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冠决赛地点2022_哈里森·巴恩斯_帕楚利亚_足球直播在线观看免费 - 英超法甲

`
P.M.視點

美聯儲為何9月不加息,中國房價會有幾大變化?

來源:飆馬(中國)       作者:飆馬(中國)       時間:2015-09-29

為何9月不加息?


美聯儲在聲明中稱,近期全球經濟和金融局勢可能在一定程度上限制經濟活動,可能會給短期通脹率造成進一步的下行壓力。同時,美國經濟和就業市場風險仍然接近平衡狀態,但密切關注海外局勢的演變。


剛剛結束的本次會議,是美聯儲年內倒數第三次、也被視為近10年來最重要的一次貨幣政策會議結果。


最終,美聯儲選擇了按兵不動,讓全球市場的懸著的心再等待一個月時間。


受8月全球金融市場動蕩、人民幣也在8月中旬開始意外貶值等國際形勢影響,一度概率頗高的9月加息預期早前已經開始逐步降溫。


在此之前,自去年秋季以來,美聯儲即將加息的風聲就不絕于耳。今年6月以后,加息氣氛更濃。7月中旬,美聯儲主席耶倫在國會作證時表示:若美國經濟持續改善,美聯儲在今年年底之前啟動加息是合適之舉。


作為全球最重要的央行,美聯儲不加息對全球金融市場,尤其是新興市場來說,可謂喜憂參半。世界銀行15日就警告稱,2015年可能是新興市場自2008年金融危機以來經濟表現最疲弱的一年,發展中國家應該做好準備應對美聯儲加息可能給國際金融市場帶來的新一輪震蕩。


20世紀90年代以來,美聯儲共經歷了三次加息進程,第一輪是1994年2月至1995年2月,加息7次,基準利率從3%上升到6%;第二輪是1999年6月至2000年5月,加息6次,基準利率從4.75%上升到6.5%;第三輪加息是2004年6月至2006年6月,加息17次,基準利率從1%上升至5.25%。2008年12月,美聯儲聯邦基金目標利率降至歷史低點0.25%,自此長期維持不變至今。


美聯儲本次議息聲明全文:


7月會議以來,美國聯邦公開市場委員會(FOMC)得到的信息顯示,經濟活動正溫和擴張。家庭消費支出和企業固定投資適度增長,房地產行業進一步改善。就業增長速度回升,失業率保持穩定。然而凈出口疲軟。勞動力市場持續改善,就業穩固增長,失業率下降。總體來說,勞動力市場指標顯示,勞動力資源利用不足的狀況自年初以來已減少。通脹持續低于美聯儲長期目標水平,部分反映了較早時候的能源價格下跌以及非能源進口價格下降。基于市場的通脹指標仍處于低位,基于調查的更長期通脹預期仍保持穩定。


與美聯儲法定職責相一致,FOMC委員會旨在促進就業水平最大化和價格穩定。近期的全球經濟和金融發展可能有所限制經濟活動,近期可能導致通脹下降壓力。然而,委員會預計,在適當寬松的貨幣政策下,經濟活動將溫和擴張,勞動力市場指標繼續朝著美聯儲認為與其雙重使命相一致的水平發展。委員會仍認為,經濟活動前景和勞動力市場風險接近平衡,但是繼續檢測國外發展。委員會預計,通脹將在短期內維持近期的低水平,但預期隨著勞動力市場進一步改善,能源及進口價格走低等暫時性因素消退,中期通脹將逐步增長到2%的水平。委員會繼續密切關注通脹的發展情況。


委員會重申,為支持就業最大化和物價穩定,將聯邦基金利率維持在0-0.25%仍然合適。至于將利率在此目標范圍內維持多久,委員會將評估實際與預期進展,看是否朝著就業最大化和2%的通脹目標方向前進。委員會在評估過程中,將考慮各種信息,包括勞動力市場情況、通脹壓力和通脹預期指標、金融領域和國際市場的發展等。委員會預期,當勞動力市場出現一些進一步改善,并有理由相信中期通脹將重回2%的目標時,將是提高利率范圍的適當時機。


委員會將維持美聯儲持有機構債券、機構抵押貸款支持證券(MBS)和到期國債拍賣后再投資本金的滾動投資政策。該政策下,委員會將持有大量長期證券,有助于維持市場寬松的金融環境。


當委員會決定開始移除寬松政策時,將采取與就業最大化和通脹2%的長期目標相一致的平衡的方案。目前,委員會預計,即使就業和通脹率接近目標水平,經濟狀況仍可能令美聯儲將聯邦基金目標利率維持在低位一段時間,低于委員會認為正常的長期水平。


本次FOMC決議,共有9名成員贊成,1名反對,反對票來自里士滿聯儲主席拉克爾(Jeffrey Lacker)。


分析:如果美聯儲加息,會使游資離開中國形成趨勢,9月份流動性環境將處于“緊平衡”的狀態。對中國房地產業造成不利的影響,因為房地產泡沫需要大量流動性支撐的。在流動性不足的情況下,房貸利率也會相應有所上調,購房者的成本并不會小。當宣布不加息的那一刻,也意味著中國房地產在短期內會處于平穩發展的階段,國外的沖擊影響比較小。


相關新聞:美聯儲加息對中國房價影響


中國經濟放緩、人民幣貶值預期增加、美國加息預期不確定性增強,使得近期全球股市、匯市、大宗商品價格均出現較大波動。對此,IMF總裁拉加德表示,美國的經濟發展形勢比預期要好。但一些新興工業國家如巴西和印度則擔心,美國加息會給他們的經濟帶來麻煩。因此她建議美國不要急于加息。


應該說,自今年二季度以來,美國經濟復蘇勢頭強勁,GDP增速超出預期,非農就業形勢也一片大好。特別是,美國官方剛剛公布的最新就業數據顯示,美國8月失業率降至5.1%,為2008年4月以來的最低水平。那么美聯儲的加息,會給世界經濟帶來何種影響呢?


