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冠决赛地点2022_哈里森·巴恩斯_帕楚利亚_足球直播在线观看免费 - 英超法甲

`
P.M.視點

產業地產總不掙錢?那是沒學會這招

來源:存量地產研究       作者:存量地產研究       時間:2021-05-18

早期產業地產的常見操作是“工改商”、“工改居”。但近兩年來,產業用地上附加的政策限制越來越多,未來房企再想通過功能改造賺快錢,會越來越難。

這個現狀正倒逼著局內玩家回歸產業,去思考怎么解決實際問題。過去房企的開發和運營經驗很難直接轉移到產業領域去用,這讓很多地產人非常頭疼,覺得產業地產實在太難做了!怎么都做不活、做不好。

這種苦惱的成因,本質上還是因為沒搞清楚:產業空間應該解決什么問題?什么樣的產品才能做到?

今天就來為大家詳細說說,在產業地產中做產品的正確姿勢!

產業項目租售表現差

源于這3個操盤邏輯上的矛盾!

很多剛做產業的開發商都想不通,這么高端的產業園,市場怎么不買賬呢?其實在傳統開發邏輯和產業操盤邏輯之間,一直存在著3個矛盾:

1、做商務區租不出去,產業空間又不會做,處境很尷尬

在很多地產人的潛意識里,寫字樓和公寓的市場價值絕對大于產業研發和工業廠房,而且做廠房簡直是太low了,想都不敢想…

但這幾年寫字樓市場的高空置率是有目共睹的,操盤團隊難道不知道嗎?當然不是!

但他們對于工業廠房的出租表現和盈利能力更沒信心,對產品形態也沒概念,不知道從何下手。

因此明知寫字樓市場不好,團隊上下還是自我麻痹地去做,總比做一個自己不懂的東西要安全一些。

2、產業只是嘴上說說,大多項目做的都是無效產品

有些操盤團隊把產業當噱頭來做,一直在最膚淺的層面發力,比如做做定位報告、寫寫產業規劃、想想宣傳語等等。畢竟寫一個漂亮的報告,比做一個符合市場需求的工業產品要容易。

但房企如果不走出舒適區,不去研究真正的客戶需求,那結果還是一樣的。產品和實體企業的生產需求不匹配,高端服務業、金融業又看不上這地段,項目硬生生變成了無效產品,市場上沒人買單。

3、定位的理想很豐滿,招商KPI的現實很無奈

有些項目前期研究工作做的不錯,有一套科學的定位體系,對后期產業生態的培育有清晰的規劃。按理說這套東西應該給招商起到指導作用,但真到了落地階段,業績KPI一下來……

眼看指標快完不成了!城市公司或招商部門真的能頂住誘惑,嚴格執行產業定位的指導嗎?會不會為了完成業績,什么企業都拉進來,把定位和配套規劃架空呢?

