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圓500米范圍內,4個不同品牌便利店,同一時間段呈現4種完全不同的經營狀態。相互撕扯、混戰中,各自展現出不一樣的自信。建外SOHO儼然成為各家便利店各展風采的最佳場所。
11月19日,北京淅淅瀝瀝的小雨一天都沒有停下。已經中午11時許,整個建外SOHO區,除了孤零零打著傘站樓宇之間的保安,露天場所多數情況下是沒有別人的。半個小時后,才從大樓中陸續出來了一些人。
建外SOHO區是北京典型的辦公區,匯聚了來自全國各地的白領、精英,上班一族占據了這里大半壁江山,用餐時間才是室外最活躍的時候。
第一幕:等待顧客
在中午顧客沒有到來的時候,記者看到了這樣的現象。
(7-11)
位于10號樓下的7-11店鋪中,有3位工作人員,穿著統一的紅色工作服,帶著白色衛生帽。其他三家,只有在全時記者看到工作人員帶著帽子。
從他們工作中所站的位置可以很明顯看出他們目前的工作。收銀臺旁邊站著的一位二三十歲的男士正在整理收銀臺,比他稍大的一位男士則在剛剛把飯盒整理完,正在弄今天要出售的熱食。商店里的另一名女士則在巡視店鋪,檢查商品,拉調排面。
在龍商網&《超市周刊》記者剛取走一瓶小奶茶,這位女士隨后就已經把排面的缺口補全。本來還在思慮要不要換另外一種商品的龍商網&《超市周刊》記者,不好意思再把商品放回去,就只好去前臺付款。
店面內唯一不足的地方就是外面在下雨,門口的防滑墊作用不明顯,鋪在地上的紙盒已經被蹂稱一團,門口腳印、泥水沒有及時處理干凈。
(物美)
而在相距100米外14號樓下的物美便利店鋪,記者卻看到了另一個場面。透過玻璃門,記者看到了兩名員工,一名正站在收銀臺后玩手機,另一名則站在熱食展示柜準備商品。相對其它品牌的門店,物美員工年齡較長,這家門店也不例外。
推門進去,龍商網&《超市周刊》記者發現,其實還有一名工作人員正坐在吧臺旁用餐。吧臺雖與店鋪大門位于同一方位,因為海報遮擋,以及堆積雜物的影響,從門外很難看出內設有就餐區。
不過就餐區顯然已經很久沒有顧客使用了,上面堆砌著紙盒、泡沫箱等雜物,吧臺下放著的一個白色板凳上還有泡沫箱和3個滅火器,盡管直對正門的墻壁上,即食屋新開業的海報還泛著明亮的光芒。
第二幕:服務差別
曾聽一位在零售業一線工作了幾十年的人士說過,要感受一家門店的服務質量,必須要買商品,這樣才能感受到差別。雖然龍商網&《超市周刊》記者不置可否,但此次在4家便利店也感受到不小的差別。
在7-11付款時,收銀員看到龍商網&《超市周刊》記者要付款的是小奶茶,向記者說:“女士,您要的這款奶茶我們店正在做活動,買任意便當加3元就送了。”
在7-11的套餐中,冷、熱便當有多個品類,單是熱便當就有12個菜品可供任意選擇拼湊。售賣熱便當師傅更賣力推薦:“我們家的套餐都是剛做好的,可自由選餐,10到20元不等比在餐廳里吃的還好。”
(物美)
在物美,記者看到有正在翻烤的烤腸售賣,便想買一根。烤腸機放在收銀臺的左邊,跟即食屋售賣熱便當的柜臺是一體的。記者第一次來到這家便利店,一時即食屋的師傅不在,于是這樣的一幕就發生了。
記者:“能幫我拿一根烤腸嗎?”
“……”
記者:“您好,能幫我拿一根烤腸嗎?”
(眉頭緊蹙)收銀員:“付錢呀!”
記者:“不應該先給我烤腸嗎?”
收銀員:“你付完錢我才能給你烤腸啊!”
“……”
不只龍商網&《超市周刊》記者遇見這樣令人語塞的場面,在記者后面付款的顧客更顯尷尬。這位顧客就在樓上辦公,中午了帶的飯不夠,于是就到這里買了瓶飲料及一小盒便當,可付款的時候發現自己忘記帶錢。
“不好意思,我錢包拉在樓上了,可以回頭把錢給你送下來嗎?”正在用餐的員工開口了,滿是不信任地尖銳地說:“不行!我不認識你!”
