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設置商業公司架構,確定全體工作人數。
架構:
招商部、營運部、物業部、工程部、
財務部、行政人事部、電腦部、企劃部
2、促各相關部門開展市場調研,包括管理模式及費用、標準。
招商/營運:招管理模式及費用、竟爭對手的各樓層租金水平。
行政:行政管理模式及費用標準
財務:管理模式及費用標準
IT:管理模式及費用標準
企劃:管理模式及費用、廣告計劃標準
物管/工程:管理模式及費用標準
人事/行政:管理模式及費用標準
3、以部門為單位,制定各項成本費用預算,所有調研數據進行匯總。
固定成本
變動成本
各種稅費
資產折舊
其它不可預見的費用等
各項成本中需考慮商業幾項比較大的費用:
A、掉鋪率20%-30%:新商場首年開業率一般約為70%-80%;
B、3個月免租期:一般主力店免租期為6個月,次主力店及品牌商3個月;
C、市場推廣費8%:一般新開業商場因知名度不高,第一年需要加大宣傳,第一年推廣費比較高一些,設8%,第2年略低,設6%,第3年次之,設3%。隨著知名度擴大和業績穩定,第4-5年推廣費預算可不做或少做,項目成熟以后推廣費用不但無支出而且還可以增加帶來收入。
一般以年度租金收入為基準(公式為:年度推廣費=年度租金收入×8%),推廣費總額分解到該年度季、月、周。(可以根據淡旺季節來分;也可以按使用節奏不同分解,如開業時集中使用推廣費、開業后一段時間需持續廣告投放需費用)。
D、工程改造分攤:重大機電設備調整、工程改造(參考不同的折舊分攤期)。
E、前期開辦費公攤
4、年度總收入測算,均須分攤到樓層租金中去。
年度總收入=年租金收入(項目總投資×%,一般為8%-12%)
+固定成本(如:人力、行政、財務、物管、資產折舊等)
+變動成本(如:營運、招商、市場推廣費8%)
+各種稅費 (如所得稅、房產稅、租賃稅等)
+資產折舊(如:工程改造分攤費)
+年度掉鋪率20%-30%,公式為:年租金收入×(1+20%)
+3個月免租期,公式為:(年租金收入/12)×3
+前期開辦分攤費等
+其它費用等
-已出租費(如果有已經出租的物業)
5、設定樓層租金系數,測算樓層租金占百分比。
說明:
1樓要承擔年度任務總費用的50%左右,
2樓租金為一樓的50%左右,
3樓租金二樓的50%左右,
4樓租金為三樓的50%,五樓租金約為四樓的50%以此類推。
B1樓為五樓租金的50%。
例:設總系數為1
6、每個樓層的月租金總額計算公式。
公式為:
1樓月租金總額=(年度費用總額×1F所占百分比)/12
2樓月租金總額=(年度費用總額×2F所占百分比)/12
3樓月租金總額=(年度費用總額×3F所占百分比)/12
4樓月租金總額=(年度費用總額×4F所占百分比)/12
5樓月租金總額=(年度費用總額×5F所占百分比)/12
B1樓月租金總額=(年度費用總額×B1所占百分比)/12
7、每F每月/元/㎡的計算公式。
套內/樓層總建筑面積=套內/樓層建筑總面積-已出租面積/已出售面積
公式為:每F每月/元/㎡
=1樓月租金總額/樓層面積
=2樓月租金總額/樓層面積
=3樓月租金總額/樓層面積
=4樓月租金總額/樓層面積
=5樓月租金總額/樓層面積
=B1樓月租金總額/樓層面積
8、優劣商鋪的單價制定,可參考樓層系數的分解方法計算。
在平面圖上根據樓層中的區位,人流量標出商鋪的優劣(以ABCD區分),據優/劣程度擬定出某個樓層商鋪租金單價高或低(計算優/劣鋪單價可參考樓層系數的分解方法進行計算),但各類別鋪位租金之和等于本樓層預算總額。如下表:
9、判斷項目租金需針對本市場情況是否合理,并與市場調研租金水平進行對比。
本地或目標市場的商家是否可以承租該租金水平?租金高了容易導致招商失敗,租金低了開發商遭受損失。
10、調整預算,接近市場水平為合理,可實現為最佳。
調整預算,預算一般來講不宜過高,接近市場水平即為合理,以可實現為最佳:
增加或減少第3條中成本細項費用
直接對樓層租金單價或總價進行調高或降低收入費用
A、根據市場平均租金水平或商家承租能力。
B、根據市零售市場的銷售淡、旺季分別開來制定差異化月度總租金(一般來說3月-7月份為市場淡季,8月-2月為旺季)。
降低成本費用
增加收入來源
增加營業外收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