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舉關店的不止是萬達,在時代洪流的裹挾下,曾經輝煌的百貨業陷入凋敝中,無論過去多么輝煌、多么人流如織的百貨公司,現在無一例外陷入被消費者拋棄的冷清中。而對于百貨業而言,大家不約而同的轉型自救的武器則是O2O與體驗式購物。
關店潮還在持續
從去年至今已經關了200多家百貨店
在經歷了2003年到2013年的黃金十年后,百貨業的衰退同樣來得迅速而猛烈。
外資百貨最先感受到了寒流。有著外資第一店美譽的馬來西亞百貨商百盛商業集團,接連陷入關店風波中。今年關閉了其在北京東四環店及天津的唯一一家門店。而從2012年至今,百盛至少已經關閉8家門店。英國最大連鎖零售商瑪莎百貨將于2015年8月份前關閉其在中國15家門店中的5家。在過去一年時間里,日本零售商華堂關閉了其在北京望京、西直門、北苑、右安門4家門店。
數據顯示,僅2014年一年,外資百貨商場關店達到141家,本土百貨商場也有60家不再營業。今年上半年,百貨業態關閉25家,而這場百貨業的關店潮還在持續。從關店城市分布來看,一線城市、沿海城市高于內陸城市,這也是百貨企業一般優先考慮的擴張路徑。“消費者以后去電商買東西,百貨業存在的基礎會越來越窄,不排除二三四線城市會有百貨業的生存土壤”,香頌資本執行董事沈萌指出。而隨著電商的下鄉運動,百貨業這些僅有的生存土壤也在逐步流失。
業內人士指出,百貨業的關店潮主要有四大原因:一是商品的同質化和營銷模式的雷同化,導致各百貨店之間惡性競爭加劇,打折促銷等價格戰常態化,使經營慘淡、利潤下滑,甚至負增長的局面經常上演;二是近年來百貨零售業又遇租金和人力成本上漲,使各百貨店的經營成本上漲;三是百貨業也包括購物中心,遭遇到來勢洶洶的電商攻擊,在電商立體化全方位的圍剿攻勢下,多數百貨零售企業淪為電商的“試衣間”;四是受政策影響,過去占實體百貨零售業銷售額一定比例的集團消費下降了七成多。
O2O是萬能藥嗎?
O2O未必能轉型成功,但不做O2O似乎只能等死
在網購大潮的沖擊下,面對房租、人工等費用的持續上漲以及經營管理體制落后等諸多不利因素,中國傳統百貨業被迫站在了轉型的十字路口。大多數百貨的轉型走的是同樣一條路徑——在“去百貨化”的同時,積極擁抱電商,探索O2O模式。
8月1日,在通州萬達廣場活動現場,萬達自己打造的飛凡電商APP推出了一系列線上閃購促銷,通州萬達廣場近200個品牌參與其中,1元搶美食、1元看大片等多種形式的優惠吸引了消費者踴躍參與。當天,萬達廣場也因為這場閃購活動變得熱鬧非凡。
O2O似乎成了百貨、購物中心轉型的萬能藥。今年,王府井與京東金融達成戰略合作,推出“白條”業務,而華聯股份早已和阿里巴巴簽署合作框架協議,阿里巴巴為華聯及下屬公司提供企業O2O業務,目前逐步與華聯在流量、營銷、會員、數據、支付等層面探討新的合作模式。記者了解到,除了阿里巴巴外,華聯股份合作的對象還包括BAT的另外兩家——百度和騰訊。互聯網企業對傳統零售企業的滲透最典型的例子是銀泰百貨和阿里巴巴,2014年阿里巴巴斥資53億元入股銀泰商業成為第二大股東,而近期銀泰商業創辦人沈國軍宣布將其持有的3.98億股銀泰商業股份轉讓,這也意味著持有32%股權的阿里成為銀泰商業最大單一股東。
中國百貨商業協會副秘書長夏琳對記者表示,全渠道O2O是每個正在轉型中的百貨商店正在做的事情,不僅可以打通線上線下,還可以獲得大數據,而一些百貨商店對用戶資料的搜集已經細化到行走路徑,“大悅城通過各種方式給顧客貼標簽,然后針對顧客的背景和消費喜好有針對性推送。”
對零售商來說,O2O似乎成了通往成功的必由之路,O2O未必能帶來轉型的成功,但不做O2O似乎只能等死。
核心競爭力在體驗上
“不是電商太強,而是百貨業本身太弱”
