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電商化浪潮的沖擊下,中國實體商業紛紛謀求轉型,爭先恐后觸網,反觀電商化浪潮下日本的實體商業,卻獨有一種我自巋然不動的味道,為何中日兩國實體商業會出現兩種截然不同的現象,日本的實體商業和電商面臨著怎樣的發展環境,兩者之間又維持著怎樣的一種微妙關系。
一、日本實體商業的吸引力。
1、發達的線下實體商業網絡。
以大阪為例,大阪的商業形態有商業街、車站商業生態圖、便利店布局。通常商業街集中在市中心繁華地帶,同時各商業街通過各車站生態圈相關聯,在各車站之間的地帶以便利店、shopmall、supermart布局,從而構建地上地下,從區域以點帶面的網狀商業生態圖。在商業街里面,又以美食站、藥妝店、服裝店、電玩店及生活用品店為主,力求吃喝玩樂一條龍,一條商業步行街經常可以延綿兩三公里,并配有遮陽篷。而在每家實體店店面擺放的商品琳瑯滿目,同時日本的商品包裝一般都偏小,一個貨架從上到下可以隔七八層,所以即使是一般的實體店也能置放絕對數量較大的商品品種,以供顧客挑選。而且線下實體店每家都有不同的特色,顧客可供選擇的余地較大。
日本B-C電子商務配送體系是以遍布全國的幾萬家便利店為據點,實行就近配送。
日本的包裹服務商可以借助便利店實現包裹的郵寄,在線零售商也可以利用便利店實現就近配送。正是因為日本的電商配送體系是建立在實體便利店的基礎之上,這意味著日本電商體系與實體店之間是共存存榮的關系,而不是絕對的你死我活的競爭關系。另外日本的便利店的設置密度較大,沒多遠就會有家便利店。Familymart前不久還在慶祝其在全日本開第10000家連鎖店。
2、極致化、人性化細節服務。
日本的商場都擁有十分人性化的服務體驗,以東京為例,東京的百貨商店位置集中,因此安排一天專門用于“購物血拼”是最合適的方案。大部分商場從上午10點或11點開始營業,閉店時間為晚上8至10點。達人們會選擇在開門時間進店,上午購物的積分可以在商場頂層“大食代”換取免費午餐,節省一筆不小開支。
東京每年有兩大打折季,分別在6月和12月(由于日本人每年發兩次雙薪,因此日本每年會有兩次打折季。),每次持續3至4周。和香港的圣誕掃貨季一樣,越到后期,折扣力度越大,但一些緊俏商品有可能斷貨。對早有目標的購物狂來說,往往打折季剛剛開始便會迫不及待動手囤貨;對節儉至上的精明客,那就要等到Finale Sale(最后清倉)才會出手。
東京商場提供免費行李寄存服務,客人并不需要找自動存包柜,也不用擔心行李太大柜子放不下,服務員會親自幫你把行李拿到專門的寄存處,讓客人可以安心購物。
買好東西之后,如果不想拎著大包小包回家,可以委托商場打包送貨上門。這一服務并不局限于家電等大件商品,任何服飾、鞋子、皮包、日用品等等都可以直接送到客人家中或酒店房間。
和國內商場一樣,東京百貨店也提供消費換取積分的優惠。不過國內大部分商場要求積分達到一定額度方能換購商品,東京商場的積分則可以直接沖抵現金消費,還可以即刻換購飲料和餐食。
此外,代客泊車取車、提行李、推嬰兒車、為輪椅顧客啟用專門電梯等免費服務都是日本百貨店必不可少的配套項目,現在東京的大商場還配備了中文總臺服務員,專門為中國游客提供幫助。
日本百貨店比較大的吸引力在于其品牌眾多,絕無次品、假貨。日本商家對商品質量把關很嚴,如果你在大商場買到殘次品,不但會得到大額補償,經理還得親自上門道歉。
3、完善的基礎設施。
日本的實體商業配套非常完善,本文以木更津三井奧特萊斯為例,該購物城占地25萬平方米,擁有248家商鋪5000多輛停車位,維持整個環境的保潔員只有7、8個人。分類垃圾桶都用潔白的抹布擦得一塵不染。
商場為帶孩子和身體狀況不佳的顧客準備的嬰兒車和輪椅設置于大門的入口附近,下車即可利用,最大限地減輕特殊顧客的體力負擔。旁邊放著消毒紙巾,用于擦拭嬰兒車。
為方便攜帶旅行箱的外國游客前來購物,免費儲物柜特意設計成可以裝進旅行箱的大尺寸。店家為早來排隊的顧客準備了椅子,不必站立等候開門。
進門處是自動傘套機。防止雨天傘上滴水路滑。
休息區內專門劈出兒童區。這些小椅子是專門為小顧客準備的。兒童區內所有設備尺寸都小一號。桌椅,洗手池都是兒童尺寸。
設有方便媽媽照顧嬰幼兒的嬰兒室。內有哺乳室、換尿不濕臺等。嬰兒室內的自動售貨機,比照幼兒身體設計,就連飲料盒都比一般的小,適合孩子的小手拿握。嬰兒室允許男性進入給孩子沖奶粉,換尿不濕。而哺乳區內是一個個獨立的哺乳室,男性止步。墻上有應急按鍵。
木更津三井奧特萊斯購物城是一座海濱小鎮,很多日本人會帶狗前來,商場專門開辟的狗與主人的共同休息區,購物城內有些店允許攜狗進入,為了保持店內清潔,這是專門洗狗爪的池子。
二、日本電商發展的限制性因素。
1、顧客在電商網站購物,一般情況下需要填寫個人相關信息,包括姓名、地址等,這些勢必涉及個人隱私的問題。
日本的民眾相對保守,也比較注重個人隱私,由于比較忌諱個人信息的泄露,因此,諸多民眾對于電商還是持懷疑態度。
作為中國民眾使用電商購物,大多會首要關注注重電商的價格,一般電商的價格要比線下要便宜些
在日本,曾經有個機構做過相應的調查,“不用考慮去店鋪購買的路程時間、店鋪營業時間就能購物”是日本消費者對電子商務的首要理由,而第二位的理由才是“比實體店便宜”。同時,從使用的糾紛來看,日本則是不良商品、偽劣商品、服務不周到占第一位。在日本,商品的品質是消費者的首選,這樣作為電商的價格優勢顯然很難發揮,自然,當便利店遍布全日本時,“不用考慮去店鋪購買的路程時間、店鋪營業時間就能購物”電商這樣的優勢就顯得蒼白無力了。
2、日本很早就對其境內從事電子商務的企業實施征稅政策。
目前中國對于電商企業是否征稅仍舊是探討過程中。而由于日本對電商企業在稅收上有特別的傾斜政策,因此,日本的電商企業的價格優勢也并不是很明顯。所以,在某些方面,日本政策導向也并沒有以電商為主導。
有日本政策方面的導向,還有日本民眾對于隱私的考量,因此,日本的電商并沒有像中國電商沖擊著實體經濟,而日本的電商也與實體經濟實現共存共榮。
綜上所述,日本發達的線下實體網絡、人性化的細節服務以及完善的配套共同構成了日本實體商業的核心競爭力,極大的培養了客戶粘性,而另一方面,稅收以及隱私方面的問題制約了日本電商的發展,兩方面的原因共同構成了日本線下實體商業的生存與發展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