等園區做成了大雜燴,項目也會退化成粗放式管理的傳統工業園。這是一個短期業績與長期發展之間的矛盾。

產業空間需要解決的

歸根究底還是企業和政府的心疾

什么樣的產品在市場上是有效的?這個問題得從產業地產的興起緣由來看,存量君認為在這場熱潮背后,顯現的是地方政府和實體企業的痛點。

發達城市的產業空心化趨勢一直是隱憂

一方面,發達城市在大力推行產業升級和騰籠換鳥,希望提高產業發展的質量。以高端產業的扶植和低端產業的清退,來進一步拉動城市的整體產值和稅收。

但另一方面,不斷攀升的租金成本正在給制造業施壓,導致一線城市制造業的大量外遷,“產業空心化”危機逐漸顯現出來。

除了上面的矛盾以外,許多早期的工業園區,設備設施老舊、建筑年久失修、容積率極低。不僅不能滿足現代企業的經營生產,土地的單位產出也非常低。

因此怎樣激發存量工業用地的潛能、提升土地利用效率、留住產業,成了各地政府的重要課題。

企業雖然迫于成本外遷

但留在發達城市的意愿很強烈

遷出發達城市對于企業自身來說,并不完全是有利的。發達城市的市場、人才、技術與資本要素高度集中,這對任何一個企業來說,都具備很強的吸引力。

但痛點也很明顯,企業發展壯大后擴產需求很強烈。但一線城市土地資源太稀缺、租金成本太高,導致擴產又難又貴,不得已只好外遷,或將研發和生產線遷出去,只留一個辦事處。

一線城市長期缺少符合企業發展和轉型升級的產業空間,使得很多有潛力的企業不得不做出取舍,這個結果其實是企業與城市雙方的損失。

很多產業項目不僅沒有解決問題,還在幫倒忙!

看完企業與政府的痛點,再來看看現階段的產業地產,解決了這些痛點沒有?

顯然很多項目沒有。

早期房地產化運作的工業用地帶來的影響包括幾點:

一是產品不能滿足企業的需求,留不住制造業;

二是進一步提高了產業用房的購置和租賃成本,因為改成了高端商務園之后,開發商不可能愿意只租一個廠房的價格;

三是開發商缺乏產業意識,老廠拆了之后不對原有的企業做任何回流引導,使當地產業基礎被打散、流失。原本發展得還不錯的產業鏈,一下子就斷了…

真可謂處處幫倒忙,每一步都在加劇原有的問題。也難怪各地政府紛紛出臺政策,對產業用地加強監管了!

做廠房真的很low么?

明智的開發商早就在做工業上樓了!

那么很多地產人就要抱怨了,做廠房不賺錢還很low啊!這里面有兩個很深的誤解。

一是對市場的誤解。在長三角、珠三角的產業重鎮、重區里,如東莞、佛山或深圳寶安等地,寫字樓是非常難做的。比如深圳龍崗某產業園,剛開始定位是辦公,租金報價比廠房高出30-40%,但建成三年出租率都不到一半。后來想調整成工業產品,但電梯、卸貨區等部分改造難度很大,最終也沒能扭轉局面。

但周邊工業園的出租率能常年維持在90%以上,尤其是獲取了政府補貼的園區,運營表現相當突出。

二是對產品的誤解。現在的工業產品早就不是平鋪式的低矮廠房了,有一種產品形態既能高度集約地使用工業用地,又能滿足工業生產,那就是“工業上樓”!

工業上樓不是新詞

新加坡、香港等地已經發展地相當成熟

工業上樓的字面意思就是讓企業進入高層空間中,去開展生產活動。它的實際形態是類塔樓式的高層廠房,建筑高度可以達到100米。

早在上世界80年代以前,香港就曾為了解決土地資源緊缺與工業發展空間需求的矛盾,而涌現出了大量的“工業大廈”。

新加坡也因為國土面積小、土地資源短缺,很早就開始推廣“堆疊式”的高層廠房。

 

△香港最早的工業大廈之一——海怡工貿中心

(現已改造為新海怡廣場)

工業大廈是戰略性新興產業

在一線城市的絕佳落腳點

制約某些產業上樓的因素包括政府的導向、環境保護因素和建筑本身的標準限制等等。一線城市基本不允許有環境污染風險的重工業進入,比如化工產業等。

最適合上樓的產業還是輕生產、低能耗、生產過程環保、注重研發的高端制造業,包括新一代信息技術、智能制造、生物醫藥、工業互聯網等。

這些產業基本沒有重工業生產,對環境影響程度低,很適合在發達城市里生存。不僅符合產業高質量發展的導向,也能夠和工業上樓產品的特性相匹配。

合格的工業上樓產品,要達到什么標準?

