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覽眾山小 房地產狀元碧桂園穩扎穩打
3月25日,碧桂園發布了2020年財報,并舉行了線上業績發布會。
這份年報亮眼之處頗多。根據碧桂園披露的消息來看,2020年,歸屬公司股東權益的合同銷售額約5706.6億元,同比增長3.3%;權益銷售面積約6733萬平方米,同比增長8%。2016-2020年,公司權益合同銷售金額復合增長率達到了25%。克而瑞數據顯示,從操盤金額和操盤面積上看,碧桂園也是獨占鰲頭,是2020年國內房企的“雙料”冠軍。
銷售權益回款率方面,2020年碧桂園達到了91%,已經連續5年高于90%。銷售權益回款率是衡量企業經營水平和運行狀態的尺度。銷售回款率越高,就代表資金周轉速度越快,企業對財務資金的管控能力也就越強。而碧桂園不僅在銷售權益回款率上位列行業前茅,凈負債率還要遠低于行業平均水平。根據中指研究院的統計數據來看,國內百強房地產企業2020年末的凈負債率平均值為94.6%,碧桂園卻只有55.6%。這足以說明,碧桂園對財務風險和融資成本強大的管控能力。
兩個指標、兩組數據,同時指向了一個事實:碧桂園的經營狀態,毫無疑問是非常穩健的。
殊為不易的是,在全社會普遍在追求降杠桿的局面下,碧桂園的財務杠桿已經保持在了行業低位。所謂寧失一子,不失一先,可以說,碧桂園已經先手觸摸到了未來。此外,截至2020年底,碧桂園可動用現金余額達1836億元,其資金體量,足以使得公司在面對波譎云詭的市場環境時能夠閑庭信步,進退無虞,以充足的緩沖空間,應對未來的變化和挑戰。
雄關漫道真如鐵,而今邁步從頭越。業績輝煌的2020年對于碧桂園而言已經成為過去式,而對于嶄新的2021,碧桂園也充滿了信心,正如碧桂園集團總裁莫斌所表示的:“2021年,碧桂園全年權益可售貨量約9600億元以上,公司將以銷定產,預計全年去化率不低于65%,公司有信心未來三年每年錄得10%的權益銷售額增長。”
于無聲處聽驚雷 建筑機器人譜寫建筑工程新時代
碧桂園的格局不限于房地產行業。實際上,碧桂園的發展是以科技為重要驅動力的。科技驅動的一個剖面,就是碧桂園的建筑機器人。
碧桂園旗下的廣東博智林機器人有限公司,是一家以建筑機器人等服務機器人研發、制造與應用為核心的科技創新企業。公司于2018年7月設立,重點圍繞建筑機器人+BIM+新型裝配式,搭建系統化研發體系,目前有5大研究院,4000多名國內外優秀研發人才。
以堅實的軟、硬件為后盾,博智林在建筑機器人領域的深耕成果豐碩。截至今年2月底,博智林已經有在研建筑機器人46款,絕大多數通用于現澆混凝土工藝與裝配式建筑施工,外墻施工、地面整平抹平、地坪研磨、樓層清潔、室內噴涂等工序也已覆蓋,功能全面。其中18款建筑機器人已投入商業化應用,經濟效益可觀。不僅如此,公司已累計遞交專利申請近3000項,已獲授權近1000項。
測量機器人正在作業
樓層清潔機器人正在作業
外墻膩子涂敷機器人正在作業(近景)
外墻膩子涂敷機器人正在作業(遠景)
眾所周知,房屋建筑工程,是由一系列具體的、繁瑣的和危險的作業程序組成。傳統的建筑工程,無一例外是依靠人工作業完成的。而人工作業的弊端非常多,如在樓層清潔、膩子涂敷作業,常存在不細致、效率低等問題,無疑拖慢了施工的整體節奏,加重了施工方的成本;更重要的是,墻外涂抹,墻外膩子的涂敷通常采用高空作業的方式來完成,而由于安全意識不到位、操作的非規范化等原因,這類作業成為了安全事故頻發的重災區,一旦出事,施工方就要遭遇到人員財產的巨大損失。博智林建筑機器人的橫空出世,則在根源上避免了發生上述問題的可能性。博智林建筑機器人相對于人工而言,不僅效率更高,而且更安全、更可靠。
值得關注的是,2020年9月25日,公司首批的9款43臺建筑機器人在順德碧桂園鳳桐花園項目舉行了交接儀式,而該項目已經被住建部列為7個智能建造試點項目之一,未來大有可為。博智林以機器人進行建筑作業的新方式,對于整個行業所產生的影響必然是革命性的,它將作為先驅,帶領整個建筑行業進入到一個智能建造的新時代,甚至以點帶面,重新定義我們衣食住行中“住”的領域。
利國興民胸懷天下 碧桂園打造“智慧農場”“農業芯片”護航糧食安全
在房地產行業的穩扎穩打、機器人領域的先手布局,讓人們意識到,碧桂園是一家有能力和眼界的企業。然而,當把目光轉移到碧桂園農業時,我們不難發現,碧桂園還是一家有著樸素家國情懷的企業。
