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有時候,走進城市購物中心,只為尋找一個更加愜意的就餐環境。舌尖的感覺和身心的體驗,總是驅使我們走向更加舒適的狀態。現在,購物中心可以給“吃貨們”什么樣的吸引力呢?未來,購物中心餐飲熱度又如何維持?
有時候,走遍大街小巷的邊邊角角,只為尋找那一味最正宗的特色小吃。有時候,走進城市的購物中心里,只為尋找一個更加愜意的就餐環境。舌尖的感覺和身心的體驗,總是驅使我們走向更加舒適的狀態。
如今,舌尖將會把我們帶向何方?現在,購物中心可以給“吃貨們”什么樣的吸引力呢?未來,購物中心的餐飲熱度又如何維持?
1 環境
注重用餐感受衛生安全更有保障
商業體的“開業潮”點亮了城市,同時也影響了我們的消費習慣。商業改變生活,總會給我們帶來很多期待,尤其是餐飲。
就餐環境也成為消費者選擇的重要因素。一般來說,購物中心對入駐的餐飲企業,都有嚴格的要求,而品牌餐飲在衛生管理上也更加規范化。
今天開業的各大購物中心,對于整個環境的舒適度,大家都有目共睹。即使外面炎炎夏日,或是瓢潑大雨,只要走進購物中心,一切都歸于涼爽和舒適。
因此,購物中心是一個可以“遮風擋雨”的地方,沒有路邊的小餐飲店那么“簡單粗暴”。值得一提的是,在購物中心里,空調設置、衛生條件、排煙系統、排污系統等,都有很好的管理規范,勢必給消費者更好的用餐體驗。
2 位置
交通便捷快速樹立約飯標桿
“購物中心的消費環境比街面上的要好很多,除此之外,好的位置也是餐飲店非常重視的,對于消費者來說更有識別性。”一家連鎖餐飲店的負責人表示。
小編注意到,購物中心與餐飲店實際上也是相互選擇的過程。商業體在引進餐飲店時,對餐飲品牌、種類等方面是經過精挑細選的,要匹配項目的整體定位。對于餐飲店而言,商業體也是一個平臺,好的項目可以促使品牌提升知名度,得到更好的發展。
當購物中心與餐飲品牌達成一種“共識”,消費者對“位置”的關注度會提升到一定的高度。位置則代表了交通的便捷性,更代表了一種辨識度,于是,“位置”也成為我們選擇購物中心吃飯的原因之一。
約飯,在朋友、同事、家人之間,早已成為生活的一種方式。
有時候,大家會比較“痛苦”,約在街邊的一家餐廳,大家不一定很容易就能找到,約好的朋友導航過來繞了好幾圈才找到。
“容易到達”“容易找到”是位置帶來的優勢,而購物中心等商業體在選址上都有嚴格的把控,幾萬甚至幾十萬的商業體量,以及獨特的建筑外形,讓很多購物中心都成為了“約飯標桿”。
3 配套
提供免費停車位多業態組合消費
至于約飯的時候,最苦惱的就是找停車位。在路邊的餐飲店吃飯,隨意在路邊停,被貼上一張罰單,弄不好一碗米線吃出幾百塊錢來。如今,很多餐飲店都入駐購物中心,停車位也成為搶奪消費者“芳心”的重要法寶。
如果每個商業體都設置了充足的停車位,就很容易解決了停車難的問題。
除了停車服務之外,購物中心還可以為消費者提供多樣性的消費選擇。在購物中心里,餐飲只是其中的一種業態,服裝店、書店、化妝品店等分布在不同的樓層,這是沿街餐飲店不能相比的。在點餐排隊的時候,消費者可以在這些店里進行自由消費,打發排隊等候的時間。
在實地走訪中,小編注意到,在晚飯高峰期,海底撈、南翔饅頭店等多個餐飲店門口都排起了長隊。一些消費者領了號碼牌之后,并沒有坐在店門外等,而是悠悠地到樓下逛了起來。
4 團購
點餐看看性價比好吃不貴可以選
環境、位置、服務是我們選擇到購物中心就餐的重要原因,但方便快捷是互聯網時代的一種消費方式。對于購物中心的餐飲店來說,團購消費早已成為一種習慣。美團、百度、大眾點評等平臺在全國各地得到普及,推出了美食、電影、酒店、旅游等方面的大幅度優惠,影響并改變著我們的消費行為。
