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建筑的前世今生
古建筑的定義:從時間和年代上劃分,泛指百年以上,民國以前的公共和民用建筑,其范圍包括:宮殿、民居、塔院、廟(祠)堂、陵墓、城堡、橋梁、園林、石窟、牌坊、雕塑等類型。我國具有五千年的文明史,在歷史發展的長河中,古建筑不僅提供了古人生存繁衍的空間,而且展示了卓絕的創造精神,凝聚了非凡的智慧結晶。今天留給世人的一件件瑰寶,是我們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見證,是中華文化的大積存、美寫照。
古建筑的價值自不必多言:歷經多少年的滄桑變遷、風雨剝蝕、雷電侵襲、兵燹戰火而留存至今,因此顯得彌足珍貴。文物是人類在社會活動中遺留下的具有歷史、藝術、科學價值的遺物和遺跡,是文旅融合的重要載體之一。它具有唯一性、獨特性、不可替代性、不可復制性的特點。它是中國歷代能工巧匠為我們留下的珍貴文化遺產,具有歷史、文化、科學、經濟、社會、精神、藝術、旅游等多方面的研究和利用價值。
古建筑同許多歷史事件聯系在一起,如三國魏蜀相爭的“劍門關”,北魏孝文帝與“云崗石窟”,北宋楊家將抗遼的“三關”,山西大同的焦山“石窟”,山西洪洞廣勝寺與“趙城金藏”,現代的“盧溝橋”事變,“平型關”大捷,“長城”保衛戰等等;還與古代神話傳說和民間故事聯系在一起,如魯班修筑“趙州橋”(實際為隋朝巧匠李春),龍與“屋脊獸”,呂洞賓與“永樂宮”,“女墻”的典故,孟姜女哭“長城”,包拯與“開封府”,孔子與“三孔”,老子與“河南鹿邑老君臺”,許、白情連的“雷鋒塔、金山寺、斷橋”等等。
我國古建筑特有的框架式結構,庭院式布局,屋頂形式有:廡殿、歇山、懸山、攢尖、囤頂、卷棚等多樣化;彩色琉璃的裝飾等等;流傳至今,史跡斑斑,在今天開發文旅產業的大形勢下,不僅具有保護和開發雙重性的特殊意義,而且通過實踐與探索,讓古建筑更好地發揮其獨特效用,尤其是能讓年輕一代通過參觀、游覽、體驗、感受,深度了解、觸摸、探究、領會其博大精深的歷史文化內涵,應當說善莫大焉!
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進步,物質生活水平不斷的提高,人民對文化的需要將更為迫切。古建筑在新時期又擔當起充實文旅產業、彰顯文化內涵這樣一個新的歷史使命。古建筑就像一本活著的教科書,用它的存在,刻畫出建造年代的風土人情、歷史變遷。古建筑不僅是考古學的無價之寶,更是當今世界的文化遺產。古建筑自身具有傳奇色彩的文化,獨特的氣息,吸引著一代又一代的人去觀賞,如果一個旅游目的地擁有獨特的古建筑,那么該古建筑會在目的地形象中扮演一個非常重要的角色,成為旅游目的地吸引物的標志性建筑。
如四大佛教圣地(五臺山、普佗山、峨眉山、九華山);
四大石窟(云崗、龍門、敦煌、麥積山);
四大名樓(岳陽樓、黃鶴樓、鸛雀樓、滕王閣);
四大名塔(嵩岳寺塔、崇圣寺塔、釋迦寺塔、廣勝寺塔);
四大名橋(廣濟橋、趙州橋、盧溝橋、洛陽橋);
四大古鎮(朱仙鎮、佛山鎮、景德鎮、漢口鎮);
十大名關(山海關、潼關、嘉峪關、居庸關、友誼關、雁陽關、玉門關、山海關、雁門關、嘉裕關);
十大古城(平遙、麗江、荊州、徽州、青州、襄陽、閬中、鳳凰、大理、臺兒莊);