對于傳統零售百貨業而言,關店成了最直接并且最易操作的止損方式。而未來的路要怎么走?除了擁抱電商、探索O2O模式,自身的轉型才是最為關鍵的,將體驗式購物做到極致才能存活。
“最終的核心競爭力在體驗上”,華聯購物中心相關負責人對記者表示,轉型后的華聯購物中心定位是社區的好鄰居,除了滿足消費者的社交需求,還要滿足一家老小的日常所需。業內人士指出,互聯網零售是零售行業轉型的重要方向,對傳統零售商而言,做好自身才能提升競爭力。對百貨業而言,正在從過去的只賣商品轉變為販賣服務和生活方式,過去傻大黑粗的促銷也漸漸被精細營銷所取代。
“不是電商太強,而是百貨業本身太弱”,夏琳指出,中國大多百貨公司連本業的服務細節都沒做好,這也是值得反省的,過去的高增長使得傳統百貨業忽略了自身的完善,在提升消費者購物體驗上,中國的零售業者還有很大提升空間,相比之下,日本、韓國的百貨業之所以經久不衰正是得益于其注重細節、尊重人性的服務體驗上。“消費者的需求仍在,一切轉型圍繞消費者需求來進行才能看得到未來。”
鏈接
一個購物中心的轉型樣本
市場調研細分到兒童年齡層
對華聯購物中心市場部員工李琴(化名)而言,每個周末都是最忙的時刻,她需要和小伙伴們將營銷活動的創意落實到華聯在北京的各個店,包括亦莊、回龍觀、常營、通州北苑等地方。大媽服裝秀、親子秀……每到周末,華聯購物中心花樣百出的活動,總能給購物中心帶來人氣,里三層外三層的客流也讓李琴回想到往昔的黃金時期。
華聯購物中心相關負責人對記者表示,轉型后的華聯購物中心定位是社區的好鄰居,除了滿足消費者的社交需求還要滿足一家老小的日常所需,因此華聯購物中心的選擇都集中在大型社區周邊。以兒童業態為例子,考慮到非周末時間都是老人帶孩子去游樂場,首選是離他家最近的MALL,便捷、離家近成為最重要的考量因素。
華聯購物中心相關負責人對記者表示,招商之前會對周邊社區的居住人群做詳細的市場調研,“會詳細到小童還是大童”,這樣有助于進一步招商。
目前華聯購物中心的餐飲和兒童業態已成為兩大主流業態,各自占比30%。華聯購物中心下一步的重點將放在社區服務上,“滿足于社區周邊需求的都會囊括,洗衣服、口腔服務、家庭健康以及保潔等服務都會提供,只要社區需要的都會有”。
就靠生鮮贏得轉型時間?
大超市生存亦面臨挑戰
在一號店、京東商城等電商價格戰的猛烈攻勢之下,越來越多的人習慣在網上購買生活必需品,價格便宜而且送貨到家的電商,無形中改變了很多人的消費習慣,也改變了傳統超市、大賣場的生存環境。不過,在業內人士看來,大型商超的生存空間仍在,與電商相比,其最大的生存優勢就是生鮮食品。
超市關店潮同樣迅猛
自去年以來,超市、便利店的關店力度絲毫不遜于百貨業,沃爾瑪、家樂福、卜蜂蓮花、樂購、人人樂……這些曾經雄霸一方的零售霸主都主動或被動關閉門店。不斷傳出關店消息的沃爾瑪計劃關閉30%的中國門店,卜蜂蓮花已相繼關閉了上海天山店和北京望京店兩家店;全球三大零售商之一的TESCO樂購索性將其在中國的業務打包出售給華潤萬家,這其中包括135家門店及19家購物商場。面對零售業大環境的蕭條,華潤方面也沒有更好的辦法挽救頹勢,華潤整合樂購的方法就是不斷關閉及出售虧損店面。而起源于深圳的連鎖商業集團人人樂在2014年關閉18家門店,關店理由為“進一步減輕虧損門店給公司帶來的經營壓力”。
業內人士指出,在租金成本、人力成本不斷攀升的背景下,大型商超的運營成本也隨之逐漸升高,而外資超市對華市場變化和反應速度比本土超市遲緩,租金優勢不再也導致外資超市成為關店的先鋒。“外資超市因為有政策優惠所以擴張得比較強勢,但快速擴張也埋下了隱患,比如家樂福就是選址不夠謹慎,沃爾瑪則是收購上不謹慎。”一名業內人士指出。
大型超市互聯網+初體驗
對大型超市而言,在電商的沖擊下,其生存空間依然存在。