在身邊的很多朋友都表示,幾乎大部分的購物中心都有餐飲店在做團購活動。在去吃飯之前,很多人都會選擇在團購平臺上預先進行選擇。通過團購的形式,菜品、評價都一目了然,對比之后,按照好吃不貴的原則,可以選擇性價比更高的餐飲店。
團購的平臺非常多,而團購的方式也多種多樣。套餐的種類、優惠的方式,大大降低了點餐的花費。實際上,購物中心的消費已經變得大眾化。餐飲與互聯網的結合,促使購物中心這個平臺的覆蓋面更廣,消費的活躍度更高。
5 味道
菜系種類多元化打響舌尖爭奪戰
在一個購物中心里,十幾家甚至幾十家的餐飲店分布在兩三個樓層,集中度比沿街的餐飲店要高很多。在有限的空間和時間里,各家店的菜系、口味都有明顯的特征,挑選起來很方便。
從走訪的情況來看,購物中心川菜、粵菜等菜系的餐廳較多,比如俏江南、老東粥皇、表哥茶餐廳等。此外,還有海底撈、城市花園、魚游天下、小天鵝、傣妹等火鍋店也已經入駐。近幾年來,百合天心、樨行紀等自助素食店也紛紛出現在購物中心里。
“味道”成為打響舌尖爭奪戰的重要武器。中式菜并不能完全挑逗吃貨的舌尖,為了提升餐飲的吸引力,很多購物中心也開始“洋氣”起來,異國特色的餐飲店遍地開花。西餐廳、意大利菜、日本料理、韓國料理、泰國菜、越南菜等頻繁出沒在購物中心里。
業內人士認為,購物中心餐飲菜系、種類的比例,要搭配得當。基于周邊居住人群的消費特征調研情況,以及餐飲品牌分布的情況,去選擇相對更具有吸引力的餐飲品牌,才能打好“舌尖”之戰。
6 合作
餐飲租金水平逐漸提高收益與人氣兼收
從目前的情況來看,消費者對餐飲的環境、位置、服務、味道等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這些要求,把餐飲的“體驗”提升到了更好的狀態。隨著更多商業體的開業,從路邊餐飲店到購物中心餐飲店,我們的消費習慣也逐漸發生了改變。
“到購物中心吃飯,早已成為一種趨勢。”業內人士表示,餐飲對人流的拉動性非常明顯,消費的頻率也比較高。對于購物中心來說,人流就是財流。
餐飲業態是購物中心吸引人氣的“利器”,同時,餐飲的租金收益也是業內熱議的話題。有人認為,由于餐飲的承租能力不是很高,隨著餐飲業態比例的提升,有的購物中心甚至超過了40%,進一步壓縮了零售業態的比例,進而影響了購物中心的租金水平。
一般來說,餐飲業態在購物中心的分布都處于較高的樓層,租金的收益比低樓層的租金要低很多。現在餐飲業態運營得不錯,租金水平已經逐漸提高,高樓層的一些餐飲品牌甚至超過了零售業態。
餐飲與購物中心的結合越來越緊密。因而,餐飲的火熱程度,不僅為購物中心贏得了人氣,同時也逐漸提高了收益的比重。
7 品牌
連鎖餐飲品牌成陣營經營是一門藝術
從購物中心的開業情況來看,小編也注意到一個現象,購物中心的餐飲越來越注重品質,連鎖餐飲、品牌餐飲大規模擴張。一方面,這些餐飲品牌擁有一定的知名度,可以更快地被消費者接受。另外一方面,連鎖餐飲店有良好的管理系統,擁有比較強的生存能力。
餐飲的品牌之路已經走向了“正軌”。從海底撈、綠茶餐廳、外婆家等眾多連鎖品牌餐飲在全國各地的進一步普及,把很多名不見經傳的餐飲店逐漸淘汰。
此外,購物中心與餐飲店的合作周期也發生了改變。在黃金地段,餐飲店一般是一年一簽。而在大多數購物中心里,以往是8年一簽,現在大多是3-5年。如果經營狀況比較好,餐飲店就可以跟購物中心續簽。如果實在不適合,餐飲店就可以在較短的周期選擇退場。