老舊工業園的問題主要在于建筑標準太低,以前國內的建設技術也不夠成熟,所以建筑不能支撐生產上樓。

而現在的技術已經可以把樓板承重、電梯載重、貨運出入、垂直運輸、設備上樓等問題一一解決,高層廠房的實現不再是難題!可以說未來工業類產品之間的競爭,主要就是建筑參數上的競爭。

1、做好高低分區,有針對性的設置建筑標準

按常見吊車的吊臂長度來看,能夠實現設備吊裝上樓的極限大約在12層左右。因此工業大廈可以以12層為界,分為高低區。

低區適合生產型企業進駐,而高區則適合輕生產、研發類的企業使用。根據高低區客群定位的不同,來設計各自的建筑參數。

 

2、層高越高,可容納的產業范圍就越廣

具有生產需求的企業對層高的要求基本是越高越好,有些特殊業態甚至需要10米以上的通高空間來放置設備!

因此層高可以按各地最高限度來做,以便接納各種不同企業的進駐。高標準的工業上樓產品,首層層高以6米居多,2層及以上通常也不會低于4.5米。

3、樓板承重是重點需要提升的參數

一般寫字樓的承重做到500kg/㎡已經算高了,但在工業產品里只能算輕型廠房,能容納的產業類型很有限。

常見的工業廠房樓板承重在750-1000kg/㎡之間,比如位于深圳寶安的全志科技園,23層樓的工業大廈每層承重都做到了750kg/㎡。

有些新興產業園追求更高的標準,首層的單方承重甚至做到了1.5噸以上!

4、單元分割面積不宜太小,500-1000㎡最合適

小于500㎡的單元很難滿足生產線的展開,因此低區的單元面積不能太小,以500-1000㎡為宜。注意減少不必要的消防分區、隔墻設計,保證空間方正開敞。

而在高區可以考慮做300-500㎡左右的單元,以適應研發型企業的使用需求。

5、加大柱跨、減少剪力墻,更利于生產線布置

工業產品的理想柱距在8.7米左右,并且柱網要注意靠邊排布、盡量減少剪力墻的設置,否則影響到了產線設備的排布,企業客戶是很嫌棄的。

東莞的工業上樓標桿“松湖智谷”項目,其平面最大柱距就達到了10.5米,柱網排布相當規整。

 

△松湖智谷工業大廈標準層平面圖

6、貨梯設計直接影響企業的效率

貨梯的數量和載重是企業客戶非常關心的參數,類寫字樓項目里的電梯配置遠遠達不到要求,這也是很多企業拒絕買單的原因之一。

珠三角地區做得好的產業項目,貨梯的單梯服務面積約在9000-13000㎡之間。貨梯載重不應低于2噸,如果能達到全部3噸的配備,就屬于高標準的產品了。同時貨梯也要做好高低分區,提高垂直貨運效率。

7、 卸貨區與卸貨平臺是工業大廈的基礎配置

分辨一棟樓是“偽工業”還是真正的工業上樓產品,看看地面有沒有卸貨區就知道了。“偽工業”項目一樓通常會全部讓給商鋪,但企業的貨運進出沒法解決,這種產品客戶看了掉頭就走是很正常的。

卸貨區的站臺寬度以大于4.5米為佳,卸貨平臺的高度根據不同的貨車尺寸,一般在1-1.4米之間。高標準的工業產品,卸貨車位可高達10輛以上,為企業大幅提高了貨物來往的效率。

 

△全至科技園卸貨區實景

貨梯侯梯廳也必須預留充分的堆貨空間,以便貨物能夠臨時放置,這個空間至少要滿足標準叉車的進出。

 

△全至科技園貨梯堆貨區實景

8、工業想上樓,要讓設備先上去!

重型設備上樓在過去一直是個難題,但隨著建筑技術的進步,已經可以實現重型設備的吊裝上樓。12層及以下的低區可以全部預留設備吊裝窗口,由可開合的圍欄進行封閉,需要時打開使用即可。

 

△松湖智谷吊裝窗口使用實景

9、貨運流線科學設計,避免和人行流線沖突

工業產品只要在流線規劃上做得好,一樣可以實現人車分流、前店后廠的高度秩序感。

常見的處理方式是將卸貨區和貨運流線結合,放在塔樓背面或園區外圍集中處理。而人行流線和商業功能則放在塔樓主要形象面,維持項目形象界面的完整性。

 

△全至科技園人車流線示意圖

工業上樓產品功能多樣、應用靈活

在產城項目中的作用不可小覷!

