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美控股集團董事長 蒙進暹在第14屆中國百貨業高峰論壇
以下為蒙進暹先生演講實錄整理而成:
作為企業來講,面臨一個現實,不論做什么,最直白的就是要賺錢,要活下來,而不是湊熱鬧。我們更多的不是靠風投幫我們撐起來,是靠我們自己撐起來的。為什么我要講到這一段呢?因為我們整個企業的變革是隨著市場而變化的,互聯網的沖擊之后,我們也在不斷的變革當中,而在這方面我有一些體會,最本質的就是,到底我們賣什么?以什么來決定賣什么?
第一點,以顧客需求為導向。但我們做到后來,不知道其他企業怎么樣,我們的企業做的越來越差。被各種指標捆綁,誰給的錢高誰的占數大,讓誰來賣,被指標控制的比較嚴重。第二個,也是我們的采購們,被供應商綁架,或者說被指標綁架。并不是真正的以顧客需求為導向來做我們的商品,我們怎么來解決這個問題?不是簡單的靠制度,一般是什么制度呢?你和供應商有賄賂就懲罰你,該不該罰?該罰,但是這根本不是解決問題的辦法。我們也一直探索這件事情。這兩年多來,我們開始這個方面有一些新的做法。
在變革中回歸,要以顧客需求為導向。現如今很多人講顧客哪里去了?或者顧客怎么樣了。那我現在站在顧客角度來講這件事情,而不站在企業角度。我今天提出一個話題叫做“誠信與體驗”,最早是說怎樣讓顧客有更好的體驗,體驗這個詞現今及其流行,認為有很好的體驗顧客就自然會來,就會喜歡。購物中心是很好的體驗樣板,而我們大部分人把體驗理解成什么呢?好玩、好聽、舒服、可以喝、可以吃、可以玩等等,體現到這個層面上就是體驗。我自己對這一點,有不太相同的看法,如果說站在這個角度講體驗,那么首先就需要這個商業體的面積足夠大。可能四萬米、六萬米、八萬米都不夠。而我們200平米,500平米,3000平米,兩萬平米的店怎么實現顧客的體驗呢?難道像購物中心一樣做這樣的事情嗎?是不可能的,而且也不能這么做。那是不是因為顧客沒體驗就意味著這樣的企業會死亡呢?
事實上我認為,社會消費的整體發展,不可能是這樣的。我們需要彎下腰來重新思考,我是一個小店,我的傳統百貨一般是2000米三萬米四萬米,如果到六萬米那屬于很大的百貨公司,怎么解決這個?不是購物中心化,又需要讓顧客有更好的體驗,這才是我們面臨的事情。
從這個角度思考總結下來,我要換一個角度去講“誠信和體驗”。我們很多的流行話語落實到體驗上面是沒法干的,我們的環境,或者說我們的物業條件決定了我們干什么,顧客沒有體驗,這是問題。但我覺得首先要了解顧客需要體驗到什么?這個我們再深挖一遍,首先顧客最重視的體驗是什么?我們要把這本質性的問題抓住。不論你企業大小,或者經營面積的大小,也不論你賣什么?摒棄一切客觀條件,才能夠找到正確的道路來做這件事。
要體驗什么?
我認為要從基礎上看,體驗是一個基礎層面,不論你是哪個行當,不論你的企業大小,對于顧客來講他都有一個最基礎的體驗,所以我們要抓住這一條,就能找到“聚客之道”,這是我的基本點,這是一個核心,是基礎,在這個基礎之上,把握核心,之后我們再做加法,或者叫增加附加值的體驗。
體驗包含什么?