以及故宮、布達拉宮、天壇、清西陵、長城、堯廟、孔府、靈渠、都江堰、兵馬俑、天臺寺、南禪寺、樂山大佛、皇城相府、張壁古堡、秦始皇陵等等,不勝枚舉。
隨著我國對外開放力度的不斷加大,這些名勝古跡吸引著越來越多的國外友人紛紛前來參觀游覽,為促進文化旅游交流而創造了良好的條件,與此同時,隨著全域旅游的逐步深入,也帶動了城市公路交通和服務行業的迅速發展。
毋庸置疑,古建筑的保護是第一位的,沒有保護就沒有開發,其次它是發展文旅業重要的物質基礎和歷史文化載體。保護和開發既有相互促進的作用又有相互矛盾的一方面。如何兼顧兩方面,做到相融共促,實現社會和經濟效應的統一,可以說既有成功經驗也有失敗的教訓。
古建筑大都由文物部門負責進行保護、管理,從保護的角度出發,應當是人越少越好,而將古建筑封門關閉,又達不到旅游的目的,這是長期以來存在的一個矛盾。如今文旅融合,各地各部門都在進行有益的探索實踐,如故宮博物院采取限止人流的措施,深度開發文創產品,不啻為一種有益的嘗試。有的古建筑為主要吸引物的景區,比如山西的釋迦寺塔(應縣木塔)采取有限度的開放并通過科技手段使游人可以間接觀賞古建筑精湛工藝的方式,達到了保護與開放的雙重目的。
同時我們也看到:云南的麗江古城,山西的喬家大院以及國內一些古建筑為主要吸引物的景區過度商業性開發,錯誤的定位、利益的糾葛,使本來深厚的歷史文化底蘊湮沒在人聲喧囂和銅臭彌漫之中,損害了古建筑固有的韻味,破壞了游客對于古建筑的審美觀,應當引以為戒。
如何發揮古建筑在文旅開發中的作用
古建筑在觀光旅游向休閑度假旅游過度中,應當扮有什么樣的角色?古老的沉重感如何潛移默化贏得游客青睞?如何更好地發揮其作用?
我們在市場實踐中看到:以古建筑為主要吸引物的景區,不缺文化內涵,以古建筑為魂,以山水園林景觀為輔,形成了很好的業態互補,而從市場細分著眼,由于中老年人的生活閱歷、喜好心理特點和消費習慣,決定了游眾過去是以中老年為主,現在和將來也是以中老年為主,而作為消費主體的年輕游眾由于生長的年代和生活氛圍所致,受到西方娛樂文化的影響,現代網絡游戲的盛行,則鍾情于自由、隨意、娛樂。
古建筑都有建筑特點、歷史故事,有的還是世界文化遺產,專業性較強,涉及到文物、雕塑、繪畫、歷史、建筑、宗教、風水等知識,往往通過短時間的觀看和導游簡單的講解,不一定能了解那么透徹清楚,而且一說到古,自然會涉及到一些歷史知識、專業術語,游客尤其是年輕游眾雖然心里充滿崇敬、膜拜的感覺,卻無形產生一種時代距離感和心理沉重感。往往有這種情形出現,文物、古建專家認為至寶的東西,卻引不起人們的共鳴,還會在某種程度上使年輕游眾望而怯步。從而導致游客參與度低、缺乏體驗收獲、影響到古建筑旅游資源的吸引力。
那么就帶來這樣一個問題,如何讓古建筑發揮應有的作用?既不應該是干巴巴的說教,也不應該是體驗不到,感覺冷冰冰“圣物”,而應該是從人們樂于接受的方式入手,借助一定的藝術表現形式、科技手段,形象地呈現出來。古建筑同當地的歷史變遷、人文典故、民俗風情、宗教信仰密不可分,旅游的其中一項功能就是滿足人們探秘索幽的愿望,是讓現代人能心靈觸摸、感受、體驗、領會到并且消化了的精神食糧,因此再現古建筑風貌,結合當地生活的場景,瀏覽之余自然產生一種民族的自豪感,從中獲得教益。試想,如果我們邁入一扇扇陳舊古老的門檻,僅僅是眼觀塵封已久的一尊尊塑像,或者頂禮膜拜紀念帝王將相、古代圣賢、佛祖禪宗的廟堂碑塔,除了敬畏還能感受到什么?
