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國內多家萬達百貨相繼關店,引起了人們對實體百貨店生存困境的思考。
百貨商場縱使“七十二變”也幾乎很難逃脫淪為試衣間的命運。
據商務部國際貿易經濟合作研究院消費經濟研究部副主任趙萍介紹,國內百貨店的經營模式是90%的聯營、10%的自營,即由進駐百貨店的品牌商控制貨品的進、銷、存,商品定價權,賣貨的員工也屬于品牌商,百貨店只負責提供場地和服務,然后從交易額中獲取扣率,因此被稱為“二房東”。
隨著消費升級,購物中心不斷出現,百貨店開始爭奪市場成熟度高的品牌。而當品牌企業的議價能力越來越強時,百貨店對上游企業的整合顯得力不從心,盈利空間逐漸變窄。
據悉,目前中國百貨業毛利率在17%左右,而國外的同行因為有商品自營能力和自由品牌的開拓能力,毛利率達到30%。
“很顯然,在價格上無論百貨商場再怎么促銷,都無法與電商相抗衡;而在業態上,也不及購物中心能一次性滿足消費者購物、餐飲和娛樂等多項休閑需求。”中國百貨商業協會副秘書長范艷茹說,打折促銷看似是為了應對電商的“價格戰”,實際上更多地折射出百貨商場自主零售經營能力的弱化。
令人擔心的是,業內分析人士表示,百貨促銷仍停留在利用店慶、節慶采用“滿就減”“滿就送”的老路,雖然可以帶動銷售額的增加,但同樣會拉低毛利率。而且打折促銷只能作為短期策略,并非長久之計,不能解決本質問題,還會影響口碑。
銀座集團股份有限公司副總經理、銀座百貨總經理鄭良玉表示,目前很多百貨商場同質化競爭問題嚴重,商品定位不準確,服務不到位,成為阻礙發展的主要原因。同時,人員工資、水電費、裝修成本等都在上升,百貨企業利潤空間逐步減小。
有分析人士表示,百貨商場這一傳統零售形態將會慢慢退出,尤其是在一、二線城市,零售業態基本上會以提供購物、餐飲、娛樂等服務項目的商業綜合體為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