體驗包含了基礎的體驗和附加體驗,我把他分開來講。這個不能本末倒置,為什么不能本末倒置呢?我不把基礎的內容做好,而開個餐廳、咖啡廳、茶吧,把賣圖書的地方也放進來,顧客的體驗就會好嗎?我不這么認為,或者說基本不可能。其實我們也去過好多購物中心,我們到每一個購物中心去體驗,如果感覺好下次可能會再去。因為我們同是消費者,都在體驗同一件事。很多時候,我們愿意把最容易做、最容易看見的事情,放在最上面來講,同時也最容易做出比較。比如說購物中心里面的各種業態占比,這個數據統計從出來就成為一種標桿了,我這個購物中心設計出來業態占比是多少,有一個標桿放在這,大家覺得理所當然是應該的。其實這是最容易學的,最毛皮的東西。如果只從這個層面,可以說這家購物中心開設的體驗并不會好,因為它本末倒置了。所以首先我們要抓住購物體驗,這才是最基礎的東西,然后再來說附加的、硬件上的、業態所需要的。
而基礎是什么?
我從幾個方面講。第一個講質量,這是一直都在講的話題,大家可能覺得再談一點意義都沒有,但我今天堅持要講。我們在座的各位都知道,這個話題是必須的,質量第一,很少有企業能夠真正百分之百的堅持做到,包括物美也沒有完全做到,我在這公開講這件事情。舉個例子,我去年犯的錯誤,11月份,我在百貨公司里面巡查發現,有些賣的商品缺東西,少什么呢?質檢報告,這個大家做百貨都知道,缺質檢報告是非常嚴重的問題,當時查了幾個以后不查了,回來開會宣布,現在給我查缺質檢報告的商品,凡事缺少的半個月之內給我補齊,不補齊全部下架,國家有規定,我們必須對老百姓負責,大家都很清楚,但結果我后面投降了。為什么投降?查了以后很多大品牌都沒有,都補不齊,或者說過期了,如果趕下架是什么概念?樓里商品一半空掉了,大家明白我的意思吧。我投降,怎么投降呢?我說好,每個供應商給我寫保證書,承諾書,出了什么問題之后百分之百負責到底,供應商敢寫。其實這個問題我是推卸了責任,并沒有真正對顧客負責,并沒有真正把質量放在第一位來處理這件事情,大家有的說,其實很多顧客并不一定很關心這件事情,買一件衣服覺得穿起來合適,價格合理,買了就走了,很少有關注這些細節的事情。那往往誰在關注呢?在座各位可能都比我有經驗,職業打假人,他們關注這件事情,不是說人家不對,質量這個事情為什么今天提出來講,我有深刻的體會,這么多年我們并沒有真正的把它做的那么好,做的那么對,所以才會出現問題。
實事求是講什么概念呢?
我們可能商品都是合格的,什么意思呢?我們標準不高,包括國家標準都不高,尤其是食品的東西,很多都是國家有規定,但是國家標準就不高。再來一個原料也不優,我們物美開了一個會員店,里面最典型的就是你的披薩,披薩里面有兩個最關鍵的東西,要想質量好、味道好,第一個是黃油,第二個是餅托,這兩個東西好了,就好。那工藝一點不重要?工藝不好,誰都可以去學。但是我們為什么吃了以后感覺這個好吃,那個不好吃,明明看上去一樣,也沒法評價。最近學了之后才受教了,第一個是黃油,黃油產自于哪里,同樣叫黃油,同樣符合國家標準。我們發現比利時黃油最好,餅托要意大利的,堅持品質把這兩個引進來,你的披薩肯定好。但這兩個東西引進來出問題了,成本高,披薩餅成本高售價自然就高,售價低了做不成,高了沒人買,這就是原料優不優的問題。我們都是做經營的,理解這件事情的痛苦和矛盾。
