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對于李嘉誠從內地中國撤資的重大新聞,眾說紛紜,有的人對于李嘉誠這種行為很氣憤,坦言絕不能讓李嘉誠跑了,但也有專家稱讓李嘉誠大大方方走天不回塌!雖然大家各持己見,但都想知道李嘉誠“撤離”背后的故事。
日前,李嘉誠再次重組旗下產業,經過一系列大規模的資產出售、騰挪,最終完成了公司注冊地的全部外遷。雖然,李嘉誠依然稱看好中國經濟,但拋售中國資產卻毫不含糊,并最終幾乎出清。李嘉誠的這一系列動作實際上從2011年就開始不斷拋售中國資產,并且自2011年以來就沒有在大陸拿地,2012年之后就沒有再購入香港的土地,進入2013年拋售大陸、香港資產的速度更是加速。
很顯然,李嘉誠出售中國資產,其背后一定有深層次的原因,最近很多人關注相關情況。其實關于李嘉誠的“出走”或者說“撤離”,除了下面的五個原因外,更重要的是李嘉誠真的老了,香港也老了,而中國的政商關系其接班人是根本玩不轉的。一方面是香港沒了機會,另一方面是接班人在大陸政商關系玩不轉,那么就不如把資產主要放在歐洲——李嘉誠資本來源地更安全。這樣,未來李氏家族的就可以歐洲作為“老巢”,在合適的時機再將尋找國內的投資機會。
當然,當李嘉誠決定撤出中國時,也意味著他的家族將進入下坡路,不久的將來,大陸富豪的資產超過李嘉誠的人將不會少。不過,作為李氏家族來說,這種選擇對其自身來說也許是正確選擇,因為李氏資本的根子是西方的,在李嘉誠已處耄耋之年時,回歸老巢是一種自我保護的選擇。
2015年剛進入1月初,亞洲首富“超人”李嘉誠就扔出“重磅炸彈”引發世人矚目。李嘉誠要將長江實業與和記黃埔合并改組,未來新公司注冊地也將遷至開曼群島。對于這次“大遷徙”式的重組,李嘉誠的解釋是,為了長子李澤鉅接班和方便做生意。在李嘉誠拋出“重磅炸彈”后評論很多,有人甚至以此唱空中國,認為外資在過去一年大量外流,未來人民幣和人民幣資產將會暴跌,中國經濟危險云云。
那么,李嘉誠為何要從香港“撤離”?背后有哪些原因?外資在過去一年是否真的大量外流?人民幣資產未來是否真會暴跌?中國經濟真的有系統性風險嗎?
李嘉誠何許人也?被稱作亞洲“超人”的李嘉誠,過去35年長期蟬聯亞洲首富,是亞洲商場的真正王者,無出其右。對這一點,無人不服,其地位長時間以來也一直難以撼動(未來特別5到10年后肯定被撼動,2014年馬云賬面資產曾一度超李嘉誠。不過,事實上李嘉誠的資產是被低估的,馬云的超越只是賬面上的暫時超越,客觀上李超人的首富地位短期內恐仍無人能撼動)。李嘉誠之所以做這么大的產業,最重要的原因是源于其商業智慧,他是華商中最首屈一指的巨商。李嘉誠在華人圈有巨量粉絲,也包括占豪自己對李嘉誠也一樣很崇敬,關于李嘉誠的創業、管理智慧一二十年前就讀了很多,受益匪淺。
李嘉誠“撤離”香港的撤離二字之所以打上引號,一方面是因為李嘉誠的確在撤離,過去兩三年,李氏家族從大陸、香港撤出的資產超千億,其中一年時間就拋售了800億地產資產。這些錢都又投資到了哪里了呢?大部分投資到了歐洲,主要是英國。這次,又將兩大公司合并,并準備將公司遷到開曼群島,是相關戰略撤離的延續。所以,這是真撤離。另一方面,李氏家族在香港和大陸還有不少資產,所以也不能算完全撤離。因此,我們把“撤離”二字打上引號更合適一點。
我們知道,李嘉誠起家于香港,發達于香港,如今年至耄耋,突然大規模撤離大陸和香港,其中必有重大因素。那么,這些重大因素是什么?李氏為何突然要“撤離”香港呢?仔細研究后不難發現李超人撤離香港,不是簡單的一個原因,而是一系列因素作用,讓其作出了如此重大的決策。
一、大陸和香港地產的高估值與歐洲資產的低估值對比。
