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00年香港的百貨公司·
1900年,當京津一帶的義和團風潮鬧得沸沸揚揚,「義民」對京城的商鋪肆無忌憚地打砸搶的時候,在北京以南兩千多公里之外的香港皇后大道172號一座三層樓的商業建筑里,零售店先施公司已開始營業,店門開向兩面,一面朝著皇后大道,一面從二樓通出威靈頓街,門面兩旁,均以玻璃飾柜鑲嵌。店內設有干凈的木質長桌,為沽貨收銀之用。
這家零售商的店名取自英文單詞sincere(誠摯的)的音譯和中國傳統典籍《中庸》里「先施以誠」的句子。店名典雅大方,可謂既「接地氣」又「接軌國際」。店外裝修整潔考究,店面內堂更是布置得高檔得體,與那些華人開設的雜貨鋪相比,后者的臟亂破舊立刻凸顯了出來。
這家店的店主名叫馬應彪。除了與眾不同的購物體驗,這家百貨公司的店員也和中國雜貨鋪里那些穿著土布衣服、說話并不友好的伙計大有不同。歷史上第一次,中國的百貨商店出現了正式聘用的女店員。
為做表率,馬應彪的妻子霍慶棠,親自披掛上陣,做起了公司化妝品部的售貨員,還帶動兩個小姑和她一起來售貨。她不但儀態端莊,而且善于辭令,熟識貨品性能,「三個女人同臺站」的佳話傳遍坊間。首天營業,便引來眾人圍觀。
不過,非議與流言也隨著女店員上臺營業而開始流傳。敗壞社會風氣、出賣色相、不遵禮儀……臟水不停地往這家剛開業一個月的百貨公司身上潑。
華民司只好警告先施公司,起用女店員的舉措有傷風化、妨礙治安,命其整改。馬應彪只好暫作妥協,一度不讓漂亮的女店員出面待客。
過了一段時間,他試探性地每隔三五天讓女店員們出現在柜臺前一次,待非議之聲漸息,再嘗試逐漸增加女店員出臺待客的頻率。靠著一點一滴的適應與嘗試,先施公司在無聲無息地改變著消費者的購物習慣。
·解放前上海的百貨公司·
20世紀初葉,南京路最熱鬧的地段是在從外灘到西藏路一帶。
過去的南京西路叫作靜安寺路,其繁華程度遠比不上現在的南京東路,而最終令整條南京路都變得繁華熱鬧起來,則緣于陸續遷建至此的由廣東資本支持的大型百貨公司。
在即將出現在這條馬路上的諸多「熟悉面孔」當中,為首的便是當年在香港創辦先施公司的馬應彪。
不過,如何選址卻成了一大問題。當時,南京路從今河南中路到外灘一帶,已經建立起不少高樓大廈,入駐這些摩天大樓的企業多為金融機構,如外國的銀行、洋行等,沒有先施公司插足之地。要想在這些地方選址,已不可能。
先施公司的百貨店規模較大,需要的土地面積也比一般店鋪更大。上海南京路的繁華地段商鋪云集,已經是針插不進水潑不進,這如何是好?這時,先施公司卻在南京路日昇樓附近(今浙江中路口)窺見了新的商機。
彼時,這里還是僅僅開有茶樓、雜貨店、點心店等小店面,市面較冷清,租金較低,且土地較為充裕。但這一地段確實為上海南北交通要道,有電車直達北火車站,未來發展的潛力巨大。
一經合計,先施的股東們決定在此建立百貨公司。
毫不夸張地說,南京路上的大型百貨公司給予了這條大街靈魂。興建于民國初期的上海先施公司、永安公司發展至30年代,其門庭若市的場景自不待言,后繼而起修建的新新、大新公司等,就像圖書館架上摩肩接踵擺放著的一排排圖書那樣,緊湊地排在道路的兩側,中西合璧,令觀者興嘆。
據統計,南京路上的四大百貨加麗華公司在內的幾家大型百貨,其營業總額超過了當時上海市所有小百貨店的營業額之總和。
據記載,當時的大新公司在一樓到三樓設置了直接可以通達的自動電扶梯,這電梯是上海史上最早的一部,也是1949年前唯一的一部。
稀罕的電扶梯在當時絕對是一件時髦的玩意兒。不少來此購物的顧客,實際上是「醉翁之意不在酒」,他們主要不是為了購物,而是特地來坐坐這宏偉的電扶梯,體會一種摩登的感受。