再加上我們有一個規定,就是六小時下架,熟食的東西,六小時不賣出去就廢掉、倒掉、仍掉了。這個對企業來講是一個很大的考驗,很多人都在講那個紅薯賣給我行不行,半價賣給我行不行,我們捐贈給別人行不行,好好的東西為什么把他仍掉呢?這個又是一個考驗,我們面臨的事情,不單單是給顧客體驗,質量是本性的體驗,我們做不做這種?顧客體驗說起來很好聽,其實挺難的。大家知道這個事情,熟食賣的好,會很快不存在,四小時賣光了,哪有六小時扔棄的,賣不動就會面臨挑戰,你就改日期,今天放到冰箱,第二天拿來賣,為什么呢?根本性問題在哪里?明天賣,吃了不會死人,只要不會死人為什么不可以賣?這個時候所說的顧客體驗到哪里去了?你第二天或者超過六小時之后賣給顧客的體驗是什么?往往不管了,那個時候顧客不會告你,最多說你這個不好吃,第二次不買了而已,慢慢顧客離開你了。因為那個是一個漫長的過程,大家經常不會總結到這點,不會總結披薩的問題。在披薩上放棄一點點質量標準的時候,你的所有商品都可以那么干。你今天那么干,明天也可以那么干,日積月累,你就只能問顧客上哪兒去了?這是一個事實。再來講一個做工不精的問題,可能除了我們自己做,就是制造業的問題。大家很多東西愿意買日本的?愿意買德國的?其實都知道,工業是相同的,但是他們的就是好,好在哪里,就是精致,就是做工的區別。我有一個同學給我講個例子,在德國,他們院里很窄很窄的路是怎么修的,大概修了半個多月才修完,不偷工減料,不偷懶,夯一次弄一次水,一直四五層之后才鋪磚,鋪磚后又撒水,弄了好多天慢慢晾干了,這個路上才允許走人。修完的路雖然稱不上百年好路,但至少十年二十年不出任何問題,這是一個標準程序,他們一直堅持這么做,而我們肯定不這么干。所以我們的路經常修,這是工藝上的問題。
還有一個使用不舒適的問題,我給大家舉個例子。大家都知道方便面里面有油料包,往面里擠那種類似醬油的東西。我看到日本做的調料包及其奇怪,只有一個細微的開口處,別的地方是封死的,剛開始我不理解,后來日本朋友給我解釋后我才懂,調料包是什么概念?他們要保證調料撕開口往外擠的時候,一定是一個很細的條狀流出去。我問日本人,這樣的開口打開反而很麻煩,弄大口撕開了一下倒完多省事。他就告訴我,那樣的開口最容易飛出來,甚至飛在人的身上,他們是經過研究的。這只是一個很簡單的例子,但就是這么很微觀的一個體驗,我們卻不一定能做到。而當你的產品能有這樣的類似體驗,你還擔心客人會上哪兒去?
我們知道德國人做的物件極其漂亮,極其便捷。同樣一把削水果的東西,能做出差距,這叫什么呢?我把這叫做品質。就質量方面,可能都合格,而我們單單只追求合格。顧客上哪兒去了?都上日本、德國去了,人家去買品質,而不是買合格。
另外一個問題就是臨期商品,更換包裝,涂改標志,我們員工給老板的理由是什么呢?為企業把好關,為企業節約成本,為企業降低損耗。第二句話就是他必須那么干,為什么?他有考核指標,損耗超標我要罰你,或者扣你分,扣分意味著獎金就會被扣,這叫什么?指標導向,管理導向的驅使。你說員工這么干出來的結果是什么?顧客體驗消失,產品質量下降,引發一系列問題。
我之前講的這些東西,都是質量對顧客本質的影響,是屬于無形的、潛移默化的影響。這些影響往往比你做促銷活動的影響力更大,我希望總結出來的這些經驗,能對我們有警醒。
下面我想講一下價格問題,這是零售業比較喜歡做的事情。價格可能不是企業的本質要求,因為企業管這些事情管不了很具體,那怎么管?靠管理指標、預算指標,可一旦按指標管理之后,下面執行者就不把真正的品質、企業誠信放在第一位了,他就把他完成指標放在第一位了。因為這對于他來說簡單,先把月工資拿了,下個月來不來再說。所以這就是一個矛盾,問題會一直出現。
買的沒有賣的精
