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們的印象中購物中心總是“聚攏”在一起的,或者說這是大部分開發商選擇購物中心的前提條件。試想一個被三條馬路分隔成四個板塊的購物中心該如何做商業?一個購物中心位處新晉開發的城市郊區,除了做社區商業,它的未來還有哪些可能性?但是,有一個購物中心它做到了!在七年內做了三次品牌升級,其主力品牌是如何從國內二線品牌逐漸升級到Kate Spade,一起來看看深圳海岸城的成功案例吧。
2007年,深圳海岸城開業的時候,它是深圳西部最大的室內購物中心。它位處深圳南山區的核心位置,但遺憾的是,在深圳的商業布局上,南山區所處的西部一直是個商業“軟肋”。相比于羅湖和福田的繁榮,西部顯得過于寂靜。在海岸城開業的早期,它的周邊還是一片正在建設中的大工地,區域內的商務氛圍也遠未成形。
可以說,深圳海岸城開業之初面臨的并不是最好的市場環境。但它卻在最初就制定了八年經營計劃。在這個計劃中,它有意識地制定了品牌調整方向。
這個計劃是這樣的:
第一階段,以大眾親民為定位,引進了永旺超市、順電、稻香、海岸影城、海岸冰場等主力店,以服務周邊社區居民為主。
隨著周邊商務樓的入駐率的提升,在第二階段引進了ZARA等快時尚品牌。
第三階段調整,從2012年開始提速,引進華南首家Forver21,Michael Kors、rouge&lounge、patrizia pepe等國際二線及輕奢品牌也相繼入駐海岸城東區一樓。伴隨著眾多時尚品牌的入駐,深圳海岸城以輕奢的品牌形象全新綻放。無論是場內的時尚展示,還是宣傳雜志,都不再是簡單地對時尚品牌的展示,而是有了自身的時尚主張和態度。
它是如何做到的呢?
海岸城基本信息
商業面積:購物中心12萬平方米,商業街4萬平方米
功能定位:購物、休閑、娛樂中心,深圳西部最大型購物中心,南山新的形象標志
產品組合:
海岸城由東西兩座寫字樓、海岸城購物中心和海岸風情街組成。
海岸城購物中心與凱賓斯基酒店,保利文化廣場、天利中央廣場一起,構成了深圳南山商業文化中心區的核心。
雙廣場、雙步行街、雙首層的組合特色。
主力商戶:海岸城:JUSCO吉之島、海岸影城、冰FUN海岸滑冰場、UNIQLO優衣庫、ZARA、順電、玩具“反”斗城、大飽口福自助餐;保利文化廣場:深圳天虹百貨、家樂福超級市場、保利影城
天利中央廣場:太平洋電影城
“雙首層”設計積聚人氣
海岸城創造性地推出了“雙首層”的消費聚集模式。
在海岸城不僅有傳統的“基礎首層”可以聚集繁華的商業人流,更增加了二層北面與高架步行街相連的“增值首層”,有效引導客流走向,提升商業價值。
而且,海岸城二樓至五樓采用新穎別致的退臺式餐飲設計,不僅讓人們在用餐的同時親近自然,享受輕松,更直接將戶外的消費群體接駁進購物中心室內,產生最直接的消費契機。室內外空間的巧妙結合,構筑出生動的城市風景線和豐富的消費機會性。
與深圳灣步行街相連的海岸城二樓是客流導入最密集的樓層,也是經營坪效最高的區域。這條二層空中連廊,長710米,寬20米,將步行街2側70余萬方的商業建筑連為一體,為市民提供足夠大的公共活動空間。
歌力思、馬天奴、瑪絲菲爾等年銷售額過千萬的大女裝品牌專賣店便集聚于此。
二樓的另外一個特色是集合店,森美、D2C等多品牌集合點或者韓劇電梯口,或位于主入口通道。集合店約占品牌總數的8-10%,它們成為海岸城區別與其他購物中心的亮色之一。
業態調整升級區域性購物中心
雖然海岸城開始定位是親民的社區商業,但是隨著它不斷變大、變強,輕奢、大女裝的品牌入駐,輻射面積不斷擴展,從社區型的商業中心逐步升級成為以輕奢打頭的區域商業中心,帶動周邊商業的溢價,這對主打快時尚品牌的上海社區購物中心是有借鑒意義的。
而且,在購物中心品牌日趨同質化的今天,海岸城通過引進了一定數量的買手店、設計師品牌店、集合店以尋求個性化和差異化的競爭。不過,消費者在接受設計師品牌方面,需要一定的教育過程,這也是對購物中心運營的一大考驗。
深圳海岸城三次升級,成功將社區商業轉型至輕奢市場。不難發現,對于商業地產來說,挑戰的往往還是商業的運營。好的經營是商業成功的保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