盡管電影向數字化、IT化方向進化,但這種進化只會讓電影觸達消費者更加容易,電影院作為專業的中間體,將失去它存在的價值。
電影院會突然消失嗎?
會嗎?電影院會突然消失嗎?在中國只有2000多張屏幕的時候,筆者就在想這個問題。到了有2萬多張,筆者還在想這個問題。估計到有5萬張時,筆者還會想這個問題。而且筆者越來越覺得這個問題的答案是肯定的。
我們這代人經歷過電影院的變遷,從千人影院到小影廳、錄像廳,再就是沒人去看電影,電影院破敗到改夜總會、卡拉OK廳,甚至拆除。后來大概卡拉OK也沒人去了,電影院反倒成長起來。而這一代的電影院大都與商業中心相伴,尤其是商業綜合體里的,房開商們開發出來的電影院。于是房開商們成為了院線商,發展速度驚人,還收購海外院線,成為國際主流院線。而與這個過程相伴的是中國電影票房的高速增長。
曾經聽幾個人討論說,電影是傳統行業,怎么在"互聯網+"時代,反而成了最有成長性的產業了?有人說,電影雖然是傳統的,但是賣票已經互聯網化了,現在的年輕人在看電影前已經把票在手機上買好,還選好位子,到了電影院,取票機前輸個號就進場看電影了,這也算"互聯網+"呀。但是電影業其實真的是互聯網行業,只是它的發展還沒達到普通觀眾了解的程度。
電影的播放介質已經數碼化了,而由于數字影片的存在,對影片發行的管控更加便利,對影片的版權控制更加嚴格。而未來電影在數字化硬盤發行的基礎上再發展就是云端發行了,利用高速網絡,一部電影的下載時間不過分把鐘,將來電影的全國發行以及全球發行的速度將只是鼠標一點而已。現在的電影已經不是原來的膠片電影了,它是"互聯網+"的又一個受益產品。
那么電影院會消失嗎?盡管電影向數字化、IT化方向進化,但這種進化只會讓電影觸達消費者更加容易,電影院作為專業的中間體,將失去它存在的價值?,F在電影院還能存在的理由大致有兩點:一是觀影環境和體驗在別的地方無法達到;二是觀影地點是社交場合和娛樂消費地點,在別的地方觀影沒有這種功能。
說到銀幕的大和清晰,這原本是專業電影院比家庭影院強的地方,例如在這波電影成長中,最大的熱點就是IMAX影院,IMAX的銀幕確實很大,清晰度也達到震撼的8K,但是這個優勢正在迅速地被家庭影院化解。從清晰度來講,日本的很多電視臺已經在實驗8K的電視轉播了,而更多的手機廠商和電視機廠商已經在研發十幾K、二十幾K清晰度的屏幕。
而現在商場里銷售的主流電視機都已經達到4K,屏幕的尺寸也都在60~120寸之間,這個尺寸對于家庭的起居室來說,就已經相當于坐在電影院里的感覺了。
當然這個屏幕尺寸也會隨著家用投影機價格的不斷下降,激光電視機的普及被不斷刷新,在家里把屏幕做到很大已經沒有問題了,而清晰度則更沒有邊際,家庭影院的專業度絕對不輸電影院。當下正在高速發展的虛擬現實(VR)無屏近眼觀看技術更挑戰了電影院存在的合理性。
而最近私人影院的流行更讓人覺得電影院會突然死亡。正是由于家庭影院的體驗與專業電影院接近,一些小業主開始利用個性化的場地來開辦私人電影院,結合轟趴的時尚、私密的需求,這種私人電影院最近在一些大城市里流行,而且由于投資小,管制缺失,這類影院的發展非常迅速。
從目前來講,這類影院的唯一問題是播放影片的版權可能是沒有的。但這就像卡拉OK的發展一樣,一開始也都是沒版權或未經授權的,畢竟在互聯網時代,獲得影片授權大概不是個難事。但這對于制片方來講卻是兩難的事,是維護院線的收益還是獲得私人影院的價值呢?
不管對未來的設想如何精彩,如何恐怖,對今天高速發展的中國電影院產業倒真要提個醒。當消費者都不愿意把時間花在商業綜合體的時代,還有多少人愿意走入影院呢?筆者漫步海外許多城市,無論洛杉磯、拉斯維加斯,新加坡還是戛納,發現電影院并非是人們最愛的消費場所,傳統電影院會不會在"互聯網+"時代突然死亡,從業者、商業決策者必須要正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