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億邦動力網連線DX.com控股有限公司CFO李健輝以及投資者關系總監姚遠,就其未來發展思路和對行業的判斷進行了探討。
探索:拉美市場能否書寫新故事?
億邦動力網獲悉,DX目前已推出了十多種語言版本的網站,覆蓋歐美、拉丁美洲、俄羅斯等市場。而近幾年,在歐美成熟市場增長乏力的情況下,其更多的精力投向了以拉美為首的新興市場。目前拉美業務(不包括阿根廷)在其整體業務中的占比已達到了15%~20%的比例。
據介紹,DX是最早一批進入該市場的跨境電商,目前已在拉美地區形成了自己業務體系,并建立了一定的品牌知名度。同時,由于自身善于做社會化營銷,DX在該市場的客戶重復購買率能達到60%以上。
當然,新興市場也意味著更多的問題和阻礙。DX投資者關系總監姚遠向億邦動力網指出,首先,拉美國家政策變化很大,稅務問題、限制公民跨境網購問題層出不窮,二是物流狀況極其不穩定,時常出現罷工、海關政策調整等現象,讓人措手不及。
“比如阿根廷,去年出臺新政策,限制公民每年跨境網購的次數及累計金額(低至100美金),加上外匯兌換的限制,令所有面向阿根廷的境外電商都很受挫,中國企業進入南美市場的難度也是大大增加。”
不過,拉美市場又是一塊不能“割掉”的肥肉。根據美國市場研究公司eMarketer的調研,截止2013年年底,拉美地區網絡用戶接近3億人,超過當地總人口的一半,到2017年,該數目將達到3.2億。“拉美地區網上銷量的增長速度已超過較發達國家,潛力龐大。”
所以,DX選擇了“借力”本土企業的方式重新展開攻勢。其CFO李健輝表示,DX已與一家阿根廷的知名電商企業簽署協議,這家企業有相對成熟的電商業務網絡,且業務范圍多個拉美國家,DX可以借助其銷售渠道鋪開業務。而雙方的合作將主要體現在兩方面:一是利用該企業的進口權為其供貨,二是該企業幫助DX做市場推廣和本地服務。
億邦動力網了解到,事實上,為了深入拉美市場,去年DX也曾嘗試在巴西測試海外倉業務。不過,李健輝指出,建海外倉面臨進口問題,巴西征稅很重且稅種相對繁瑣,加上海關清關問題重重,成本提高了一倍,所以放棄了這種“事倍功半”方式。
“我們認為,與當地電商企業合作或許是一個新的機會。如果與阿根廷本土電商的這次合作能夠成功,我們會將此方法復制到其他市場。”李健輝談道。
反思:獨樂樂不如眾樂樂?
作為一家上市公司,財報自然是備受業界關注的。不過,近一年來,DX的財報數據卻并不那么好看,這不免讓人產生“走下坡路”、“增長乏力”的質疑。
對此,李健輝解釋到,這主要是受三方面原因:第一,美元升值、匯率變動或多或少對財務數據產生影響;第二,近兩年歐洲經濟蕭條,居民購買力下降,導致DX在整個歐洲市場的銷售額有所下降,加之歐元表現也盡如人意;第三,跨境電商出口市場涌現出更多的玩家,也不乏巨頭的加入(比如阿里),致使競爭加劇、變化加快,DX也因此面臨一定的壓力。
“不過,從另一方面來看,競爭也未嘗不是好事。激烈的競爭可以加速淘汰掉那些服務水平低下、產品差的玩家,以此促進整個行業的發展。DX也是希望通過自身扎實的基礎建設和優質的服務從中勝出。”李健輝說道。
他告訴億邦動力網,DX堅決不會采用價格戰的方式去擴張市場。“這是留不住用戶的,是以犧牲用戶體驗為前提,況且一味虧本、不盈利的公司也是做不下去的。我們非常重視服務,我們認為真正的做好了本地化才能保證用戶體驗。”
據介紹,DX一直以來都以“本地化”的策略深入各國市場。比如,為了符合當地消費者的習慣,其在海外各國都引入了本土支付渠道,如俄羅斯的Webmoney、ideal、巴西的Bolento、巴西本地信用卡等,同時還支持多種語言服務及本地平臺的推廣。
“希望憑借DX多年來建立起的品牌知名度、忠實的用戶群(900多萬注冊用戶,700萬左右的購買用戶)、所擅長的社會化營銷,以及接下來將要重點做的與當地企業的深度合作,我們能重回兩年前的盛況。”李健輝如是表達了DX的期望。
對此,姚遠也談到,這兩年來,由于國際經濟環境的變化,跨境電商出口行業的確面臨很大的壓力,風頭也被進口電商搶了去,但從長遠看,出口仍是國家的戰略重點,也是國家政策所扶持的方向。以廣東為代表的沿海地區以制造業為主,大批工廠需要一個渠道把自己的產品賣出去,所以跨境出口的市場是存在的,大方向也是利好的。
“只不過現在整個行業可能是進入了一個調整期,DX也在做調整和改進。”
抉擇:保守中的創新只為走得更穩?
李健輝向億邦動力網指出,其實一直以來DX都是采取比較穩妥的發展策略,不會選擇太激進、太瘋狂的路線,這是因為其希望走一條健康而長久的道路。而至于創新,DX從不排斥,只是會建立在充分調研市場的基礎上。
據悉,未來兩三年,DX的創新方向主要包括兩方面:一是更加重視移動端的投入和更新迭代,二是尋找更多了解政策、了解消費者的當地合作伙伴,瞄準重點的、有潛力的地區,利用本土資源打入市場。
DX本土化策略示意圖
關于DX是否會從自營B2C轉而去第三方平臺開店的問題,姚遠談道:“同行中的確有去第三方平臺開店的例子,但實際上很多平臺商家反而更想自己做網站。因為在平臺開店很難保證有自己的用戶,畢竟那些都是平臺的用戶,而自營B2C的優勢就是可以建立自己的用戶群體。”
她指出,做自營B2C前期投入大,需要自己去做營銷及引流方面的工作,但長遠看是更有穩定性的,也更利于品牌的建立。“而且,入駐第三方平臺,商家會受限于一些復雜的規則,而很多小型商家為了快速打入市場,價格競爭很嚴重,很難盈利。另外,在第三方平臺開店很難像做獨立網站一樣涵蓋廣泛的品類,所以DX不會考慮去第三方平臺開店。”
而對于是否會考慮轉型為開放平臺,DX方面并未否定。其表示,目前沒有朝開放平臺業務發展,但也在積極的探索之中。“未來如果覺得這個方向不錯,條件也成熟了,不排除轉型的可能。”
此外,據李健輝透露,除了俄羅斯和拉美這兩大新興市場外,DX也把目光投向了亞洲地區,比如印尼、泰國,目前DX也正在做調研,可能會以開分公司、建立當地網站的形勢打入市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