人人樂董事長何金明指出,電商帶來的沖擊是普遍的、持續深入的,接下來這種沖擊會蔓延到省會級城市和三四線城市,甚至部分縣城的大賣場也會感受到電商業帶來的寒潮。除了外部沖擊,傳統大賣場還面臨著高租金、高人工、高能耗、高折舊壓力的挑戰。不過,電商的持續發展也會遇到缺乏線下優勢支撐的問題。“隨著電商發力線下,其經營成本、經營管理的瓶頸也會顯現出來。傳統零售商轉型過程中同樣也不僅僅只有劣勢,生鮮食品經營將是線下零售企業的經營優勢。”
而在香頌資本執行董事沈萌看來,可以滿足家庭生活需求的商超比百貨業有更大生存的幾率,與電商相比,傳統商超大賣出的優勢是冷鏈物流,應該將其優勢最大限度發揮出來。
今年以來,各大商超賣場都在進行轟轟烈烈的互聯網+活動,物美的支付寶日的推廣對象甚至蔓延到每天早上排隊買特價雞蛋的大爺大媽,不過商超賣場的互聯網+之路依然十分漫長。沈萌指出,大多數商超、大賣場的互聯網+,仍然停留在支付階段,并沒有深入到零售模式的環節,“借助互聯網等工具在改良零售現有的業態,并沒有改造和顛覆現有的業態。”
鏈接
便利店才是O2O理想載體
電子商務的迅猛發展也使得便利店的生存狀況每況愈下,靠不斷收縮來應對挑戰。在業內人士看來,小而美的便利店的轉型之路更為容易也更易見效,便利店很容易變成互聯網巨頭們O2O最理想的載體。
韓小姐發現,自己家附近的后現代城的7-11店已經悄無聲息地關張了,與此同時,她常去光顧的單位旁邊7-11店也不知去向。一時間,生活半徑內的7-11店全部消失使得韓小姐悵然若失,“連買口水和零食都不知道上哪兒去”,韓小姐對北京晨報記者表示。
7-11在全國范圍的關店潮早就有跡可循。早在2012年,7-11這家全球最大便利店在中國就開始遭遇“關店潮”,其廣州和上海都有關閉調整分店的消息;2014年,7-11在四川關了近30家門店;而今年,7-11的關店潮也蔓延到了北京。7-11的關店僅僅是便利店業態大收縮的縮影,在核心商鋪的租金普遍上漲以及電商的沖擊下,全家、喜士多等便利店等都在陸續收縮戰線。
和其他的零售業態一樣,便利店的轉型同樣勢在必行。由于大多分布在居民區,更貼近消費者,“小而美”的便利店比百貨更容易轉型。
“便利店才是O2O最理想的載體”,沈萌指出,便利店未來更容易跟電商達成合作,以后變成其落地的網點,“從一個銷售終端變成O2O的線下一端。”
和大型商超、賣場相比,“船小好調頭”無疑是便利店的優勢。
鏈接
社區O2O平臺也來分杯羹
在O2O浪潮下,愛鮮蜂這家向用戶提供一小時內的配送和零售服務的社區O2O電商平臺,僅用了一年的時間便脫穎而出,充分顯示出社區O2O的巨大前景。
在宅經濟時代下,愛鮮蜂定位為“掌上一小時速達便利店”,主打“新鮮美食,閃電送達”。在愛鮮蜂移動端,定位平價的水果是一個重要的品類,除此之外,各式海產鮮食,各類酒水飲料,各地特色鹵味,以及每季熱品如麻辣小龍蝦、哈根達斯、星巴克等明星產品也應有盡有。
之所以能在眾多O2O平臺中脫穎而出得益于愛鮮蜂獨特的眾包微物流模式。他們會提前將眾多貨品配送到眾多社區的小店里面,再由每個小店送貨上門,解決最后一公里。在保鮮策略上,他們通過數據分析小店附近的客流與受眾,按需分配商品給不同的社區小店。每個社區小店本身具備冷藏條件,短時間內的生鮮制品不易受到腐敗變質的威脅。
據愛鮮蜂方面介紹,自成立以來,愛鮮蜂APP已經有超過500萬的用戶量,而日單量達到10萬單,平均月流水則超過1億人民幣。社區O2O電商平臺的火爆一方面盤活了不起眼的社區小店,一方面則給了傳統連鎖便利店更大的壓力,蛋糕被分食的傳統連鎖便利店只有兩條路,要么自己加快O2O進程,要么借助合作伙伴的力量快速切入O2O領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