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一個人從唐朝穿越到清朝,他或許有些不適應,但還能接受那樣的生活;如果一個人從清朝穿越到現代,那他可能會瘋掉,因為太多的高科技和未來生活行為讓他難以接受和理解。
隨著商業世界的變遷、科技的發展和人們消費習慣的變化,一些商家受到打擊,一些則看到商機,未來商店究竟要如何發展才能屹立于商業世界舞臺上不倒,成為零售界的一個課題。
經過分析機構、實體店鋪和科技公司的各類試驗與預測發現,未來商店更多要做到的是智慧購物,而智慧購物離不開三大要素——高科技、自助化和體驗式經營。
智能科技怎么玩?
現在大家都在談O2O,比如在線支付、掃碼購物等,銀泰系與阿里巴巴算是這方面合作的先驅者之一。
不過未來商店的智慧購物可并非如此簡單。首先,一切都要從硬件開始。
大悅城目前正在建設和研發新一代的購物中心產品——結合智慧購物與大數據分析的商場。
“我們會在商場建設一個智慧摩天輪,顛覆傳統購物體驗,通過掃碼可以完成摩天輪紀念品和衍生品、餐飲、套票等一站式服務,這種空間引導結合了科技互動,可以實現引客流和運營驅動,形成摩天輪智慧經濟圈。此外,我們還會打造智能停車場,可以自動識別車牌、進行車位引導,不少記不住停車位的客人還可以反向尋車。當然,最重要的是,如果將智能停車場設置在高層,則還可以形成‘噴淋式’顧客導流,讓停車之后的客人從高處開始一層層瀏覽商場。”上海大悅城副總經理危建平自豪地說。
智慧購物還體現在對于大數據的處理與運用,比如商場未來可以從手機、POS上的銷售數據進行抓取進行智能運營。且可以通過調研和數據進行消費者圖譜研究,對于客群的來源、需求和導流等進行識別,繼而進行決策與營銷。
科技的進步還讓更多商家看到了未來發展的方向。
埃森哲的調查顯示,因電商的崛起,傳統零售業正經歷一輪前所未有的格局之變。如今的消費者已成為不間斷購物的顧客(non-stopconsumer),他們使用網絡、出入門店,并且通過微博、微信等社交網絡保持聯系。想要吸引這些消費者,傳統零售商必須不斷變革,經歷數字化轉型,成為“無縫零售商”。
趙先生正打算創立一家基于iBeacon技術的商業公司,將商場內的各個商戶聯系起來,可以在未來進行互動營銷。iBeacon配備有低功耗藍牙(BLE)通信功能的設備使用BLE技術向周圍發送自己特有的ID,接收到該ID的應用軟件會根據該ID采取一些行動。比如,在店鋪里設置iBeacon通信模塊的話,便可讓iPhone和iPad上運行一資訊告知服務器,或者由服務器向顧客發送折扣券及進店積分。
“未來的商業是需要互動的,基于wifi環境、iBeacon這樣的技術都可以輻射到一定范圍的消費者,然后可以通過APP下載優惠券、了解商戶信息,而我們則以收取傭金模式獲利。”趙先生說。
“無人化”運作
未來商店既然采取大量科技手段,則“無人化”將是未來零售產業運作的一大特點。
目前在商店內還需要人工進行服飾類產品的試穿,電商則以圖片展示細節,而在未來商店,試衣服甚至試妝等都可以進行虛擬運作。
“比如通過特殊的鏡子可以看到客人穿上不同衣服的效果,邊上還有各類首飾搭配效果展示。而且這種無人化虛擬試裝還能促進消費,因為原本可能只購買一條裙子的客人在虛擬搭配后可能一并購買首飾、鞋子甚至包包等。”長期研究零售行業的資深專家丁浩洲分析。
另一項則是電子價簽,萊坊預測,高質量的數碼屏幕會取代傳統價簽,更多地出現在未來商店。