現時的旅游消費,正處于觀光、休閑、度假多元化并存的時候,供給側市場上百花齊放并且充滿激烈的競爭,山水型、文化型、復合型、娛樂型異彩紛呈,加之鄉村旅游、民宿旅游、探險旅游、房車旅游、美食旅游、無景點旅游等以及田園綜合體、特色小鎮項目,令人眼花繚亂,應接不暇。
隨著中國中產價層的大量產生和老齡化社會的迅速到來,休閑、體驗、康養式的旅游逐步成為新追求,圍繞古建筑的文旅開發無疑應當適應這種市場的變化。古建筑所處的地域或者位置,一般來講都有風水講究和歷史淵源,我們的先人絕對不會無緣無故地將建筑物隨意地建在何處。從文旅開發的角度講,資源永遠是第一位,策劃次之,打造、運營再次之,幾項因素互為倚重、互為影響、互為制約著。所以,古建筑得天獨厚的稟賦,猶如產自原產地的食材,如果沒有高明大師與眾不同的技藝不可能烹制出享譽人間的“名菜”來,反之若沒有質量上乘的食材,即便是高明的廚師也會“巧婦難為”,菜便索然無味、差強人意。
廣勝寺飛虹塔
本人曾看到許多優秀的古建筑文旅資源,包括許多文化性景區,例如山西洪洞的廣勝寺飛虹塔,被稱為中國最美的寶塔,通身琉璃裝飾,晴空朗日之時,明月皎潔之夜,一柱擎天,翩若飛虹,且有稱為國寶的“趙城金藏”為其壯色增輝,但參觀游覽的游客卻不是很多,經濟效益自然泛善可陳。
造成這種現象的原因自然是多方面的,但作為供給側一方來說,顯然存在許多需要改善的地方,比如:做過相應的市場調研沒有?是知名度、宣傳力度、角度方面的原因?還是交通區位的原因?抑或是內涵挖掘的不深、不夠,缺乏讓游客向往、駐足的熱點?怎樣與相關景區形成互補,導引客流?怎樣解決客源地的開拓?是不是可以嘗試向境外旅游者尤其是信奉佛教的國家進行市場主推?
這里面有許多創意的思維有待發掘,有許多開發空間尚待拓展,所以說,不是文化如何深厚就可以吸引游客前來,深厚的文化應當以某種游客感知到、體驗到、領會到的方式展示出來,文化才有實際意義,古建筑才能實現其價值,否則只能“守著金飯碗沒飯吃”。
古建筑的修復,歷來有著兩種方法:一種是使用現代材料、工藝、技術,來體現古建筑的風貌,現在許多旅游景區均采用這種方式,游人至此,建筑物從外形上似乎更適應現代人的審美觀,像北京的八達嶺長城、山西右玉的殺虎口關城等;另一種是完全保留古建筑遺跡,呈現出一種歷史的滄桑感,像寧夏的鎮北堡、山西大同的得勝堡等,似乎更能引發人們思古之幽情。其孰優孰劣,等待由市場檢驗,本文不作解釋與評價。
古建筑在文旅開發中扮演什么樣的角色呢?毋庸置疑,古建筑以獨特的資源稟賦,起著無可替代的作用。以當今文旅業開發最成功的兩個案例來說明,一是浙江烏鎮,二是北京古北水鎮,無不是以古建筑(仿古建筑)為魂,以特色水文化為內涵,運用得當,挖掘至深,從而較好地把古韻的悠長與現代生活的元素巧妙地結合起來,形成對比與和諧,構成了一條遞度的歷史脈絡,加上精心打造,科學管理,規范運營,游人至此,鑒古嘗新,回味體驗,復游夜游,樂不思歸。
這里還應當提到仿古建筑。
仿古建筑是指用于模仿與修復古代建筑、還原歷史風貌的建筑形態。仿古建筑有廣義和狹義之分,廣義的仿古建筑是指利用現代建筑材料或傳統建筑材料,對古建筑形式進行符合傳統文化特征的再創造;狹義的仿古建筑是指利用傳統建筑材料,在特定范圍內對古建筑進行復原,此屬于文物修復范疇。仿古建筑的特性是“仿”,通俗的講一種是“修舊如舊”,另外一種是“修舊做舊”,總之是達到復原和重現的古建筑目的。
覺山寺
因為歷史或自然的原因,許多古城、古堡、古塔、古寺、古橋、古街等古建筑或沉埋地下或損壞殆盡,開發旅游不可能有原形存在,恢復重建成為常態化手段。筆者行走各地,見過許多蹩腳的敗筆之作,概括來講就是只有古建筑之形而無古建筑之魂,脫離人文氣息,成為沒有靈氣、活氣,空有其形而無實質內容的堆砌。自然也有許多值得稱道的上乘之作,如山西古建筑集團承建修繕的山西靈丘縣覺山寺,于2019年4月18日紀念“國際古跡遺址日”在清華大學舉行的全國優秀古跡遺址保護項目推介會上,此項目榮獲“全國優秀古跡遺址保護項目獎”,成為中國文物界最高獎項的五個古建項目之一。