乘上扶梯、隨著扶梯的斜面運動,整個百貨公司的全貌可以盡收眼底,而當扶梯帶著他們來到樓頂,人們又可以憑欄遠眺大上海的景象。因此,在20世紀30年代,「逛百貨公司」與「看電影」并列,成為上海人都市休閑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
在上海的百貨公司里,大多還設有供顧客休息的沙發、藤椅,衣冠楚楚來到百貨公司購物的人們可以隨意在這些落腳的地方休息,有的地方還在旁邊配置了精致的果盤、茶具、煙具。當客人們逛累了,坐下來休息,又會愜意地發現,颼颼吹來的冷氣讓他們備感涼爽。
尤其到了夏天,上海的炎熱氣候讓人苦不堪言,而新新公司卻在宣傳廣告中寫道:館內標準溫度華氏80度(攝氏26.7度),是上海唯一的避暑場所。
·購物中心:消費時代的殿堂·
從無到有,現代化的大型購物中心和步行街不過才經歷了半個世紀左右,但其對人們購物的形態和城市生活方式的影響恐怕是歷史上出現過的任何一種建筑都難望項背的。
維克特·格倫(Victor Gruen),這位為了逃避納粹黨而移民美國的奧地利建筑師,憑借一己之力就顛覆了第二次世界大戰后整個人類的購物形態。20世紀50年代,他開設的建筑公司為零售商哈德孫公司(Hudson's)在美國底特律附近的郊區設計了諾斯蘭購物中心(Northland Mall)。1954年,諾斯蘭購物中心正式開業。
格倫把年輕時關于維也納的商業記憶移植到了戰后的美國。他曾如此形容舊時代奧地利人的經商手段:「你得讓那些只逛不買的人推開你的店門,走進來。只需要跨過這關鍵的一步,他就從一名櫥窗消費者變成了一個真正的顧客。好的商店門面會讓顧客更容易地跨出這一步,甚至讓他察覺不到自己跨出了這一步。」
這句話在多大程度上塑造了購物中心的商業個性呢?來到購物中心的顧客們容易「跨出這一步」,很大程度上恐怕不在于他們需要購買什么,這里根本不是為了滿足生活的基本需求而存在的,它存在的價值可稱為一種娛樂、一種體驗,或者稱為文化。
到了20世紀七八十年代,不斷進化、整合能力越來越強的購物中心很大程度上已經相當于地方的社區中心。在這些商業化的「人民公社」,社員(或者叫消費者)可以買到任何商品,做任何想做的文娛活動。這是一種全新的市場辯證法。
維克特·格倫本人就是一個社會主義者,他把專賣店、百貨、超市、電影院、餐廳、酒吧、停車場等糅合于一體的設計理念,除了帶有對舊時代故鄉維也納的懷念,更帶有濃烈的「集體主義」「社會主義」風格。
商業意義上的「集中制」,消費意義上的「公社化」,被他用前衛的設計構思「藏」在了一座座矗立于資本主義世界的購物中心里。有時候,兩種對立意識形態的距離并不像我們想象的那么遙遠。
一個虔誠的宗教信徒步入教堂時會得到心靈的寬慰,因為他知道那里等待他的是最純粹的宗教儀式。同樣,一個瘋狂的購物者步入購物中心時也會懷著這般的激動和虔誠,因為在這座消費主義的殿堂里邊,等待他的是純粹的、永不匱乏的血拼。
到20世紀90年代末期,北京東方廣場、上海友誼南方商城、廣州天河城等超大型的購物中心陸續落成,城市中心地帶的Shopping Mall在中國內地的營商環境已經愈來愈成熟。更多的國外資本被吸引到了正在火熱建設購物中心的內地城市。
隨著中國的GDP進入「兩位數」的高增長時代,潮水般涌入的資本也在大肆改變著城市的外貌。大城市里不斷地大興土木,拔地而起的購物中心,為中國的消費者搭建了一座座無邊無垠的購物的城堡。
如果大型購物中心和商業步行街象征著全新的城市消費文化,那么當人行走在一條步行街上時,他的身份也就不再是一個單純的步行者,而是變為一個富有品位的消費者。
一般來說,這名理想的消費者擁有如下特征:有多余的可支配收入、有閑暇時光、有較強的消費意愿,并且也懂得生活與閑適的樂趣。
或者,我們可以借用一個常用的社會學名詞來概括這個群體:中產階級。對他們來說,消費不僅僅意味著滿足基本生活需求,更是生活中一種必不可少的游戲、一種享受。
文章來源:維維說房