其一,美聯儲一旦宣布加息,會加重歐、日等發達經濟體復蘇的難度,并加重其債務總額。數據顯示,金融危機后,發達經濟體的整體政府債務已占GDP的107%,須用GDP的2.9%來支付債務。其中,歐元區政府債務占GDP比重已從2008年的70.3%增至95.2%,日本政府債務的GDP占比更是從2008年的191.8%增至243.4%。美聯儲升息無疑將加重發達經濟體財政負擔,導致其政府債務支付額大幅攀升,甚至拖累歐日經濟復蘇。


其二,美聯儲升息,會使美元進一步走強,以致影響到石油為代表的大宗商品價格,使那些嚴重依賴大宗能源、資源商品出口的發展中國家遭受重創,引發這類發展中國家金融市場的震蕩。經如俄羅斯、巴西、伊朗等國。


其三,美聯儲加息會使亞洲經濟不能承受之重。現在亞洲很多國家的資產市場存在著較多泡沫,而這些泡沫的成因是2009年美聯儲先后實施了4輪量化寬松政策,引發大量熱錢流向亞洲新興經濟體國家,這樣不僅催生了當地的貨幣通脹率,也使許多亞洲國家房地產存在著較大泡沫。而當美聯儲加息,美元指數走強,而這些亞洲國家的經濟增速放緩之時,這些熱錢會離開,屆時就會引發新一輪亞洲金融和經濟危機。


面對美聯儲加息日期的逐步臨近,國內經濟學家很是淡定。他們認為,一方面中國擁有3.6萬億外匯儲備作為后盾,美聯儲加息的影響應該不會太大。另一方面,中國的資本項目尚未完全開放,這會使熱錢流出中國的速度放緩,避免經濟和金融受到直接沖擊。但8月11日、12日的兩次貶值近4%的幅度,使人民幣貶值預期上升,游資加快流出中國的進程將無懸念。現在大家關心的是,美聯儲加息會對中國房地產業造成啥影響呢?


首先,美聯儲加息,會使游資離開中國形成趨勢,9月份流動性環境將處于“緊平衡”的狀態。在8月26日央行宣布降準降息后,8月31日央行通過SLO(短期流動性調節工具)投入1400億流動性,近日(9月1日)央行又開展了1500億規模的7天期逆回購操作,中標利率為2.35%。所以從流動性上來說,對中國房地產業造成不利的影響,因為房地產泡沫需要大量流動性支撐的。


值得一提的是,近期監管層為了穩定經濟增長、避免房地產發生危機,放松了限外令,同時將二套房首付比例下調至20%。但是,由于流動性趨緊的掣肘,銀行并不一定有資金來向房地產領域提供足夠多的新增貸款。就算銀行有資金可以貸給購房者,在流動性不足的情況下,房貸利率也會相應有所上調,購房者的成本并不會小。


再者,美聯儲加息,以及人民幣貶值需求上升,會使大量游資拋售人民幣資產,而離開中國。很多學者認為,中國的資本項目沒有完全開放,資金流出不會有太大影響。但我覺得,作為自由之港的香港樓市、股市將直接受到沖擊。正是由于國際游資不斷涌入香港,使香港樓市、股市近來紛紛在歷史高位徘徊,如果一旦游資大規模轍離香港,那將會使香港的金融和經濟受到重創,間接影響到內地的經濟和金融的安全。


目前,由于內地經濟不振和到港旅游人數的減少,加上房地產交易低迷,香港8月的采購經理人指數(PMI)由之前的48.2下降到驚人的44.4,顯示出香港經濟目前形勢堪憂。如果現在美聯儲加息,那么大量游資將離開沒有外匯管制的香港,馬上香港經濟和房地產都將受到沖擊,而如果中央政府要出手拯救香港經濟,同時又要穩定內地資產泡沫不破,難度系數和維穩成本將大幅增加。


最后,由于人民幣貶值預期,以及中國經濟結構轉型的不確定性增加,國內外避險資金流出已是趨勢。華人首富李嘉誠也拋售內地房產后,選擇“脫亞入歐”,這必將使投機投資者調低了房地產繼續上漲的預期,國內房地產必將步入調整周期。而當中國房地產泡沫破裂之時,馬上會引爆一系列的地方政府債務、制造業不良貸款、影子銀行等一系列的原本蟄伏的危機。


在經濟全球化的今天,美聯儲加息已并不是簡單的美國國內的問題,它將給其他經濟體,特別是新興經濟體造成不可估量的沖擊。當美國經濟出現衰退時,美聯儲宣布QE,而以中國為首的新興經濟體也跟著貨幣寬松,結果造成了通脹和資產泡沫同時攀升,而當美聯儲宣布加息之時,這些經濟體又正處于結構調整期,那么對其形成的沖擊將會更加直接。而對于中國決策層來說,一旦美聯儲加息那會對中國金融業乃至整體經濟都將面臨嚴峻挑戰。

Copyright ? 2021 Perfcet Market.Cn All Rights Reserved.皖ICP備11004787號-2
×

歡迎撥打一對一免費咨詢電話:

13816360548

您也可以咨詢我們的在線客服

在線咨詢

立即咨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