覺山寺塔建于遼大安五年(1089年),為典型的遼代八邊形十三層密檐式磚塔,總高44.38m。2014年9月8日修繕工程開工,于2016年竣工,使這座有著930歲高齡的元代磚塔與周邊清代建筑渾然一體,寺塔座落在風光優美的山坳中,重新煥發出了神采。
各地開發文旅,都在大興土木,仿古建筑的建設基本上有兩種情形:一種是在古建筑的原址上重現(如河南的商丘古城、山東的莒國古城、杭州西湖的雷峰塔)或在古建筑的舊體上進行(如上述的靈丘覺山寺塔),另一種是無中生有,選擇一塊地方,進行仿古建筑的建設(如山西廣靈九龍山極樂寺),此寺廟大雄寶殿是目前國內唯一的全木結構宏大建筑,雖然耗時耗力耗資巨大工程未完(前后10余年、近百億元),但其端倪已現,雄偉且莊嚴。
商丘古城
古建筑的開發、利用,除了供游人參觀游覽之外,衍生產品的設計開發是一條拓展的路子。據資料顯示,國外一些景區除門票外的收入占到百分之五十,而我國故宮博物院在這方面做了很好的實踐,據原故宮博物院院長單霽翔透露:2017年故宮文創產品收入達15億元,以故宮為主題文創產品種類已突破1萬種。故宮文創的走紅,也點燃了各地、各景區開發文創產品的熱情。其它包括圍繞古建筑歷史故事的影視劇創作制作,旅游商品的創作制作,都有著廣泛的開發空間。
古建筑與諸多配套因素的兼容并蓄
單就古建筑而言,如果沒有相關配套因素的映襯、互補,在文旅開發中則失于單薄,流于古僻。這些因素包括:保護措施、生態狀況、衛生環境、植被涵蓋、空氣質量、交通區位以及宣傳手段等。如山西云崗石窟,國家5A級旅游景區,地處煤城大同,過去因煤炭為主的經濟格局,景區緊靠運煤公路,車來車往灰土飛舞,石窟蒙塵,環境惡劣,使游人游興銳減,近幾年經改造后的云崗石窟,周邊環境煥然一新,佛相顏凈,建筑儼然,天藍水碧,明珠熠然。又如作為晉商文化傳奇的山西祁縣“喬家大院”,古樸的北方院落,如果沒有電影《大紅燈籠高高掛》、電視劇《喬家大院》熱播后,形成的廣泛宣傳效果,如何能引得南來北往的游客趨之若鶩?其也成為因影視劇而爆紅的旅游景區之一。
相反筆者曾經考察、游覽過一些古村落景區,陳舊的古建筑院落,散發出霉味的氣息,古則古矣,遠則遠矣,缺乏講故事的能力,畢竟缺少了旅游應該給人帶來愉悅的感官享受,另外交通的不便,配套設施的缺乏也使游人的感受大打折扣,如此怎么可能留住客人?又怎能讓人再次復游?
中國古建筑特有的神韻和結構形式、營造特點,彪炳世界建筑史,是人類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在今天的城市、鄉村建設、文旅產業開發中,古建筑(仿古建筑)一方面承載著傳承文化、延續歷史的社會作用,另一方為開展研究歷史,挖掘文化提供了物質基礎,無論是京派、晉派、徽派、蘇派、粵派以及其它各地建筑,皆顯示了不同流派的建筑風格(包括內飾、傢俱),今天的許多城市、街道、景區、民宿建筑設計,無不得益于此,從中汲取了豐富的養料。
中國的大學中有多少建筑學系?中國的中小學生中有多少建筑學后備力量?中國各階層中有多少建筑學迷?雖然尚沒有一個準確或相對準確的數據統計,但可以大膽地預測,其人數頗多,蕓蕓眾矣。自從國家11部委聯合發文開展全國研學實踐活動以來,各地都陸續推進,據《21世紀經濟》報道:經濟學界、旅游研究人士認為,研學行業即將處于爆發期,市場規模或會超千億,未來10-20年都會是朝陽產業。這無疑為古建筑的利用提供了廣闊的市場空間,其形式與內容也會不斷創新,適應這種形勢的需求。
古建筑不應該僅僅是孤單的物質性東西,應該具有靈魂,應該反映出人的精神世界。如何讓古建筑“活”起來,讓它發言,讓它說話,除了完美的修繕展現其精美絕倫的外表之外,還應當借助現代科技的一些手段,回溯過往社會的那些生活場景,曾經發生過的一些歷史事件,歷史人物的一些事跡表現,使今人產生向往和回味,古建筑也因此而豐滿起來。還可以通過一些文學作品的演繹,書畫作品的展示,戲劇、影視劇的加工宣傳,文創產品的創作展示,挖掘古建筑的文化內涵,延伸古建筑的效用,繼而有利于當代社會和人民。
綜上所述,古建筑是文旅開發中的寶貴資源,隨著文旅融合的路子越來越寬廣,形式越來越默契,必將發揮更大的作用。
文章來源:新旅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