目前已有業者開始嘗試。樂城超市正試水未來超市,在其店內,有超過60%商品價簽都是液晶顯示的電子價簽,電子價簽與普通價簽的區別在于只要后臺電腦更改價格,則前臺商品價簽就同步修改,無需人工,這避免貨架價簽與收銀刷條碼時出現價格不一致的問題,也是節約了人工成本。
“以射頻或其他技術制作的電子價簽還可以與后臺倉庫連接,一旦顧客挑選了貨物可以通過電子價簽反應到后臺,進行補貨、出貨等步驟。”曾經在世博未來商店工作的一位人士透露。
記者在一家美國的蘋果店看到,其銷售貨品就是通過觸摸屏下單,接著后臺就會收到信息,幾分鐘內貨物出現在消費者面前。
消費者能自助下單,則也能自助埋單。
記者采訪了解到,在華潤系麾下的高端超市OLE內正在試驗“無人化”自助結算,在人工收銀臺邊上,有一排自助收銀機,消費者通過自己刷條碼自行結賬,以避開購物高峰的結賬排隊。世博未來商店中則采取通過射頻技術將所有貨物瞬間掃碼結算的方式。樂城未來超市內,消費者選取貨品后根據觸摸屏圖片步驟可自己稱重并貼價,對生鮮商品,店內采用日本全進口無人工自助包裝和稱重機,由消費者自己DIY選貨和包裝,客人可以到無人收銀臺將商品過條形碼機,顧客隨后將信用卡或現金放入指定口,收銀機會自動扣款并找零。
萊坊指出,未來零售業的交易會越來越向無紙化、無人工化方向轉移。有些零售商甚至可以在未來提供“無人機”送貨,比如未來商店有時會作為展示場所,客人下單后可能涉及送貨環節,有時客人甚至要求1小時內送到,因此其預測未來無人機、無人駕駛送貨車或機器人都可能成為送貨方式。
記者采訪獲悉,目前麥德龍麾下的電子專賣品牌門店就在德國研發了一個商場內的智能展示區域,試用滿意后可以當場訂貨,隨后送貨上門。
體驗是王道
電商沖擊之下,實體零售商的日子很艱難,但實體業者也并非全無機會。
埃森哲的研究發現,消費者有重返實體店的有趣跡象。雖然68%的調查對象表示未來購物將更多地在網上進行,但是相比前一年該比例下降了8%。消費者回歸實體店的趨勢說明,實體店的購物體驗是其他渠道無法代替的。因此,在考慮實體店鋪收縮與擴張的同時,零售商需要更大程度地在無縫零售環境下發揮實體店的作用。實體店與線上渠道絕不該是非此即彼的關系,而是互相支持,使得有更多影響消費者、方便消費者的觸點,滿足消費者不間斷購物的需求。如何重新定位實體店在多渠道中的角色,重視體驗式經營將會是零售商的機會之一。
“銀泰系最新的一項發展計劃就是更多進行購物中心或綜合體的開發,其中銀泰城在未來會引入更多體驗是業態進行轉型,因為體驗是未來實體店最重要的引流‘法寶’。”銀泰集團內部人士坦言。
上海大悅城則在去年辦了121場活動,平均每周舉辦3次,包括泰迪展、變形金剛展等,這類線下體驗活動每次舉辦都可以獲得數萬人流,小王子展甚至獲得了13萬人次的參觀客流,體驗活動期間讓該商場內的客流和日均銷售額同比提升了10%以上。
在危建平看來,未來大悅城的新店會更多投入到體驗式業態的引入和體驗是活動的舉辦上。
“值得注意的是,雖然未來商店的藍圖很美好,如今已有一些業者在嘗試,但成本非常高,比如電子價簽、虛擬穿衣鏡、無人機等,這些設備投入很大,若并未達到一定的規模采購則成本壓力很大,比較難短時間內擴張。”丁浩洲指出。
記者了解到,普通超市一天營業額約20萬元,樂城未來超市該數據約30多萬元,但該未來超市投資達3000多萬元,是普通超市的5倍。樂城創始人王衛坦言,成本的確是一大問題,比如每個射頻價簽貼最低成本1.8元,每個貨品都要貼上,均一次性使用,有些商品單個的利潤都達不到1元,因此未來商店的發展還存在一定的挑戰。
(來源:第一財經)若牽涉版權問題請聯系管理員,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