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內外實體商業階段不同
實體商業在中國的發展是“從0到1”的過程,即從匱乏到豐富,一定意義上講,“全”、“大”、“豐富”就是優勢。也就是說,區別于海外商業地產的發展,國內實體商業在自身羽翼尚未豐滿的過程中,就直面互聯網對于其方方面面的挑戰。在此背景下,我認為,國內實體商業轉型應關注三個關鍵詞,分別是:
第一,迭代。“泛90后”成為消費人流主體之后,其消費理念的巨變對于商業的影響是需要重點分析的。
第二,去交易化。在“互聯網+”時代,各類渠道都在爭搶實體商業的客流,實體商業渠道的意義在減弱。
第三,強主題。主題要求的背后是人群對于實體商業情感以及價值觀認同的需求。
一個數據似乎非常可怕,2014年年底,全球移動通信系統協會(GSMA)信息組織的數字分析師提供的數據顯示,世界上移動設備的數量首次超過人口總數,即目前使用的移動設備的數量和人口的數量均超過了71.9億大關。那么,這是否就意味著實體商業沒有發展了嗎?實際上,我們始終認為,正是因為技術改變了原有生態系統的進化周期,它也會促使傳統行業進行變革的思考。它們之間并非替代的關系。網店沖擊實體商業,攻占了便利交易的渠道;移動終端的開發,降低了衣、食、住、行的外向機會,它們各有所長,互有補充。
大數據不等于有效數據
對于商業地產的大數據應用,我們需要注意,大數據不等于有效數據。比如,大家都有類似的經驗,即某一個文件自己確信存儲過,但是需要的時候卻無論如何也找不到;同樣,醫院在病人離開后的數據是缺乏的。也就是說,目前,各類PC端、移動端渠道可帶來隨時隨地的數據,但是,數據眾多,且分散在各種載體、渠道中,這些海量的數據分布稀疏、分散,呈現海量的碎片化形態,沒有按需收集,且也沒有按照模型整理,并不是有效的數據。
那么,如何得到有效的數據呢?
我們認為,中國的實體商業的發展跟國外的歷史是不同的,原有的發展多是“下游思維”,也就是無限相望地向海外學習經驗,但是,在當下,對于海外,我們不必再敬仰。其實,國內快速迭代的項目提供豐富的比照和前沿的探索,可以給國內商業地產人大有作為的天地,讓大家可以從“上游思維”切入。相比產品、技術等層面,從“人”的層面分析更為有效,這就需要分析消費者屬性、消費者行為軌跡、特定人群分布、消費偏好以及發展趨勢。
“互聯網+”與“+互聯網”的思考
我們注意到,目前研究產業互聯網有兩種思維模式——“互聯網+”與“+互聯網”,其本質是將何作為核心優勢進行延展,將互聯網技術作為核心則為“互聯網+”,而將產業作為價值核心延伸則是“N+互聯網”。對于商業而言,實體商業擁抱互聯網技術的核心優勢是基于場所、產品、服務的運營管理。
無論實體商業還是虛擬商業,目標只有一個,就是爭搶消費者的時間,為此需要做的事情都是去提升平臺效率。辨明線上線下的相似與不同,我們需要從思維互補、極盡各長的角度,進行導流、匯聚、交易、維護的價值創造閉環方式進行思考,方能有效提升實體商業的平臺效率及價值。
實體商業的數據應用有三個原則
基于上述理解,我認為,應用大數據為實體商業服務,需要從交易轉向客戶運營,應注意如下三個原則:
第一,C2B。即要做到Consumer to Business,即從消費者到企業,反向而來;
第二,UEM。即用戶體驗管理,要能與客戶連接,即與個體連接的打通;
第三,全時全景。之前購物中心只是對在場的人提供體驗,互聯網時代則要求更多的觸動,不管是視覺的觸動,還是文字的觸動。如今的時代,實體商業如果不管理不在場的時間,則可能就輸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