由于促銷活動可以設計的及其繁雜和復雜,搞一個促銷活動滿二百送一百,顧客很瘋狂,超市買二百送一百是什么概念?50%,誰誰輸的起?那輸不起怎么辦?解決辦法第一個,某些商品不參加,一下刨除好多,把民生鋼需暢銷商品剔除出去。第二個,顧客買的一百塊錢切成很多段,一百塊錢里面這一段只能買什么,當他只能買什么的時候,并不是民生鋼需暢銷品,顧客繁雜、糾結了,不容易湊足二百。況且第一種和第二種情況,即使我湊齊了,買了一些不是我想要的東西,那張券還是有有效期的,過期了不能用,這叫什么?這叫我們賣的人比買的人精,可是最后呢?我想后面這句話最重要!“賣的沒有買的實”,你可以騙過這一次,而我第二次再做,甚至比前面幅度更大,也不會買賬了。我不知道兄弟企業們怎么樣,因為我們所有數據只有我們自己心里最清楚,我們所有商品進價毛利都知道,所有商品市場競爭價格都知道,這幾個知道鎖定了我們要干什么、能干什么,所以我們算的很清楚,但顧客不知道,顧客只知道這個商品比誰貴,比誰便宜,只知道這個商品我需不需要。所以他就很實在,一切務實。這句話講的什么概念?在這里我舉個大家都了解的三國故事。華容道的事情大家知道,涉及到三個人,曹操是走到哪里肯定有埋伏,一心想跑。一扭頭跑不掉了,因為關羽在,而關羽把他放了。事后諸葛亮免了他不死。這中間有一小段對話,劉備問諸葛亮,你怎么知道曹操要往那里去,這是第一段。第二段是怎么明明知道關羽要放他,你還派關羽去?最后說完了,劉備說原來如此。我今天講這一段什么意思?我想把顧客和我們商家來做一個比喻,諸葛亮其實是事前先知,而曹操是遇事方知,一看勢頭不對趕緊跑。而劉備最笨,事后才知道。像我們做完或設計出一個促銷活動之后,公布出去,有些聰明的顧客,或者已經上過當的顧客一看,算了,別扯了,這個東西騙人的,哈哈一笑就走了,很輕松,很高興,高興在哪里呢?我把你識破了,一分錢沒掏,很得意,好像你沒怎么傷害他。第二個是到了賣場一看,這個便宜那個便宜,卻買不成,扯淡,走了,白來了一趟,相對有點傷心,但是他沒掏錢,沒有牽扯到他本質。第三個人是什么人?把商品買了,回家之后一算帳不對,今天老娘上當了!這種事后方知的消費者,比較多的是劉備,因為買的沒有賣的精,我給員工講,最可怕的不是諸葛亮,不是曹操,最可怕的是劉備,因為你真正傷害的是他,花錢上當之后他會恨你一輩子。永遠不相信你了,就這么一個關系。
我們不要因為覺得自么精明就怎么樣,要回歸的是顧客體驗,實在的站在顧客角度,有些店,體驗明明不好,但是你的顧客沒有徹底流失,原因是什么呢?不論百貨公司也好,超市也好,他怎么也得買,只是更加謹慎而已。而你會發現你的數字逐漸下降,下降某個階段很難回來。如果說這個時候在你周邊空降競爭對手,開了店之后,你的顧客就會迅速的大量流失,即使拼命做促銷活動,也發現很難把顧客拉的回來。因為我們平時做了太多這樣的事情,積攢了大量的劉備用戶,那時候就已經挽救不回來了。
最后簡單歸納起來,“聚客有道”的道在哪里?
第一,一個企業能做百年,不是在做附加值,不是做附加體驗,不是你有咖啡吧、茶吧這些上面,而是我們一直在講的誠信。當顧客在你這里體能會到誠信,并一直持續獲得這種體會、體驗的時候,你這家店就會持續。
第二,是穩定,穩中持續增長。當你的店顧客持續穩定增長的時候,企業會一年比一年做的好,一年比一年有信心,而這個企業堅持做下去就是我們常說的百年老店。以上就是我想分享給大家的關于我自己的經歷和經驗,比較實在,比較土,沒有理論,沒有數據,也沒有高大上的東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