作為一個生意人、投資人,我們還是將生意放在第一位。毫無疑問,無論是大陸還是香港,地產的估值都是非常高的位置,這種高估值和歐洲資產的低估值形成了鮮明的對比。所以,從生意角度說,撤資大陸和香港投資歐洲的選擇從投資和生意角度說,是一個好的選擇。在這方面,我們要充分承認李嘉誠的過人眼光。
雖然,長期看中國地產仍有較大升值空間,但至少未來較長周期內,增值空間遠比過去要小得多,甚至還有較大風險。
二、世界形勢可能存在的系統性風險。
雖然現在世界還不至于引發世界大戰,但新冷戰的風險卻在增加,這一點看看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和俄羅斯在烏克蘭的肉搏,再看看中東的形勢都可窺斑見豹。一旦西方和俄羅斯形成新冷戰,那么全球新冷戰的風險就會大大增加,這其中也包括中國。這是當前世界可能存在的局勢劇變風險。
李嘉誠家族雖然創業在香港、發展在香港,成就也在香港和大陸,但李氏家族本質上屬于西方資本。李嘉誠的崛起是在港英時期,是在匯豐銀行等西方資本一手支持下,從籍籍無名到亞洲首富。在其后來的發展中,他的主要資本來源除了自身積累外,融資很大一部分還是來自西方資本。
大集團企業的發展,背后一定要有金融體系的支撐,李嘉誠旗下企業財團的主要支撐來源于英國金融體系。如此一來,如果未來真的爆發新冷戰,真的出現西方金融圍堵中國的局面,李氏財團夾在中間將會非常難受。所以,從資本安全角度考慮,李嘉誠將大規模投資撤離到英國是資本回歸母巢,是一種避險行為,規避的是大的、可能出現的系統性風險。就資本生存角度說,這種做法屬于為自保作出的戰略調整。
三、香港的政局風險與地位弱化趨勢。
過去幾年,香港政局越來越不穩,2014年10月更是爆發占中運動。作為一個特別行政區,香港在過去數年走得越來越歪,已有誤入歧途的風險。而且,考慮到中央政府要將上海打造成東方的金融中心,香港未來地位必被弱化。如此意味著,香港的發展空間已經到了基本難以突破的天花板。在這種背景下,李超人撤資也就不難理解了。撤離香港總要有去處,但李氏集團的資本之根顯然不是在大陸,所以從資本安全角度考慮,在歐洲資產低估值時撤到英國為主的歐洲雖然不是上上策,但至少是中上策,是較為保守的良好選擇。
四、規避交接班和交接班后的系統性風險。
李嘉誠已是耄耋之年,雖然身體健康但畢竟年歲不饒人,故進行財團的交接班是必然的。從過去李嘉誠對兩子的安排上看,李氏集團未來的掌舵人顯然是其長子李澤鉅。但是,相比李嘉誠在政商兩界長袖善舞的能力,其子一直低調,恐無這樣的大局掌控能力。在這種情況下,安全的做法是不將雞蛋放在一個籃子里。基于此,一方面將一部分資產分散到低估值的歐洲,另一方面又將公司注冊地轉移島半島開曼群島,就是一種較為穩妥的安排。對李氏家族來說,現階段穩妥可能比進去重要得多。
五、對中國反腐和深化體制改革吃不準。
過去兩年,一方面中國政局大勢已定,另一方面反腐之風越刮越大。這種態勢,讓一些過去與中國大陸某些關鍵人物關系密切的港商有些吃不準很正常。而且,中國確立的深化經濟體制改革和混合所有制,也讓李氏家族這個有西方資本背景的財團留有警惕。這可能也是其撤離的原因之一。
當然,如果單單是為了投資,顯然中國的機會要比英國多很多。譬如,過去很長時間,中國很多國有企業的股價都低于凈資產,未來成長空間也很大,李嘉誠完全可以選擇國有企業作為投資對象。中國正在進行產業升級和轉變經濟增長方式,中國的大國戰略大開大合,未來愿景也非常好,戰略投資機遇肯定比英國多得多。所以,李氏家族的撤離,絕不僅僅是因為經濟原因和投資因素,而是包括政治等一系列因素在內的綜合考量下的抉擇。
我們常言道:事出有因!李嘉誠做出這樣的行為也是“有理有據”的,所以小編認為對于那些“情有可怨”的人還是站在“情有可原”的角度對待這件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