顧客摸了摸口袋還是沒有找到錢,便問“能用支付寶嗎?”收銀員:“可以!”
看到這些記者第一反應就是難道認識了就可以!對熟人信任是沒有錯的,但對于一個規范的企業來說,雙重標準對待顧客并不見得是一種好事情。
記者很不理解,顧客本身沒有帶錢就已經很難堪了。不付錢,不能帶走商品,員工也沒有錯。為什么作為服務人員就不能用一種婉轉、和善的語氣告知顧客,并找到更好的解決方式,化解這種尷尬呢?
(全時)
與物美相比,位于18號樓下的全時,服務就顯得溫暖的多。進門就能聽到工作人員在喊,新品上市,圣誕蛋糕可預訂,全時新套餐出爐……二三十平米的小店內,兩個收銀臺同時收款,顧客仍需排隊購買。雖然全食坊的菜品展示柜已經不再使用,并用黑色塑料布蒙著,但在員工的吆喝聲中,顧客仍來點餐。
第三幕:商品差異
相對來講,10米外,17號樓下的快客這時的業績就顯得慘淡了許多。店鋪內沒有熱便當,只有2名人員在工作。
記者在這里看到的熱食有烤腸、茶雞蛋和蛋撻,熱飲單品有12個,但是沒有看到熱便當。7-11烘烤類產品就有烤雞翅、肉餅、碳烤雞丸等6個品類,熱飲則是用一個寬1.2米左右、擺放7層商品的立柜存放,關東煮、熱菜就更不用說了。物美沒有熱飲,但熱食齊全,包子、烤腸、熱菜等等。在這幾家便利店中,全時可供挑選的午餐是最多的,關東煮也不像7-11是帶包裝加熱。
(快客)
快客店員無意間的一句話也引起了龍商網&《超市周刊》記者的注意。當時一位客人正在買一個某品牌的熱奶茶,正在收銀的工作人員對另一名工作人員說:“這個奶茶銷量很好,別家都賣好幾個月我們才買。”采購的滯后在一定程度上也減弱了商品的競爭力。
第四幕:商圈微差別
4家店鋪客流差別除了跟自身人員管理、采購、商品布局、服務等內部因素有關,與商圈微差別也不無關系。
(7-11)
雖然4家門店都位于建外SOHO這個大商圈內,相聚也不遠。但這個區域都為高層建筑,每棟樓入駐的其他商業也會給門店造成一定的影響。在全時所在樓宇,只有一家餐飲店。而7-11不僅本樓內入駐多家餐飲店,對面樓宇一層也是餐廳。物美本樓層雖然只有一家水果店,但是百米開外就是被眾多的餐飲店包圍著。
結束語
一個商圈同時入駐4個品牌的便利店,自然有它的道理。首先,寫字樓意味著有穩定的客戶群;其次,商家先后入駐并持續經營說明這個選址要么能夠獲利要么對品牌推廣有著特殊意義。
7-11作為全球知名便利店,已經形成一個強大的經營鏈條,有標準化的制度。無論從供應鏈,還是門店管理上說,7-11都已經很規范化。在這幾家便利店中,雖然7-11所在樓宇靠近更多的餐飲店,面臨的競爭最為強烈,但它仍能夠有效調整商品結構,轉劣勢為優勢。
物美很顯然在人員管理方面存在一些問題,但這跟企業歷史有著不解的淵源,它承載了更多的社會責任。門店商品結構卻能夠滿足商圈內消費者需求,從顧客方面說,它已經成功培養了一批自己的消費群體。
全時門店則是一個實驗田,也可以說是全時一代店的樣板店之一,許多新品都在這里試營。因為產品豐富度較高,餐飲化明顯,需要更多的人員、管理成本。
快客的選擇更多的是“走自己的路,讓別人去說吧”,做中規中矩的便利店。在周圍店鋪紛紛餐飲化時,快客仍堅持自己的觀點,這樣在租金成本相近的情況下,人員成本、管理成本占優勢。
2014年以來,便利店成為零售業的風口,要怎么走,怎么做,企業都有著自己的嘗試。只有通過全行業積極試錯,經過優勝劣汰法則的錘煉,便利店才可能找到一條適合中國市場的發展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