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有文化,如何振興鄉村?
別誤會,這里說的沒文化,并非說的是我們基層干部和操盤手的文化水平,而是我們在鄉村發展和振興過程中,不要忽視鄉村在地文化部分的挖掘。
2025年中央一號文件也首次將"文化振興"與糧食安全、產業升級并列為鄉村振興三大支柱,明確指出:"要讓老樹發新枝,讓鄉愁變生產力。"
文化不是博物館里的展品
文化不是博物館里的展品,而是鄉村振興最鮮活的密碼。
在浙江松陽的百年石拱橋下,老篾匠用布滿老繭的手指翻飛竹條,編織的不只是竹籃,更是在抖音直播間被爭相預訂的國風燈罩;
夕陽里,福建土樓的夯土墻被AR技術激活,游客手機一掃,百年前客家人祭祀的場景便在虛實交融中復活。
這些畫面揭示著鄉村振興最本質的真相:文化不是鎖在玻璃柜里的青銅器,而是流淌在鄉村血脈中的生命基因。
文化,像一粒會發芽的種子——江西婺源農民把廢棄的油菜花秸稈扎成藝術裝置,在稻田里辦起大地藝術節,讓農耕文明與當代審美碰撞出千萬產值。
文化,似一條會生長的根系——云南諾鄧古村用千年制鹽技藝開發出文創鹽雕,讓馬幫鈴聲穿越時空變成電商訂單的提示音。
當貴州臺江的“村BA”籃球賽火爆全網,人們看到的不僅是運動激情,更是苗家銀飾隨著球員跳躍閃爍的文化光芒。
同樣,鄉村文化,更是陜西袁家村凌晨三點蒸騰的甑糕熱氣里,那是關中飲食文化催生出的早餐經濟。
安徽西遞宏村馬頭墻下的漢服旅拍中,那是古建筑美學嫁接出的時尚產業。
文化密碼的破譯,讓廢棄的榨油坊變身鄉村書店,讓失傳的儺戲面具成為潮玩手辦,甚至讓祖輩傳唱的農事歌謠化作文旅實景劇的立體聲效。
鄉村振興需要的,正是這種“活著的文化”——像老樟樹年年抽新枝般自然生長,如土地廟的香火般綿延不絕。
它不是標本式的保護,而是讓祠堂門前的石獅子會“說話”,讓青石板上的家訓能“掃碼”,讓消失的二十四節氣農諺變成農田里的沉浸式劇本殺。
當文化從展柜走向田野,從書本跳進生活,鄉村振興便獲得了最強勁的心跳。
好看并不是鄉村改造的關鍵
好看并不是鄉村改造的關鍵。沒有文化內涵的鄉村,很容易被“千村一面”。
鄉村,對于當地居民來講,是一種生活環境,也是一種生命印記。
而對于游客,對一個鄉村的認知,更多的是一種文化認知,想要了解一個村落的故事,需要對本土文化有一種認同性,才能真正融入,感知這份文化;
因此,本土文化的重新塑造,需要提煉一種讓村民認同,游客感知的文化符號,這種符號,應該是一種“來自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的東西,它可能是本土的建筑材料、可能是民族圖騰、可能是生活素材......
而這種文化符號,未來將應用于在村落的景觀環境、交通指引、建筑形態、文化演藝、產品包裝等鄉村系統中,成為一個村落的標記或者形象。
在鄉村景觀的保護與開發中,除了提升基礎的道路交通等基礎配套,最重要的需注意提煉鄉村本土的元素,還原鄉村本土的風格,將原始的鄉村風景保留,將最初的感覺保留,將歷史的文脈保留,將鄉村的味道保留。
生活方式是鄉村文化的節點
鄉村生活方式、生產方式,是最能體現鄉村文化的節點,是鄉村文化的展示載體,同時也是游客感知一個鄉村的最直接表現,游客需要一種真實可觸摸的鄉村旅游;
因此,文化的融入可以鄉村農事活動體驗、鄉村農耕技術展示、鄉村民俗活動體驗等形式,參與到鄉村旅游的建設中,成為游客感受鄉村,尋找兒時記憶的一種體驗。
農產品是鄉村文化可帶走的記憶
鄉村農產品,是鄉村最真實味道的直接載體,也是涉及到村民最直接的產業經濟問題。
在鄉村旅游中,我們會提出“關注農民、關注農村、關注農田”等內容,會解決農民的再就業問題、鄉村的旅游要素配置和特色問題,會解決鄉村旅游核心農田景觀的營造問題......卻忽略了農產品的開發與鄉村文化的融入。
有溫度的產品,有文化的包裝,有目的的營銷,才能真正實現“可帶走的記憶”。
總結
2025年中央一號文件明確提出,文化振興是鄉村振興的“靈魂工程”,要求將文化基因融入鄉村發展的全鏈條,推動“鄉風文明”與“產業興旺”協同并進。
文件強調,需“加強鄉村文化遺產保護傳承和活化利用,深入實施鄉村文物保護工程”,并首次將“文化產業賦能鄉村振興試點”列為重點任務,旨在通過文化創新激發鄉村內生動力。
【免責聲明】本文由飆馬特色商旅文整理編輯,部分內容及圖片來源于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請注明出處,若有侵權請聯系我們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