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為一位從事商業地產輕資產拓展的資深微友的實戰經驗分享,言簡意賅,很有借鑒作用。
1、前期租金測算過于樂觀,對甲方承諾了保底租金,導致合作方期望過高,后期營運壓力過大。
2、簽約前甲方前期簽訂了部分主力店/次主力店合同,已簽約的主力店次主力店調整難度大、品牌級次低,對項目引流效果差,對其他品類的招商進駐帶動作用小,開業后主力店核心競爭力差。
3、甲方資金能力不足,開辦費不到位,開業日期一拖再拖,導致已簽約品牌無法按期開業大面積要求退租。
4、項目籌備時間過短,規劃報批、消防報審預判不足,招商及開業壓力大。
5、項目外圍街鋪和主出入口重要鋪位分割銷售,小業主自行出租,租賃業態品牌級次低,導致項目外圍品質低,核心品牌進駐壓力大。
6、甲方對于商業市場認知低,契約精神差,與甲方溝通成本高,需要不斷的溝通和引導才能達成意見統一。
7、簽約時未明確物業管理界面,改造、交接標準不完整,雙方對界面切分爭議多,導致后續各節點延遲,未能按期開業。
8、低線城市直營少,品牌基本以代理形式為主,由加盟商進行專賣店開設,品牌下沉困難,標桿品牌選擇性少。
9、甲方及物業涉及重大訴訟,導致項目存在重大不確定性。
10、招商人員穩定性差,人員下沉困難,本地招商人員的補充困難。
文章來源:商業地產與電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