如何經營好餐飲品牌,已經成為一門藝術。規模的擴張,并不是單純的“野蠻生長”,消費者會做出選擇,商業地產也會做出選擇。連鎖品牌餐飲的認可度越來越高,人氣也越來越旺,如何匹配商業地產的定位、客群至關重要。
8 面積
中小型餐飲漸成主流靈活經營有彈性
以往,吃飯講究的是“高大上”“大氣”,因而大面積的餐飲店隨處可見,尤其是在北上廣深等一線城市的購物中心里,超過上千平米的餐飲店非常多。近年來,大型餐飲店受到場地面積以及市場消費的制約,發展相當受限。隨著商業模式的轉變,追求精致、精細的餐飲消費成為市場的主流。
在購物中心里,200-300平方米的中小型餐飲店非常普遍。業內人士認為,這樣的經營模式也將成為餐飲店擴張的形式,有效提升了經營的靈活度。現在成長起來的是80后、90后一代,他們是消費的主力軍,追求時尚化、個性化也是他們的消費特點,對生活品質的要求也提高到了一定的層次。
從購物中心的角度來說,大型餐飲店一旦撤離,將會造成大面積的店面空缺,對商場的運營整體影響非常不好。而對于兩三百平米的店面,在短期內更換商家也比較容易,招商難度也比較小。
從餐飲店經營的角度來看,店面面積的縮減,是控制運營成本的一種方式。對于很多連鎖餐飲品牌來說,中央廚房的管理模式,可以減少廚房的使用面積,提高店面整體的經營收益。
9 輕餐飲
快速化時尚化成標簽消費者價格敏感度不高
在購物中心里,我們常常流連于眾多的餐飲店之間吃飯。有時候,很多人卻更喜歡去一些“小店”進行消費。所謂的“小店”,無非指的是輕餐飲店,以經營飲品、點心、小吃等類型的餐飲為主,面積在50平方米左右,大多都是敞開式的店面,可以分布在購物中心的過道上,或者某一個特定的區域。
輕餐飲給消費者帶來的體驗是更加休閑、愜意,消費奶茶、甜點等餐飲可以消磨時間,同時也是年輕消費群體的潮流。鮮芋仙、哈鮮族等飲品店逐漸成為購物中心熱鬧的一角,泡芙、爆米花、蛋糕等小型甜品店的人氣也非常旺。
輕餐飲的魅力在于現做現賣,并且速度很快,多偏于甜味,可以讓消費者不需要花費太多的時間,并得到甜食的“犒勞”。我們常說,吃糖可以增加幸福感,甜味食品也有相同的功效。
“消費者對輕餐飲的價格敏感度并不高。”業內人士表示,輕餐飲在標準化的管理下,對品質把控得比較好。此外,輕餐飲的環境非常適合年輕一族,可以當做稍作休息的場所,同時也是一個聊天交流的平臺,具有時代的特征。
輕餐飲作為時尚餐飲的典型,可以根據購物中心的特點,進行一定比例的提升,可以更好地提升消費的活躍度。
10 趨勢
挖掘餐飲新鮮度延長消費保鮮期
毋庸置疑,連鎖餐飲品牌的快速擴張,造成了購物中心餐飲的同質化現象越來越嚴重。購物中心對餐飲品牌的需求與同質化的產生,似乎存在著一定的矛盾。那么,未來將如何走出這種困境?
“開發商應該多往外面看,需要去挖掘更多的品牌商家。”業內人士指出,連鎖餐飲的大量拓店,造成了商業地產招商的雷同性很突出。在經營方式上,商家的密集程度應該加以控制,對選址的標準可以更高一些。因此,商業地產對商家的吸引力還有待提高,很多全國甚至國外的品牌商家還沒有進入當地市場,關鍵是如何去挖掘。
很多購物中心提高了餐飲業態的比例,引進的餐飲商家也非常多,但并不是越多越好。同質化的東西是活不長久的,有特色的東西才能夠脫穎而出。
在北京、上海等一線城市,排隊吃飯已經是家常便飯,而在二三線城市卻成為一種奇怪現象。一些購物中心的餐飲店在開業期間非常火爆,但是維持的時間并不是很長,這只能說明兩個問題,一是餐飲的新鮮度不夠,二是餐飲的保鮮度不夠。當排隊吃飯成為一種常態,餐飲的新鮮度和保鮮度能夠保持下去,才能真正走出同質化的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