只有農業的現代化,才有國家的現代化。農業在我國現代化布局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而“重新回去種田”也正是碧桂園集團創始人楊國強長久以來的夢想。黨和國家的深謀遠慮的布局,引起了楊國強強烈的共鳴,因此,碧桂園向農業領域的進軍,也就顯得再自然不過了。
碧桂園向農業的進軍,早在2018年6月就開始了。當時,碧桂園旗下新增了碧桂園農業控股有限公司,這家公司的發展思路,體現了碧桂園對農業的理解:高屋建瓴,從布局農業全產業鏈這一點出發并細化,做現代農業系統方案的提供者和服務商。同時,將公司、基地、農戶三者進行統籌和聯動,打造中端生產組織,最后把社區門點作為銷售終端,給農產品的銷售打開出路。
碧桂園農業的發展主旨是,做行業資源的整合者、產業結構的提升者和現代農業的服務者。不過,農業的所謂現代化,和傳統農業的分野在哪些方面?碧桂園給出的答案是,在于科技、在于平臺、在于對國際化的參與程度。按照這樣的理解,碧桂園農業打造了五大業務核心版塊:它們是研發服務、智慧種業、現代農業科技園、海外大農業、社區生鮮門店。五大核心版塊協同發力,碧桂園就能以科學技術為經,以現代化生產模式和銷售渠道為緯,為農業的振興和轉型提供全面助力。從研發到種植,從種植到銷售,碧桂園農業已經周密地兼顧了農業生產的各個環節,格局初現,有條不紊,頗具章法。
2月21日,2021年中央一號文件發布,明確提出:“打好種業翻身仗。農業現代化,種子是基礎。”
我國的種業目前還存在著被國外“卡脖子”的問題,沒有自己的優質種源,就談不上對“農業芯片”的掌握,要實現農業現代化就顯得遙遙無期了。碧桂園農業真抓實干,布局智慧種業,在武漢建立“中國種谷”,推進中國種業發展。“中國種谷”總用地規模近3000畝,由武漢開發區攜手碧桂園農業、華大農業等共同興建,有種業科創中心和種業科技體驗園兩大板塊。其主要的服務項目,涵蓋了為種企提供資源材料評價、育種組配設計、田間篩選指導、育種信息管理等等,幫助企業更快地培育出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優良品種。這無疑是對癥下藥,相信碧桂園必能為國家解決“卡脖子”問題、打造自己的“農業芯片”提供強大的助力,從源頭上鞏固國家糧食安全的防線。
此外,碧桂園農業還攜手湖南國家雜交水稻中心,助力非洲實現糧食安全。2019年12月,碧桂園農業與馬達加斯加共和國農業、畜牧業和漁業部,中國國家雜交水稻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共同簽訂了三方農業合作框架協議。根據這一合作協議,碧桂園農業將與中國國家水稻中心合作,雜交水稻將有望在馬達加斯加共和國形成產業化發展,使得該國的糧食產量更上一層樓。碧桂園農業不僅為我國的農業現代化提供了幫助,更為非洲國家的糧食安全貢獻了自己的力量,這一舉動充分體現了碧桂園集團的人文情懷和社會責任感。
一方面,碧桂園農業在不斷完善的農業全系統布局,另一方面,碧桂園農業時刻不忘提升“內功”,加強內在的智力儲備。比如,2020年3月,碧桂園農業對價3億元收購華大基因農業控股有限公司80%股權,成為華大農業控股股東。碧桂園農業的這一舉措,用意非常明顯:將碧桂園農業自身龐大的市場優勢和產業優勢,再結合華大農業的科技優勢和在農業領域10余年的研發積累,進行產學研結合,將強強聯合的轉化成果,應用到覆蓋研發端、生產端到銷售端的全產業鏈現代農業中去。這對全面提升我國農業的現代化水平所起到的作用,不言自明。
除了上述成果外,碧桂園農業還投資建設運營了廣東德慶貢柑產業園、云南保山農業科技園、湖北天門農業科技園、廣東連樟村現代農業科技示范園等優質項目。這一系列實際行動,更表明了碧桂園農業不忘的初心:引入先進的農業技術和優質的農業資源,提升農業生產力、加速農業現代化,以更優質的農產品回報國家、人民與社會。
亮眼的成績單,體現的是碧桂園集團作為行業翹楚的優秀經營水平和管理水平;而碧桂園集團布局建筑機器人,引領建筑行業轉型升級大潮,以及布局農業、攻關“農業芯片”的舉措,更是向我們解釋了,優秀的碧桂園因何而優秀。能贏得鮮花與掌聲的,不僅是傲人的財報數據,更是作為企業胸懷天下的眼界、格局與情懷。
文章來源:中國商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