機就是從地面上飛上去的,最后還要落地回來。”
在以往,分別作為“線下商業地產”和“線上商業地產”的代表人物,王健林和馬云已經激辯過數次,而此次雙方再次過招,實際圍繞的是“互聯網+”,具體說是傳統企業“互聯網+”路線問題的激辯,按照馬云的路線,萬達必須為互聯網+轉型付出巨大代價,線上到線下才是正確路線,線上是主導。而在王健林眼里,傳統企業轉型還是應該自我主導的從線下融合到線上,逐步蛻變。
我一直認為,傳統企業在移動互聯網時代的機會比PC互聯網時代成長起來的那些互聯網公司更大,他有用戶、有資源、而且業務模式從一開始就是收費,完全與移動互聯網時代的法則吻合。王健林說過,O2O這個O分為上下兩半,上半部分是線上,下半部分是線下,相比較而言,O2O的線下更難做。你再有錢有人,把線下做大也要花十幾、二十年時間,這是個力氣活,沒辦法用巧勁。萬達用了20年時間做成了線下,已經把最難得都做了。而相比之下,BAT三家要連接線下場景,無論打車、醫療還是教育,這些場景都高度豐富、高度分散,需要大量時間和資金去彌補。
萬達目前的做法基本上是呈重度垂直化,重度垂直也就是:1、從海量用戶到精準用戶,從免費到收費;2、重構場景,也就是線上線下結合的構建用戶消費場景;3、搭建IT系統來深度運營。
萬達具備豐富的線下場景,發展O2O,關鍵是向線上的融合,以及線下場景的持續高速擴張。這方面,萬達早已做好布局。不僅與線上另外兩家巨頭聯盟,解決Online流量的問題;而且投入資源建設線下場景(包括對影業、體育方面的收購)。而這些線下場景的持續擴展,則需要金融的驅動力量,這也是萬達去年收購互聯網金融企業快錢的根本出發點。去年12月26日,萬達集團旗下的主營業務商業地產剛剛在港上市,融資288億港元,創下了港股三年來的最大IPO紀錄三天后,萬達集團就宣布戰略控股第三方支付公司快錢,在轉型的道路上邁出關鍵一步。
在沒有并購快錢之前,萬達的O2O布局是堆積木式的物理搭建,而在并購快錢之后,則很可能使萬達整個轉型呈生態化。根據易觀智庫發布的2014年第3季度《中國非金融支付機構市場季度監測報告》,快錢交易規模位列銀聯商務、支付寶和財付通之后排名第四,與財付通不相上下。萬達通過此次并購,為萬達電子商務及金融產業獲得重要的支付平臺,而且快錢作為支付工具一下子打通了線上線下,成為萬達O2O的重要推手。
有了快錢后,萬達生態里的所有預約、消費、評價都活了,都可以用手機通過快錢快速完成,甚至可以提供給類似京東“打白條”一樣的個人金融服務、出行車輛服務等等,更何況快錢的原有體系里已經積累了超360萬的商戶和數據,以及服務的C端(間接服務)。萬達不但有了用戶,而且在用戶體驗上更上一個臺階。所以王健林才會決定要全力做大快錢的支付規模,全集團要為快錢的發展提供支持,不僅萬達電商用快錢支付,萬達廣場商家也要用,“商管公司要一家一家去談,動員他們使用快錢。研究推出一整套優惠方案,提供大力度的支持”。
從目前來看,在移動互聯網時代,左手重度垂直右手快錢,萬達正在改變BTA格局,WBTA已經成為移動互聯網時代的新巨頭。
本文來源于百度百家,如牽涉版權問題,請與管理員聯系,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