工業產品由于其建筑標準高、空間尺度大的特性,未來的應用功能遠遠不止現在能看到的“工業生產”這么簡單。隨著產城項目規劃和產品體系的成熟,工業大廈能夠在項目里承擔更多的功能。

產業生態自成一體的“園中園”

工業大廈可以通過建筑參數來實現明確的高低分區,因此可以面向產業鏈上不同環節的企業進行招商。在樓宇內部就可以實現產業鏈的小范圍聚集,打造為一個精品“園中園”。

這種復合型的建筑甚至可以吸引行業龍頭型的企業整體入駐,把生產線放在低區,研發、辦公或者總部功能集中放在高區,實現整個企業的集中式管理!目前來看這種功能高度復合化的產業建筑,是非常稀缺的。

產城項目也需要發展“高低配”

在一線城市中,但凡規模大點的產城項目,都會包含M1、M0、配套商業、配套宿舍等多種指標。部分發達城市M0地塊的容積率已經超過了10.0,超高層的形態很難去兼容生產,而工業大廈就可以做一個承接。

這也是產城項目中“高低配”的意義,超高層研發用房可供生產性服務業、研發企業進駐,而高層廠房則可以用來留住優質的生產制造型企業。

 

△歐菲光·灣區科創中心效果圖

讓不同指標承擔各自的產業發展任務,才能形成覆蓋產業全生命周期的產品梯隊,打造多元互補的產城生態!

TOD趨勢下的多功能工業樓宇,正在逐步進化

隨著一線城市產業用地供應的增加,未來還可能出現越來越多的“TOD產城項目”,房企在規劃手法上大有文章可做!

比如商業中常見的“多首層設計”,也可以應用到產業項目里。把商業人行、車行和貨運流線進一步進行區分,打造管理更有序、城市界面更規整、功能更清晰的新一代智慧產城。

在此趨勢下,工業樓宇不僅可以用于生產,還能夠利用多個不同的臨街面,分別實現展銷、商業、產業服務、員工配套、辦公出入、貨運進出等多種功能的集合。

結語

工業上樓模式的應用

實現了房企、政府和企業的“三贏”

工業上樓不僅匹配了實體企業的經營生產需求,也很好地滿足了政府對工業區改造的期望。對于房企來說,這個模式有望實現“三贏”局面。

于開發商而言,做工業上樓產品能掌握更多的主動權。

一來產品能精準匹配市場需求,有效提升園區出租率。二來工業上樓在多個地區都有政府補貼,使開發商在定價上能有更大的進退空間。再者,工業上樓的建安成本比改成寫字樓要低,但卻有很高的產品靈活性。不僅省錢,還利于在未來調整產品定位。

于企業而言,這種創新生產空間解決了實際問題。

一旦尋找到符合需求的工業產品,也就意味著公司能夠繼續留在上位城市發展,享受產業要素聚集的正向效應,對于優秀的企業來說是這是非常值得買單的。

于政府而言,工業上樓順應了產業發展的導向。

隨著實體企業越來越多地被留下,產業空心化的危機也能得到緩解。工業大廈提高了土地的利用效率和單位產值,隨之也帶來就業崗位供應和稅收的大幅提升。

同時,工業大廈現代、美觀的建筑形態也實現了城市面貌的更新,當地政府是非常樂意接受的。

文章來源:存量地產研究

Copyright ? 2021 Perfcet Market.Cn All Rights Reserved.皖ICP備11004787號-2
×

歡迎撥打一對一免費咨詢電話:

13816360548

您也可以咨詢我們的在線客服

在線咨詢

立即咨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